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鮮活的,讓學生跟隨音符不斷跳動,可以提高他們演唱能力,還可以加深他們對歌曲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同時,小學生正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對抽象音符的理解較為有限。如果采取一種生動、形象且具感染力的方式進行歌曲學唱,那么既可以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還可以調動他們的興趣,增強藝術表現?;诖?,本文結合當前教學問題,從目標、方式、交互、評價四個方面出發,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創新實施展開策略探究,進而讓快樂音符活躍在課堂的每一處角落。
一、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問題
近年來,在相關政策及教育環境的影響下,藝術課程及其教學發展得到持續優化,但從小學音樂教學情況來看,仍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一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生對音樂活動“提不起”興趣,音樂很難吸引他們,進而在演唱、互動等方面顯得較為“被動”和“羞澀”,這也影響了課堂活動的實施效果和整體質量。二是內容。教材中有許多不同風格或類型的歌曲,因此在內容設計方面需要仔細斟酌,才能讓學生掌握和理解。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音樂教學的內容較為單一且缺乏趣味,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需求,導致他們在學習、理解以及演唱方面有所差異。三是表現。音樂表現是學情反饋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提高學生聲樂、器樂、綜合表演等基本音樂技能的方法之一。然而,通過對其表現活動進行觀察和分析,缺少靈動、缺乏互動、缺失情感等問題較為突出,導致學生很難深入體會音樂的美感和內涵,進而影響他們的實際體驗和表達效果。
(二)原因分析
基于現實問題的考慮和評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教育理念有待革新。大多數教師在音樂教學方面仍舊以模唱示范為主,未能從歌曲的內在意義及情感核心出發,導致學生對歌曲的學唱興趣不足,也就無法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力。同時,單一目標的設置和培養,也會使學生被動地學習音樂,難免會形成應試心理,致使其在技巧、審美、體驗等方面發展不足。二是教育方式需要創新。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可以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進而在學唱過程中更積極地參與其中,提升演唱水平、鞏固知識基礎。然而,從當前教育活動來看,專制式、自我中心化等現象依舊存在,其學生大多跟隨教師的節奏和指引進行學習,缺少靈活性和表現性,這種單向教學的形式會限制學生的部分需求和感受。另外,一些教師過度依賴新媒體技術和手段,未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和運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其發展,扼殺其表現。
二、“活”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目標“活”
1.多目標組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組織與實施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指引。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其目標相對單一,未能考慮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也就無法保證學習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因此,通過多目標組合,一方面可以兼顧課標要求及教學內容,確保學科素養的有效落實;另一方面可以從個體需求出發,分層次、分階段地引導其學習與理解音樂知識,進而在學唱練習中激發興趣、提高技巧、實現發展。以人音版二年級上冊《小麻雀》的教學為例?!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第一學段的學習應側重趣味、聆聽、表演等方面,注重節奏、韻律以及藝術表現的培養。對此,在本課的目標設計時,除了學唱歌曲及感受節拍韻律外,還可以增加創編歌詞、動作、表演等內容,跟隨三拍子的旋律,模仿“小麻雀”的舞蹈路徑,使學生在小跳與級進的指引下展現歌曲的輕盈與美感。另外,考慮樂句前后的不同,教師可以設置對比、接唱等活動,活躍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歌曲旋律的體會和理解。
2.差異化學習
差異化學習是基于學情的不同,預設基礎目標、拓展目標等學習目標,以便滿足個體需求,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以人音版三年級上冊《四季童趣》的教學為例。對于音樂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以提出“學唱歌曲,理解歌曲的旋律和節奏”“認識音樂中的樂器,了解音色特點”等基礎目標,并通過相對簡單、輕松的音樂活動,如講授法、示范法、引導法等,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興趣和能力。對于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設計“通過歌曲旋律感受四季變化”“培養集體合唱意識”“了解音樂與生活的聯系”等拓展目標,進而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及音樂素養。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目標,如“如何在歌曲中表現春天的活潑”“如何表達四季‘趣’味”等,引導他們對音樂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展開思考。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和展示,以此加深他們的理解。另外,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對復雜節奏的學習和掌握較為困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拍手游戲、樂器伴奏、人機對唱等活動,逐步提升他們的節奏感知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采取個別輔導和特殊指導等方法,依據差異目標幫助其克服學習困難,提高學習效果。
(二)方式“活”
1.創設情境
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根據歌曲特點,創設貼合學情的感知情境,既能使樂曲更生動、真實,有利于學生發現并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又能引發他們對音樂的共鳴與聯想。例如,在教學人音版三年級上冊《草原上》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幅以草原為主題的學唱情境,通過視聽結合、聲像一體等方式,向他們展現草原上的美麗風光和牧羊場景。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詩意,還能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捉迷藏》的學唱中,根據歌曲中對春、夏、秋、冬四季的描述,將“四季娃娃”所躲藏的環境予以展示,進而引導學生跟隨旋律欣賞不同的四季音樂。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小游戲,如四季歌曲連線、你來哼唱我來猜等,在活躍氣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歌曲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難點的學習與鞏固中得到突破。在情境的創設與使用中,教師還需要把握主次關系,避免學生對情境產生視覺依賴,進而影響后續學唱的練習效果和掌握情況。
2.講述故事
