“教、學、評一體化”既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模式。該教學模式強調將“教師教”“學生學”“教學評價”三者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評相結合的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重視開展多維度、多方式、多主體的評價活動,以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活動;同時新課程標準還強調,課程評價應重視形成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功能。這些都為“教、學、評一體化”的實現提供了有效支持。所以,小學數學一線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深刻地了解“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特點,并結合學科內容,探索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實現路徑,以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提高學科教學成效。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時代意義
時代在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對教育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到來,教師需要抓住機遇并直面挑戰,站在時代的風口上探尋更高效的教學實踐方式,而“教、學、評一體化”就是與當下社會發展趨勢相契合的一種教學理念。踐行“教、學、評一體化”是新課標向教師提出的建議和要求,更具有多重意義。
(一)一致的教、學更能促進能力遷移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在大部分時候都只停留在知識積累的階段,很少有學生能遷移所學的知識來思考和解答復雜的問題,所以培養學生素養的教育目標也很難實現。而“教、學、評一體化”的踐行驅動了教與學的同向并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全程的評價更有利于優化教學實踐
評價是完整教學活動中三個基本的構成元素之一,在完整教學活動中有著與教學、學習一樣重要的地位,對課堂教學質量、效果和有效性的提升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評價在很多時候都被片面地等同于習題測試或考試,只能發揮檢驗學生知識記憶效果和知識應用能力的作用,無法為學生提供激勵和動力,更無法為教學實踐的優化指引方向和提供參考,也正因如此,評價的重要性和價值都很容易被教師忽視,課堂上的教學也很難高效開展。而“教、學、評一體化”的踐行驅動了評價對教、學的全貫通,能為課堂上的教學優化提供更多參考。
(三)整體的教、學、評更利于資源的整合
在“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導向下,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踐都需要立足整體,引入多種資源和模式開展整體性、綜合性和系統性教學是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的關鍵。在教、學一致的要求下,教師需要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借助內容和指向一致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探究,在以學促教和以學促評的要求下,教師本著高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原則,借助貫通全程的評價來推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靈活開展。因此,“教、學、評一體化”在課堂上的踐行又展現出了新的意義,即一體化的教學評能助推教學資源的整合。
二、新課標下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的切入點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完善了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優化了義務教育的課程設置、細化了義務教育的實施要求,在課程育人的導向下,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出了注重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注重探尋“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這四項基本問題的答案的教學改革要求。在這四個基本問題下,教師對“教、學、評一體化”的踐行就可以立足于以下三個切入點。
(一)提升教學過程的針對性與靈活性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教師所掌握的課程知識和教育技能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打好了堅實基礎,還為學生在知識、能力、素養等層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支持。在“教、學、評一體化”下,教師主導的“教”雖然仍然引導著學生的“學”,但是為了保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致,教師對“教”的主導也要以學生的“學”為主要參考。即在新課標下,教師對“教、學、評一體化”的踐行就要以提升教學過程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為切入點。
(二)提升學習指導的多元性與創新性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核心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和向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要想判斷一個人才是否有用,不僅要關注其知識量是否豐富,還要關注其對知識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和對知識的應用是否足夠得心應手?!敖?、學、評一體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教、學一致。教、學的一致雖然需要以學生的真實學情為主要參考依據,但不能局限于學生的認知范圍和能力范圍,教師在以學生的需要為參考設計教學活動的基礎上,還要從提升學習指導的多元性與創新性的方向切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和能力提升。
(三)提升評價結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對“教、學、評一體化”的踐行離不開對評價的調整,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總結,又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的激勵。積極的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全面、準確的評價則能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和學習方法的可行性。結合新課標的建議和要求來看,要想在課堂上踐行“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就必須重視評價,以提升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切入點,為開展更全面和準確的評價而調整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
三、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策略
(一)結合學生實際,提煉教學目標
