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堅持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的天性,選擇適宜的游戲活動,滿足幼兒個體發展需求。基于此,教師應科學設計與開展戶外游戲活動,將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相融合,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實踐,在提升游戲活動品質的同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本文深入探討了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策略,以期為幼兒園相關教育實踐提供支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原則
(一)內容適宜原則
在融入傳統游戲的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應遵循內容適宜原則,從幼兒的年齡特征與興趣出發,選擇趣味性高、動作簡單的游戲內容,確保幼兒可以自主參與游戲活動,以此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游戲的樂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師選擇的游戲內容不適合幼兒,則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與體驗感,不僅難以滿足幼兒的實際需求,還會阻礙其全面發展,難以實現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目標。例如,生命教育與幸福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融合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時,應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生命教育的高度,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與長遠發展。只有玩得精彩才能學得精彩,因此教師遵循內容適宜原則設計游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思維與智慧,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發展各項技能,從而實現提高幼兒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目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凸顯價值原則
幼兒園傳統游戲蘊含了豐富的趣味性內容,并且很多游戲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與實踐性,教師將這些元素與戶外自主游戲相融合,創設充滿趣味性與挑戰性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并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和戶外技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教師還應深入挖掘傳統游戲的育人價值,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堅持安全原則
在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鑒于幼兒年齡尚小,安全被視為首要條件,只有確保游戲活動的安全性,才能避免幼兒受傷或者出現意外。因此,在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設計中,教師應綜合考慮活動內容、場地選擇以及組織方式等要素,確保自主游戲活動開展全過程的安全防護,讓幼兒可以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參加戶外自主游戲活動。
二、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策略
為了將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有機融合,教師應對幼兒實施科學引導,創新游戲內容,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創設游戲情境,并在幼兒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做好指導工作,為幼兒的個體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體融合策略如下:
(一)科學引導,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在幼兒園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活動中,就地取材與廢物利用是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應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游戲進行創新與改造,并為幼兒提供安全的場地和多樣化的材料,以供幼兒自主選擇和探索。在個人創意設計的基礎上,幼兒通過游戲來實踐自己的設計,并根據實際操作情況不斷改進和創新玩法。幼兒在新游戲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深入開展。同時,教師還可以建議幼兒將自創的游戲帶回家,與家人一起享受游戲的快樂,從而增進親子關系。
以“搶椅子”游戲為例,教師引導幼兒創新了游戲規則:將兩把椅子背靠背放置,然后將其余椅子順著這兩把椅子排列,在最后兩把椅子中間放一把椅子,兩個游戲參與者坐在最開始的兩把椅子上,在游戲開始后,二人從第一把椅子開始向前挪動,屁股必須觸碰每一把椅子,最先坐到最后一把椅子的人獲勝。教師引導幼兒一起玩創新版的“搶椅子”游戲,相比傳統玩法,這一創新版本不僅降低了安全隱患,還激發了幼兒的參與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
再如,教師組織幼兒開展“盲人摸人”游戲活動。這一游戲的雛形是“盲人摸五官”,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摸人”。最初,幼兒蒙住眼睛后相互碰撞、亂作一團,難以抓住“自由人”。因此,教師引導幼兒自主創新游戲規則,不僅重新規定了每次的參與人數,還規定“自由人”的行走路線,如果“自由人”被抓住后就不能再逃走,必須下場等待。此外,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發現用粉筆在地上畫線,很容易被踩掉,于是找來繩子擺出路線,逐漸完善了游戲規則。教師通過這一游戲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還鍛煉了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結合幼兒的需求,創新游戲內容
在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設計中,教師應在傳統游戲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改編與創新,確保游戲內容的適宜性。幼兒是游戲的主體,因此教師應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深入挖掘傳統游戲的應用價值,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戶外自主游戲氛圍。
以“老鷹捉小雞”游戲為例,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傳統游戲活動,非常適合在戶外開展,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肢體動作,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因此,在創新該游戲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游戲開始后,小雞要迅速跑到母雞身后尋求保護,而在逃跑過程中,如果小雞蹲下,老鷹則不可以抓小雞,但是小雞只能蹲五秒,五秒以后必須抓緊逃跑,不要被老鷹抓到。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游戲中設計一些小陷阱,如老鷹在抓小雞的過程中,如果踩到陷阱,則不能繼續抓小雞,需要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才可以繼續抓小雞。這樣的創新設計,不僅能增強戶外自主游戲的趣味性,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還能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鍛煉身體,增強團隊協作意識,提升靈活性,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三)遵循以生為本原則,提升游戲的趣味性
