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向學生傳授計算機基礎知識、培養應用技能的關鍵使命[。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及行業對人才計算機能力的高標準要求[2]。OBE模式強調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圍繞預期學習成果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評價。引入OBE模式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旨在打破傳統教學困境,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二、研究方法與材料
(一)研究方法
1.實驗法
選取同一年級不同專業的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一個班級采用基于OBE模式的“線上理論課學習
線下實操訓練
無紙化考試”教學模式,設為實驗組;另一個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學生在機房進行簡單操作練習,期末采用紙質試卷考試,設為對照組。在相同的教學周期內,控制其他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如教學時間、教材選用等,對比分析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果差異。選擇同一年級不同專業的班級,是因為同一年級學生在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不同專業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多樣化的背景和需求,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和普適性。
2.問卷調查法
在教學過程前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內容涵蓋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份,有效回收率為 93 % ,確保問卷數據的可靠性。問卷設計經過多次預調查和修改,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等成熟的測量方式,以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和數據的可分析性。
3.成績分析法
收集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平時作業成績、階段性測試成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對這些成績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成績的變化評估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影響。成績數據的收集嚴格按照學校教學管理規定進行,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二)研究材料
1.訓考平臺
引入貴州捷成震宇電腦培訓服務有限公司的“獵證計算機素質教育教學系統”作為訓考平臺。該平臺整合教學資源,涵蓋“基本操作”“上網”“字處理”等六大模塊,以微課形式呈現知識點,具備作業自動統計和考試模擬功能。平臺的選擇基于對市場上多種類似產品的調研和評估,綜合考慮了功能完整性、教學適配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2.線上學習資源
從“智慧樹”(知到)“超星學習通”“依能智慧網”等平臺篩選優質計算機基礎理論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料。篩選過程中,依據課程內容的準確性、教學方法的先進性以及學生的反饋評價等指標進行。
3.校內硬件設施
利用校內現有機房和計算機設備,為學生線下實操訓練提供硬件支持。同時,依據教學需求,對機房設備進行優化升級,確保滿足教學要求。機房設備的升級主要包括硬件性能提升和軟件環境更新,以適應新的教學軟件和應用場景。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2024年1月\~3月)
1.現狀調研
全面調研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情況,涵蓋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狀況及教學資源使用等方面。通過半結構化訪談與教師交流、組織不同層次學生座談,同時查閱教學資料,廣泛收集信息,梳理現存問題,為后續教學方案制定提供有力依據。
2.團隊組建
組建跨領域教學團隊,成員包括現代服務學院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依據成員專業背景、教學經驗和創新能力明確分工,制定詳細工作計劃與時間表,保障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實現團隊優勢互補。
3.資源準備
完成訓考平臺的安裝調試并導人教學資源,整合從多個平臺篩選的線上學習資源,建立課程學習資源庫。分類整理資源并建立索引目錄,提升資源查找和使用的
便捷性,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二)教學實施階段(2024年4月\~12月)
1.教學模式實施
實驗組采用“線上理論課學習
線下實操訓練
無紙化考試”模式。線上,學生借助學習平臺自主學習、完成作業測試,教師依據學習軌跡數據監控指導;線下,利用訓考平臺實操訓練,教師現場個性化輔導。期末無紙化考試,題型多樣,貼近實際應用。對照組則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課堂講授理論,學生機房簡單練習,期末紙質考試,學生互動參與少,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提升受限。
2.師資培訓
對教師開展培訓,內容涉及新教學模式實施、訓考平臺使用和微課制作等。邀請企業專家講座,通過理論、實踐和案例結合的方式,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打造“雙師型”隊伍,助力教學質量提升。
3.教學過程監控
定期檢查教學進度和質量,通過聽課(同行互評與專家點評)、收集學生反饋(線上問卷和線下座談)等方式發現問題并調整。鼓勵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優化教學效果。
(三)教學總結階段(2025年1月\~2月)
1.數據收集
收集兩組學生學習成績、問卷數據及教師教學反饋。規范整理成績數據,計算統計量。對問卷數據編碼,運用SPSS等專業軟件分析,確保數據完整準確、分析科學。
2.效果評估
對比兩組學生在學習成績、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評估教學效果,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四、教學結果
(一)學習成績對比學習成績對比見表1,具體如下。
1.平時作業成績
實驗組學生平時作業平均成績為82分,對照組為75分。從成績分布來看,實驗組成績在80-90分區間的學生占比 40 % ,對照組僅為 30 % ;實驗組60分以下的學生占比 5 % ,對照組為 1 5 % 。實驗組學生在訓考平臺上完成作業,平臺能夠及時反饋作業結果,學生可針對性地進行改進;而對照組學生作業完成方式較為傳統,反饋不及時,導致成績存在差異。



2.階段性測試成績
在課程中期的階段性測試中,實驗組平均成績為78分,對照組為72分。實驗組學生在選擇題、操作題等各類題型上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其中,在操作題部分,實驗組平均分比對照組高5分。得益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實驗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更強,在測試中表現更優。