在基于“教、學、評一體化”要求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建構,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清晰精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前生活中百分數數據收集、課前預習單等方式進行前置調研。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課前預習單內容可設計成:1.你能寫出三個百分數嗎?2.請收集三個有關生活的百分數實例,并說說它們表示什么意義?通過對課前預習單分析,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數學能力以及學生對百分數的理解程度,準確把握學生學情,知道學生對于百分數的讀寫法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對于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對于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對于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區別與聯系還存在很多疑惑。教師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根據學生思考關注特點,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能正確讀寫百分數,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本質,會運用百分數描述和解釋生活現象。2.讓學生經歷自主調查、素材積累,分析探究抽象概念,對比觀察溝通聯系,遷移類推靈活運用這樣數學模型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模型思想。3.感受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教師以明確的目標引導學生朝著預期的學習結果努力,增強“教”與“評”的驅動性,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巧設學習任務,突出“學為中心”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啟發探究等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巧設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實踐探究、合作交流、匯報反思等學習過程中不斷體會轉化思想,積累活動經驗,培養數學思維,突出學生為主體。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百分數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課程內容,為學生設置自主探究學習任務。
任務一:聚焦核心,提升感悟。
教師要求學生課前收集生活中百分數的實例并匯報,為探究“百分數意義”相關的數學知識作鋪墊。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從學生匯報搜集的百分數信息中選擇有代表性的三個信息,如“人體水分占身體的80%,全國小學生的近視率約占35.6%,小明今年體重是去年體重的120%”,并讓學生思考觀察這三個百分數實例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舉例子、說意義,在交流和辨析中逐步感知百分數的含義,揭示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的比率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本質,體會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產生對百分數數學意義方面的感悟。
任務二:數形結合,激活思維。
課堂上教師呈現信息:“果蔬汁占30%”。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表達30%的意思,使學生找到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原型。教師以分數的意義為支點,啟發引導學生以百格圖、扇形圖、線段圖為橋梁(如圖1所示)。通過數與形的結合,讓學生初步理解30%與30/100的含義,并在圖中體會百分數與分數的密切聯系,了解到百分數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這樣的幾份的數,明確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學生在比較中辨析,從而明確百分數只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不能表示具體的數量,這是其與分數最大的不同。在學生反饋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深層思考載體,課上補問:“果蔬汁濃度還可以是多少?可以超過100%嗎,為什么?”這個問題是將靜態的數學信息轉化為動態的過程,給予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最終落實了對100%這個特殊百分數的理解,為后續突破大于100%的百分數的學習做好鋪墊。
圖1
任務三:對比提升,促進發展。
在練習環節中教師設計“填寫合適的數,并說明理由”這個環節。1.某班級男生人數占全班的(" ),女生人數占全班的(" )。2.某班級近視的學生數占全班的(" )。3.今年六年級學生人數是五年級人數的(" )。4.六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是(" )米。這些練習設計緊扣學情,利用班級男女生人數作對比,利用班級近視人數和全班人數作對比,利用六年級和五年級人數作對比,通過這三個問題,使學生對兩個量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深化認識百分數既可以表示部分量和整體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表示兩個獨立的量之間的關系,突出百分數與分數的對比聯系,明確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所在。整個練習設計聚焦學科本質,注重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敘述、講解、討論,產生思維碰撞,感受學習數學的本質,提升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三)制定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學習過程,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涵蓋知識理解、技能掌握、情感態度、創新能力等多個維度,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因此,教師要樹立整體育人觀念,準確把握教、學、評在育人過程中的不同功能,利用課前測試、課堂觀察、學習評價單、數學小報、作業展示或綜合測評表等多種途徑,發揮好評價體系的診斷、激勵、導向作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考查與評估,從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為了評估學生是否具有能夠根據收集的數據做出判斷,并通過分析數據做出合理的預測的能力,可以設計課后評價調查研究任務。例如,記錄本班學生近視情況,記錄對數學某單元學生優秀或及格情況,記錄全班參加跳繩訓練達標情況等問題,讓學生經歷選擇研究問題、調查研究、收集整理數據、數據分析、提出結論或推測、生成研究報告等過程。基于此,學生學會根據百分數的特點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能根據所統計數據做出合理預測,學會用數據表達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用數據說話、用數據進行推斷的思維方式。教師結合觀察發現的問題進行集體點撥,根據多元分層的評價標準(1.繪制統計圖表2.分析和預測3.分析決策原因這三方面)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評價并填寫評價結果。教師應將評價反饋與教學調整緊密結合,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內容和方法,實現教學的動態優化。通過評價準確把握學生所處具體水平及存在的個體差異,進而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把評價貫徹于數學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真正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貫徹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是新課標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新課標對教學和課堂的改革建議。在新課標的導向下,教師需要以“教、學、評一體化”為立足點,為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遷移、更好地促進教學優化和更好地促進資源整合而調整教、學、評的實踐模式,以實現對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從提升教學過程的針對性與靈活性、提升學習指導的多元性與創新性、提升評價結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這三個角度出發,合理預設教學與評價,完成一體化教學評體系的建構。而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充分理解學生主體、核心素養、課堂優化和自主能力就是“教、學、評一體化”的內涵及應用價值所在。要想踐行“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就要在課堂上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優化教學活動和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逐步構建起“教、學、評一體化”課堂,促進學科教學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