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立足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堅持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以學生真實的生活為基礎,增強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道德理解力與判斷力。道德與法治學科肩負著德育重任,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關鍵影響,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學科。在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具有現實意義,這一教育舉措在實踐中的落實與推進是教學改革的必然結果。社會實踐活動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了“新的視角”,在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同時,讓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并且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思考,提升道德判斷力與法治意識,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社會責任感。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是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推動學生知行合一的必然舉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詳細論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度融合的具體策略,以期拋磚引玉,與各位一線教學工作者共同攜手構建道法課堂教學新樣態。
一、立足教材特色,對接實踐主題,奠定深度融合之基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本質上是一種加強課程與社會聯系的方式,想讓二者在教學實踐中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教師就應明確活動主題,并將主題作為教學活動設計導向與立足點,為融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在確立活動主題時,教師應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對各年級學段的具體要求,立足于教材內容,但卻不能一味囿于教材內容,而要在精準定位學科重點與難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以及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融入社會熱點話題,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確保實踐主題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第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實踐活動時必須聯系時事政治,確保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因此,教師應密切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并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確保課程的綜合性與全面性。例如,近年來,隨著環保理念在市政規劃中的不斷深入,垃圾分類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這一熱點話題與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基于此,教師可以圍繞這一熱點話題,結合教材內容,以“綠色生活,垃圾分類”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學生學習了“環境污染”與“變廢為寶”的專業知識,并結合社會話題,進一步了解垃圾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學生通過制作精美海報、發表生動演講,宣傳垃圾分類的方法與標準,并且作為“小小志愿者”幫助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這一主題的選擇與活動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還促使他們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為改善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意義。
第二,生活是天然的“教科書”,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在設計融合主題時,教師不能一意孤行,而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吸引力與趣味性。例如,在“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中《變廢為寶有妙招》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發現很多學生喜歡美術課上的手工制作課程,并展現了豐富的“奇思妙想”。同時,“變廢為寶”這一概念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無論是班級環境還是家庭生活,都有“變廢為寶”的實用作品。基于此,教師以“我的創意工坊——環保手工義賣會”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作手工藝品,并將部分工藝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用于支持環保事業。這一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又能讓他們深刻理解環保的意義,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此外,學生通過這一主題下的社會實踐活動,親身體驗了消費的過程,為后續“做聰明的消費者”單元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離不開明確的主題引領。主題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導向,也是課程與實踐之間的“粘合劑”。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主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實踐活動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確保主題的設計既富有教育意義,又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豐富活動形式,運用多元方法,體現素養導向之本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和社會實踐深度融合的視域下,教師在創設活動時應重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然而,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形式單一、教育方式刻板,則很難取得預期成效,無法有效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基于此,教師應著手解決傳統社會實踐活動“重體驗卻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將志愿服務活動、勞動教育活動與主題實踐活動相融合,通過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借助勞動教育活動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依托主題研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一,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和社會實踐的融合教學中,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和重視。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識不夠深刻,只是將其簡單定義為無償的勞動服務,導致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往往過于關注勞動服務本身的體驗與完成度,卻忽視了其中蘊含的深遠意義與價值。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前應做好宣傳,引導學生認識到志愿服務的深刻內涵,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體驗到個人貢獻的價值,促進他們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結合。同時,教師應精心篩選志愿服務活動內容,確保學生在活動中能夠體會到該項工作本身的內涵與價值。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以“緬懷先烈,傳承精神”為主題設計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前往烈士陵園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活動分為“陵園講解——清掃活動——緬懷儀式”三個具體環節。在陵園講解環節,教師邀請專業講解員為學生講解相關歷史事件,激發學生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在清掃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與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烈士陵園的紀念設施、道路與墓碑進行清掃。在清掃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安靜與尊重,感受陵園莊嚴肅穆的氛圍。同時,前來祭奠先烈的人們,以其肅穆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深刻的感受與啟示。在緬懷儀式環節,全體師生肅立在烈士紀念碑前敬獻鮮花,默哀一分鐘,表達對先烈的深切緬懷和敬意。
第二,勞動教育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的光榮與重要性,從而將勞動精神鐫刻心中,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確保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幸福感。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體驗交警指揮交通,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交通安全規則的重要性,從而增強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拓寬了對勞動的認知視野。這類活動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學會尊重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努力思考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創造更多的勞動價值。
第三,教師通過主題研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主題研學活動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憑借其真實性與情境性優勢,將課堂教學融入生活,讓生活成為“老師”。這類主題活動通常以“研學旅行”的形式開展,教師通過精心策劃,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例如,教師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為主題開展研學活動。在當前重視紅色文化傳承與青少年價值觀培養的背景下,這一主題的開展意義重大。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講授革命歷史和英雄事跡,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精神。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紀念館、革命遺址等,讓學生通過觀看歷史文物、聆聽講解,深入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無畏和愛國情懷。最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紅色主題手抄報或開展紅色故事演講比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搭建實踐平臺,助推多方合作,拓展學習視野之廣
小學道德與法治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多方的協同合作,想要真正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家、校、社就需要攜手,共同為學生搭建豐富多彩的實踐平臺。
第一,在搭建實踐平臺的過程中,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承擔起與各類實踐基地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的重任,并負責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例如,首先,學校可以與當地的博物館合作,開展“走進歷史文化”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博物館,欣賞文物、聆聽故事,感受中華文化的璀璨輝煌,了解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其次,學校還可以與法治教育基地合作,開展“法治小先鋒”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觀法治展覽、聽取案例講解、參與模擬法庭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與法律素養。最后,教師也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強化組織和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教學培訓,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開展講座,給予教師相關指導,分享成功的實踐教學經驗和案例。此外,教師應積極探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實踐活動。
第二,家庭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深刻認識到社會實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積極支持并配合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家長可以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帶領孩子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科技館、圖書館、文化古跡等,拓寬孩子的知識視野。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如垃圾分類宣傳、關愛孤寡老人等,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道德與法治問題,通過言傳身教,如誠實守信、遵守交通規則、愛護環境等,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當孩子遇到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問題時,家長應及時給予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第三,社會各界應積極參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例如,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的機會,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和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社會組織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如環保組織開展的植樹造林、河流湖泊保護、關愛弱勢群體、社區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公益活動中鍛煉自己,為社會貢獻力量。媒體也可以發揮宣傳引導作用,通過報道優秀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實踐案例,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絕非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刻變革。教師通過將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與探索者。在實踐中,學生深入理解道德準則,通過親身體驗,感悟法治精神,逐步成長為有擔當、懂規則的新時代少年。盡管在融合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面臨諸多挑戰,但這些挑戰只是前行路上的短暫阻礙。展望未來,教育工作者仍需堅定不移地探索與創新,不斷優化融合方式及策略,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育人之花,為學生全面發展筑牢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