戶外自主游戲與傳統游戲的融合,需要教師了解幼兒的游戲需求,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游戲,確保幼兒能夠在游戲中感受到樂趣。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讓每個幼兒都能成為游戲的主人,并從中收獲成長。幼兒因年齡段的差異,對游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對于剛入園的幼兒,因環境陌生,而缺乏參與戶外游戲的積極性,因此游戲應以簡單、易操作為主;而對于大班幼兒,游戲的設計應相對復雜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此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不同層次的游戲設計如表1所示。
教師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需求,設計了分層游戲,并鼓勵幼兒自主參與游戲,享受游戲帶來的樂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在豐富的戶外自主游戲體驗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在以生為本原則的指導下設計游戲活動,并不是簡單地選擇趣味性的游戲元素,而是要從幼兒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身體適應情況等多維視角出發,合理設計游戲,以此提升游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充分發揮自主游戲的育人價值。
(四)創設游戲情境,增強幼兒的體驗感
在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幼兒在游戲中的體驗感,通過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能夠讓幼兒沉浸于積極的游戲氛圍,并在游戲探究與實踐中,不斷提升游戲的有效性。傳統游戲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組織方式,但也存在開展方式固化的問題。因此,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游戲情境,以此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確保游戲活動的趣味性。合理的游戲情境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自主實踐,并獲得豐富的游戲體驗,充分發揮游戲的育人價值。
以“跳皮筋”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從游戲的剖析與幼兒的需求出發,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扮演不同角色,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如,教師創設了一個“和虎哥哥去旅游”的情境,讓幼兒扮演“虎哥哥”,并在途中設計了溪流、石子路等障礙,讓幼兒模擬老虎跳躍,跨越障礙物。當幼兒成功跨越一個障礙物后,就會獲得一張小卡片,卡片上描繪了“虎哥哥”在旅游中看到的美麗景色。這種游戲情境的設計,不僅能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此外,丟沙包也是一項經典傳統游戲,教師在組織幼兒丟沙包時,可以創設多樣化的游戲情境,如沙包投籃、頭頂沙包、膝蓋運沙包等。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又創造性地開發了“扔沙包,打敵人”的合作游戲,隨著被打中的人越來越多,而“復活”的過程又太漫長,幼兒又將游戲升級成了一場“沙包大戰”。在游戲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他們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思考,自主尋找解決方案,展現出超越成人的智慧。為了增強幼兒的游戲體驗感,教師將參與“沙包大戰”的幼兒分成不同戰隊,創設了團隊作戰的游戲情境,使其形成團隊意識,共同抵抗“敵人”攻擊,有效培養了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
(五)觀察幼兒表現,及時提供指導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融入傳統游戲,可以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趣味的游戲氛圍,讓他們在寬松自由的活動中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學習并掌握知識與技能。根據戶外游戲的開展情況來看,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導致游戲難以繼續,進而影響了他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仔細觀察幼兒參與游戲的全過程,及時發現游戲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及時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確保游戲能夠順利進行,這有助于幼兒學習新知,掌握相關技能。
以“踩高蹺”平衡游戲為例,很多幼兒都是第一次接觸高蹺,可能會因害怕或缺乏平衡感而不敢踩高蹺。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后,及時介入指導。先讓幼兒嘗試用一只腳站上高蹺,慢慢感受高蹺的高度,嘗試尋找平衡,然后再將第二只腳踩上去,等平穩之后,慢慢開始雙腿交替行走。通過教師的耐心指導,幼兒逐漸掌握了踩高蹺的技巧,并從中體會到了傳統游戲的樂趣。
三、評價與反思
教師將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相融合,能夠有效鍛煉幼兒身體的各項機能,促進其骨骼、內臟器官及神經系統的發育,對增強幼兒的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完成跑、鉆、爬等多種動作,這有助于鍛煉幼兒身體控制能力與協調能力。此外,戶外游戲活動能夠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享受戶外的新鮮空氣,從而增強了身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
戶外游戲活動對幼兒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游戲評價工作,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收獲以及游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評價時,應從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活動過程表現和結束后的延續行為三個維度出發,進行綜合評價。如果幼兒的積極性較高,說明幼兒喜歡參加戶外游戲活動,反之,則說明幼兒對此類游戲缺乏參與興趣。如,某幼兒在游戲中,與同伴積極互動、相互配合,并扮演領導者、指導者的角色,則說明該幼兒不僅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高,而且具有一定的組織與領導能力。在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觀察幼兒的延續行為,如果幼兒仍沉浸在游戲中,說明游戲活動的開展很成功。
在評價幼兒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持客觀真實原則,準確記錄幼兒的游戲情況,并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評價與反思,動態調整游戲活動,改進不足之處,確保游戲活動能貼合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從而提升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采用正向評價,肯定幼兒的表現,鼓勵幼兒自主參與游戲活動,確保幼兒能夠感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過程中,教師應確保游戲活動能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發展需求,通過創新游戲規則、豐富游戲內容以及創設游戲情境等多種策略,強化傳統游戲與戶外自主游戲的融合,提升游戲活動的有效性,讓幼兒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獲得成長與發展,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