3.期末考試成績
期末考試中,實驗組平均成績為80分,對照組為73分。從成績分布來看,實驗組成績優秀(90分及以上)的學生占比 20 % ,對照組僅為 10 % ;實驗組成績不及格(60分以下)的學生占比 5 % ,對照組為 1 5 % 。可見,基于OBE模式的教學模式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
(二)學習態度與能力變化
學習態度與能力變化見表2,具體如下。
1.學習興趣
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表示“非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比例達到 8 5 % 而對照組僅為 60 % 。實驗組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是否愿意主動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調查中,實驗組選擇“是”的學生占比 7 5 % ,對照組為 50 % 。
2.自主學習能力
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實驗組學生能夠主動制定學習計劃、利用課外時間學習的比例為 70 % ,對照組僅為40 % 。實驗組學生借助訓考平臺和線上學習資源,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例如,實驗組學生每周平均利用課外時間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時長為3小時,對照組僅為1小時。
3.學習態度
認為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學生,實驗組占比 90 % ,對照組占比 80 % □基于OBE模式的教學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學習態度更加積極。在“是否會主動完成課程相
教育論壇
關拓展任務”的調查中,實驗組學生選擇“會”的比例為 60 % ,對照組為 40 % 。
(三)教學資源使用情況
教學資源使用情況見表3,具體如下。
1.訓考平臺使用頻率
實驗組學生人均使用訓考平臺次數為每周3次,對照組學生使用類似平臺(傳統機房練習系統)每周僅1次。訓考平臺豐富的功能和便捷的使用方式,吸引實驗組學生頻繁使用。在使用時長方面,實驗組學生每次使用訓考平臺的平均時長為1.5小時,對照組為1小時。
2.線上學習資源利用率
實驗組學生線上學習資源的周平均學習時長為4小時,對照組僅為2小時。實驗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拓寬知識面。從學習資源的類型來看,實驗組學生對微課、在線課程的學習時長明顯高于對照組,分別為每周2小時和1小時。
五、討論
(一)教學成效
1.提升學習效果
“線上理論
線下實操
無紙化考試”的教學模式成效顯著。線上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學生能針對自身情況學習。線下實操訓練增強動手能力,加深知識理解。無紙化考試考查更全面,形式貼近實際。該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
2.激發學習興趣
多樣化教學資源和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從被動轉為主動。訓考平臺的微課、模擬考試,以及豐富的線上資源,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微課契合碎片化學習習慣,模擬考試提升應考能力與自信。
3.優化教學資源利用
訓考平臺和線上資源的運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教師可依據平臺數據了解學生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實現精準教學,如根據作業和考試數據強化學生知識薄弱點的教學。
(二)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1.學生個體差異挑戰
盡管教學過程考慮了學生差異,但不同基礎學生在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后續可進一步細化分層教學,為不同基礎學生提供定制化學習路徑和輔導。例如,針對計算機基礎薄弱的學生,設置基礎強化課程;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性學習資源和項目實踐機會[]。
2.師資隊伍建設需求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果,但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和新技術應用方面仍需提升。應加強教師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更新知識結構。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技能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4]。
3.教學資源更新速度
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教學資源更新相對滯后。需建立教學資源動態更新機制,及時將新技術、新軟件融人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例如,定期對訓考平臺和線上學習資源進行評估和更新,引入最新的計算機應用案例和技術標準[5]。
六、結語
研究表明,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采用的OBE模式成效顯著,提升了學生成績,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不過,教學過程也暴露出學生個體差異處理不足、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教學資源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后續應圍繞這些問題持續改進,及時更新訓考平臺與線上資源,融入前沿技術。強化“雙師型”師資培養,促進教師與企業深度合作。借助大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學生需求,制定個性化學習和考核方案,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佘朝兵.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3,25(18):89-91.
[2]馬曉明,楊國燕.大數據時代高校“信息安全技術”OBE翻轉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3(18):113-116.
[3]王英,羅影,方雪梅,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信息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22,24(05):102-106.
[4]林華龍.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問題與應對措施研究[J].內江科技,2022,43(06):54-55.
[5]楊妮,潘期輝.基于“互聯網
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研究—以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19):246-247.
基金項目: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GHZY-202429)
作者單位:(現代服務學院)
責任編輯:王穎振楊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