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下,跨學科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愈發重要。數字化背景不僅改變了教學手段,還推動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拓寬了知識的邊界,使學生能在多維度的學習中提升綜合素養。本文立足于教學實踐,結合數字化技術和跨學科教學理論,探討數字化技術如何賦能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設計,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語文跨學科學習是新時代的應然選擇
跨學科學習作為新時代教育的重要趨勢之一,旨在引導學生跨越學科界限,探尋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創新應用。這種學習方式特別契合當代教育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通過跨學科的視角,學生能從多維度進行思考,這打破了知識的單一性與片面性。在語文學科中,跨學科學習更具應用潛力。語文作為一門包容性強的學科,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學科、藝術等領域都有豐富的聯系。通過語文學科的跨學科教學,學生不僅能在閱讀與寫作中融入科學常識、歷史背景、文化符號等多元知識,還能在表達中展示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數字化背景的支持更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便利。借助數字資源,學生可以便捷地獲取圖像、視頻、交互式模擬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料,從而實現直觀的知識連接和延展。因此,語文跨學科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能使其形成更系統的學習結構。這是應對新時代教育需求的最佳路徑。
二、語文跨學科學習的主題確立
(一)基于教材內容確定跨學科學習主題
基于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確定跨學科學習主題,可以通過文本中的自然、社會、科學等元素來實現。例如,以“探索自然的奧秘”為主題,語文課文可與科學相結合,通過探討植物、動物和地理知識等,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現象,增強對自然界的興趣。而“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主題,則可以結合歷史、藝術等學科,通過詩詞、民俗等內容,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思考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這種主題設計不僅豐富了語文學科的內涵,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結合學生生活確定跨學科學習主題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跨學科學習主題,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以“我和我的家”為主題,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出發,帶領他們探究家庭成員的職業、日常工作內容和對社會的貢獻。這一主題不僅契合語文教學中對表達和交流的要求,還可引入社會學、職業規劃等跨學科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特征、所需的技能及其社會價值。同時,通過收集家庭成員的職業故事,學生可以練習語言表達、資料整理和演講展示等綜合能力,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家庭、社會的理解。
(三)尋找學科聯系,確定跨學科學習主題
在跨學科學習中,通過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可以設計有趣而深刻的主題。例如,以“數學與文學的美妙邂逅”為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數學中的對稱美、比例美等概念,探討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與表達技巧。在欣賞詩歌或散文時,學生可以觀察句式的對稱性、篇章結構的層次感等,從中感受文學表達中的“數學之美”。通過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語文和數學的理解,還培養了多維度的審美能力和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這一主題將數學的嚴謹和文學的靈動相結合,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交匯中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
三、數字化賦能促進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
(一)數字化賦能課前預學,跨越知識邊界
在數字化背景下,課前預學已經不只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通過多種媒介的融合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接觸和理解跨學科知識。這種以數字化手段賦能的課前學習,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其跨學科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化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頻、視頻和圖文資料等,幫助學生提前進入學習情境,獲取與文本相關的知識,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以古詩《送元二使安西》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教學平臺為學生推送相關的歷史背景、地理風貌展示以及配樂朗誦視頻。通過教學平臺提供的唐代歷史背景資料,學生能理解這首詩創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通過歷史短片或文字講解,學生能了解到唐代邊塞詩的特點、邊疆生活的艱辛以及友人惜別的深情,從而對詩句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有更深的理解。
在地理知識的補充上,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為學生推送西部邊塞的地理位置、環境特點的圖片和視頻等。通過觀看展示,學生能了解“陽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要塞,位于今甘肅敦煌西南,地勢荒涼、遠離中原。從地圖上觀察“安西”地理位置的偏遠,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邊塞的遙遠。通過這種空間概念的補充,學生可以理解古人出行的艱辛與友人之間的珍重情誼。此外,通過配樂朗誦的視頻,學生可以體會到音韻的節奏感和情感渲染,從而加深對詩歌的藝術感染力的理解。優美的配樂朗誦可以突出詩句中的柔美情感,讓學生在誦讀時更有情境感。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舒緩深沉的樂曲,與詩歌的情感基調相呼應,使學生在朗讀時感受更強的情感共鳴。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情感的層次,體驗詩歌背后的人文情懷,理解送別的深沉情感。這種數字化賦能的課前預學模式,通過歷史、地理、藝術等多維度的資料補充,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受到跨學科知識的熏陶。課前預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準備,而是學生跨越知識邊界、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通過推送多樣化的數字資源,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獲得獨特的感受,從而實現知識的跨界融合。
(二)數字化賦能課堂教學并拓展學生思維
在數字化背景下,課堂教學通過應用先進的數字工具,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為語文學科提供更為多樣的理解途徑。借助電子白板、虛擬實驗、互動課件等數字化手段,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和感悟文本內容,實現跨學科的知識延伸與思維碰撞。數字化工具的巧妙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為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供廣闊的空間。以教學古詩《惠崇春江晚景》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有更直觀的感受。通過電子白板展示背景圖像或動態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詩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場景。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顯示江南的春景圖,如溪水潺潺、桃花盛開、鴨子在河面上嬉戲的畫面等,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詩人所描繪的春天生機勃勃的場景。這樣,學生能透過視覺刺激深入體驗詩歌中的自然之美,加深對詩歌意境的感受。
