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它不僅僅是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簡單應用,更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旨在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教育模式,提升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學校必須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撐。本文將立足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從校長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領悟與決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等方面介紹學校的具體做法,希望能對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
一、校長對信息化建設的領悟與決策
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管理者和組織者,在學校信息化發展進程中承擔策劃與決策職能,對信息化建設起關鍵作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然而,當下各學校、各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知程度及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參差不齊。為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縮小信息技術認知及應用差距,校長要勇于實踐和創新,搭建全員參與、整體推進的平臺,使教師、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不斷變革教學方式,優化教育管理方法,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的科學化、高效化。
二、信息化硬件設施的投入與保障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基礎資源,無論是農村學校還是城鎮學校,都必須注重信息化硬件基礎建設,為學校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政府著力打造的高起點、高標準的義務教育示范性學校,學校的信息化應用程度較高,具備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校務管理系統。例如,學校已實現網絡全覆蓋,智能安防系統、火警自動報警系統全覆蓋;教師均配有辦公電腦,所有班級均高標準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師生可通過“校園刷臉系統”實現門禁考勤、校園消費等管理業務“一條龍”服務;學校現有學生機房、創客實驗室、多媒體錄播教室、多媒體報告廳、常態化錄播教室共6間,建設有智慧足球場和AI智能教室3間,開辦了21個“智慧課堂教學班”。只有硬件設施有保障,校長、師生的信息素養才能在實踐中逐漸得到提升。
三、教師的培訓與學習
學校應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校內校外的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同時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營造氛圍。筆者所在學校現有教職工245人,其中40歲以下的教師占比83%,全校教師普遍積極上進,信息素養高,教育理念先進,且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不僅如此,學校現有市名優骨干教師16位、智慧教育講師2位。依托校內現有資源,學校啟動了名師講堂活動,每學期開展6次活動。在名優骨干教師的引領下,全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正蓬勃開展。
近年來,學校教師在“教育信息化作品評選”“精品課征集”“微課制作”“信息化論文征集”等活動中獲得省級、市級獎勵183人次,居縣級初級中學獲獎比例之首。學校經常邀請信息科技學科的專家來校為師生作主題培訓,并多次與長沙市智慧課堂實驗校開展課堂教學交流活動,推動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目前,全校已實行無紙化辦公,每位教師都能熟練運用智慧化手段備課、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
四、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變革
學校注重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優勢,注重教法與學法的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所在學校在智慧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三段”混合式教學模式,即通過智能教學工具開展課前預習、檢測,實現以學定教;開展課中在線檢測、實時反饋,實現精準教學;開展課后在線答疑、精準推送,實現因材施教。同時,學校探索出精準教學“分析—突破—鞏固”的實踐應用模式,即通過分析診斷,準確把握學情,并針對不同學生和問題給予精準施教,突破難點,再進行變式練習,鞏固知識,讓教學效果看得見。學校通過探索和推進智慧教學模式,以數據為驅動,引領教育教學變革,連續多年獲區域內教學質量優勝單位。
總之,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學校應通過加快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創新和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強化多元學習場域,構筑多端聯動的教育學習中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農村初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HNERT2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