講故事是促進學生音樂認知的方法之一。通過講故事,教師可以將歌曲擬人化和情感化,有助于學生感知其旋律之中的情感要素,進而在學唱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專注力的培養和保持。例如,在教學人音版二年級上冊《窗花舞》時,教師可以采取繪本故事的講演方式,介紹喜兒、楊白勞、黃世仁等關鍵人物和主要情節。營造出貧苦家庭中的過年氣氛,使學生在聆聽感知中體會其旋律的輕盈和柔美。另外,教師還可以節選《白毛女》舞劇的一段視頻進行播放,讓學生能跟隨歌曲和動作進一步表現樂曲和情感。又如,在人音版四年級上冊《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教學中,這是選自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一首歌曲,但學生對其詞曲缺乏認識,也就在其聆聽中無法體會其豪放之意。對此,教師可組織《林海雪原》連環畫的講述活動,匯集和展示一些故事中英勇斗爭的場景和畫面,進一步歌頌人民英雄智勇抗爭的革命精神和不屈意志,使學生得以將歌曲中的豪邁氣概進行充分表現。
3.巧用樂器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入樂器伴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歌曲的音樂特點和旋律特征,并對其學習興趣和音樂創造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樂器的使用,還可以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提高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注意力,進而在節拍對話中夯實基礎、提高體驗。第一,樂器與視唱。將樂器與視唱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唱興趣,改善教學關系;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學情變化,及時調整訓練中的節奏與節拍,使其更好把握音準與旋律。以人音版四年級上冊《楊柳青》的教學為例。基于對江蘇民歌特點把握和分析,教師可以依據教材曲譜,引入三角鐵、雙響筒、鈴鼓等樂器,讓學生跟隨歌曲旋律進行伴奏與演唱。第二,樂器與審美。巧妙運用樂器,讓音樂與學生建立直接的交互聯系,使學生能在領悟其意境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牧歌》的聆聽中,教師可以利用小提琴進行演奏,讓學生能自然地哼唱音樂主題,真切地感受其豐富的表現力和音色變化。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將曲調中的悠揚婉轉進行聲像展示,引導學生討論其所表現的音樂情境,進而加深他們對民間音樂的體會。
(三)交互“活”
1.自定義表演
表演是音樂表現的一種呈現形式,對培養學生音樂創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即興表演或音樂故事的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歌曲情緒、特點以及旋律的多重理解,使樂曲不再是音符的組合,更易于展現音樂的活力和魅力。例如,在教學人音版一年級上冊“情境表演:我愛大自然”時,教師可以采用自定義表演的方式,鼓勵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變換,創造性地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如小狗的搖擺尾巴、小鳥的展翅飛翔、樹葉的輕盈飄落、鮮花的婀娜多姿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將音樂與舞蹈、戲劇相結合,創設故事情境、豐富表現形式,進而通過語言、聲音、肢體等方式感受和表達自然。又如,在三年級上冊《媽媽》的學唱中,教師可以融合一些生活中的溫情場景,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利用肢體動作或敲擊樂器等手段,進一步表現對母親的深切情感。在自定義表演活動中,并非讓學生“自由”表現,教師需要適時引導他們進行合理、有效的表達,既要貼合歌曲的情感內核,又要兼顧靈活和多樣,使彼此之間的互動更深入,也更有效果。
2.手勢舞
手勢舞是通過手部動作來表現節奏、表達情感的一種舞蹈形式,相較于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手勢舞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找到音樂中的節奏和律動,同時也能降低其感知難度,增強表現自信。此外,單純的樂曲演唱,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而利用手勢舞,可以在動靜結合的作用下使樂符更靈動,體驗更加真切。例如,在教學人音版一年級上冊《音樂是我好朋友》時,教師可以根據歌曲旋律,通過拍手、身體動作等形式,創編適合其歌唱的手勢舞,使學生更快地掌握音準和節奏。例如,在前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跟隨節拍做點頭動作,逐步引入主歌旋律。在主歌演唱時,通過部分動作對歌詞內容進行演繹和表達。例如,雙手貼胸表示“我”、食指指向對方表示“你”、做大喇叭姿態表示“唱歌”、花型手表示“跳舞”等。在歌曲間奏中,加入鼓掌動作,使前后互動更加連貫、順暢。依次循環,重復表演,既可以調動學生的演唱興趣,還可以加深他們對歌詞的理解。
(四)評價“活”
1.以歌引評
演唱是評價學生音樂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可以從多個角度評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指導其能力提升。為了增加評價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小小音樂會”的形式,評選不同類別的“演唱家”,如“小小百靈鳥”“最佳歌唱家”“音樂之星”“金話筒獎”等,使其在不斷的激勵下獲得更好發展。以人音版五年級上冊《外婆的澎湖灣》的教學評價為例。教師可以從音準、節奏、音色、情感等方面進行記錄和評價,并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等形式,對演唱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進行具體表述。例如,在“自我分項評價”中,通過相互之間的對比和感受,給自己打出相對適合的評分和級別(如音準優秀、節奏良好等),這對他們歌唱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又如,在“團體分項評分”中,分析合唱部分中沒有配合好的點,并與同伴找到其中原因(如緊張、技術不到位、發音不得當等),都可以引導他們提升自己的合唱水平。
2.綜合表現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以此促進其全面發展。第一,豐富評價維度。從不同維度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如音樂興趣、情感反應、參與態度、交流合作等,不僅能提高評價的全面性,還可以從中發現教學問題和發展難點,進而在后續教學中進行調整和解決。另外,在信息搜集方面,教師可采取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抽查等方法,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掌握有效信息。第二,適時量化測評。針對評價內容及目標主體,教師可以根據其需求和發展,對各評價分項做量化處理,如“課堂態度:全程聽講,不做小動作;積極參與討論”“音樂技能:正確掌握樂器演奏姿勢和方法;音準、節奏、音色等方面表現良好”等,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清晰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在相互對照中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三、結語
總而言之,音樂教學并非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和發展情況,靈活設置、有效引導,進而提高教育活動的整體質量和實施效果。另外,“活”字的運用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常規、跨越界限,從不同的角度組織各種音樂活動,進而在創新、創造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在音樂領域的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