在拓展思維方面,教師還可以利用互動白板上的圖層功能分層展示詩句的解讀過程。例如,通過分段圖解的方式呈現詩句的語法結構、語言表達和修辭手法,幫助學生從文字本身的結構特點中理解詩歌的美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詩句中的關鍵字,如“桃花”“鴨”等意象,討論這些意象所蘊含的季節特征和生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顏色標注、重點詞句放大等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詩歌的核心詞匯和情感表達上,逐步引導他們從語文學習走向藝術欣賞,培養其對文本的細致觀察力和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和互動課件的運用,使學生在課堂中以多感官方式體驗詩歌的細節。例如,通過虛擬實驗模擬出詩中的水波蕩漾和鴨子戲水的場景,讓學生在感受動景中理解“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的精妙之處。虛擬實驗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甚至觸覺,近距離“觸摸”詩句中的意象,在動態體驗中形成對詩句內容的全方位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詩歌的情感共鳴,還為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拓展創造了空間,使他們能以多角度、多層次的方式探索文本。
(三)數字化賦能課后拓學,提高綜合能力
在課后學習中,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跨學科延伸學習機會,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并拓展學習內容,使學生在課后進一步提升綜合能力。數字化工具的多樣性允許學生通過互動和創造性任務深化學習,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應用能力。以課文《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技術設計一系列延伸學習活動,讓學生從科學、藝術等不同學科的角度探究夜間飛行的相關知識。這篇課文講述了飛行器在夜間實現飛行的科學原理,涉及物理、科技與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因此,課后學習可以圍繞這些內容開展跨學科的延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查找并觀看夜間飛行的視頻資料,進一步了解飛行器的工作原理、導航設備、氣象條件等知識,并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的課文內容,在課后記錄自己的觀察和感想,從而加深他們對夜間飛行的科學理解。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還可以設置創作任務,要求學生圍繞“夜間飛行”的主題進行數字畫作或動畫作品的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數字繪畫軟件,通過色彩和線條的藝術表達,描繪出夜空、星光、飛行器的形象以及飛行環境的細節。這樣的創作任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還幫助他們鞏固了飛行環境、氣象條件等科學知識。例如,學生可以利用不同的色彩來表現夜空的深邃與神秘,通過光影和線條的變化來表現飛行器的形態,從而在視覺表達中融入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這一創作過程也是將科學、藝術和文學融為一體的學習方式,能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討論平臺讓學生在課后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創作作品。學生可以上傳他們的數字畫作、動畫作品或實驗結果,并在平臺上進行互相點評和反饋。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表達和交流能力,還通過互相學習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通過討論,學生能看到其他同學的不同想法和創意表達。這種跨學科的互動和反饋過程能激發他們的多角度思考和創造性思維。
(四)數字化賦能過程評價落實核心素養
在數字化環境下,評價已不再僅停留在結果的檢驗,而是逐步向過程評價過渡。通過數字化賦能的過程評價,教師能動態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展,準確反饋學習效果,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改進。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思能力和綜合素養,從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例如,在《將相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電子學習平臺,將課程內容拆分為理解故事情節、人物分析、情感表達等不同的學習任務,并在每個任務中設計相應的任務提交或互動環節。在“故事情節梳理”環節,學生可以以文字、圖表或視頻的形式總結出關鍵情節,并在數字化平臺上提交。平臺能自動記錄學生的提交時間和次數,這些數據可以為教師提供直觀的反饋,用于了解學生是否理解了故事的脈絡結構。這種實時記錄可以幫助教師從微觀上捕捉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發現并幫助學習進度慢的學生。
數字化賦能的評價方式不僅包括傳統的作業批改,還包括對學習日志或電子檔案的反思記錄,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學習自主性。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每個學習環節后撰寫學習日志,在理解“負荊請罪”的情節后,學生在學習日志中記錄自己對人物行為的理解和思考。數字化平臺能為每位學生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檔案,通過這些反思記錄,學生可以逐步積累自己的學習成果,回顧與分析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這樣的記錄方式不僅便于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深度,還能幫助學生在自我評價中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數字化評價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進一步幫助教師形成全面的學生學習畫像。平臺記錄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在線互動頻率等,這些數據能形成量化的評估結果,直觀呈現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例如,系統可以分析學生在課程中的互動次數和提交質量,從而識別出主動參與的學生和被動接受的學生。對于主動參與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鼓勵并提供更多拓展資源;而對互動少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或安排同伴協作,幫助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種基于數據的分析與反饋,能讓教師清晰地看到學生的進步曲線,優化教學策略,提升個性化輔導的效果。
四、結語
數字化背景為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知識的拓展、整合和創新變得更多元和高效。跨學科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能在多學科視角中運用知識、提升思辨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應積極借助數字化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學習平臺,如虛擬實驗、交互式學習、歷史背景解讀等,從而打破學科界限,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具體設計中,教師需要堅持科學性和實用性,通過有層次、有深度的跨學科主題,讓學生在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中構建完整的思維框架與學習體系,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發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數字化背景下小學語文‘五個一’融通教學的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SZJ23174;福建教育學院資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