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礦冶之星火"興鋼鐵之大業
“北京科技大學自成立以來,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绷暯娇倳浀某浞挚隙?,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鋼鐵是最緊缺的物資之一。無工業,不大國。無鋼鐵,不強國。
發展工業首先要發展鋼鐵工業。為培養冶金專門技術人才、服務新中國工業發展所需,1952年春天,在京城北郊的滿井邊,集結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等高校礦冶系科的學科力量,中國共產黨創辦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60年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
這所應國家之需而生的高校,帶著“舉礦冶之星火,撫百年之國殤”的印記,注定要與中國鋼鐵工業一同壯大。“為國而生、與國同行”是北科大自誕生之日起就不變的初心使命,“鋼鐵強國、科教興邦”也早已熔鑄到每一位北科人的血脈之中。
建校初期,在“無風三尺土,下雨兩腳泥,上課鉆工棚,夜讀須秉燭”的艱苦條件下,校園整體教學秩序井然,全校師生意氣風發,一邊上課學習、一邊參與建設,各項工作快速走上正軌。
彼時,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云集。例如,魏壽昆院士作為我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兩大臺柱”之一,至今仍是學校的“王牌學科”)創始人之一,一生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其科研工作為我國冶金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教學工作更為國家培養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再如,我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的主要創建人章守華,作為北科大建?;I備委員會委員之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在培養中國材料科學領域學術帶頭人和開拓學科新領域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這些治學嚴謹、學風優良的學者的研究指導、引領帶動下,北科大的教學科研事業在數年間不斷奔赴新的高峰。1960年,徐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弧形連鑄機;同年,朱覺發明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電渣爐;1970年,楊讓成功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和第一枚洲際運載導彈殼體材料;1987年,余達太研制我國第一臺國產大型工業機器人;2003年,劉應書的“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統研制與應用”項目填補了世界上高海拔制氧技術的空白;2018年,呂昭平團隊研發的“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9年,朱榮主持的“二氧化碳在煉鋼的資源化應用技術”入選“2018年世界鋼鐵工業十大技術要聞”;2019年,李曉剛獲得美國國際腐蝕工程師協會W.R.Whitney獎;學校多項科研成果助力北斗衛星、運20、J10、大飛機等國家重大裝備研制;韓靜濤團隊研發的“彈性伸桿型航天器展開系統”成功應用于張衡系列、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及天問系列火星探測器等重大航天探測任務七十余載步履不停,一代代鋼筋鐵骨逐夢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錨定國家重大需求,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第一”。
2021年5月15日,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火星成功著陸,遙遠的紅色星球上首次留下了中國印跡,這標志著我國星際探測邁出了重要一步。由韓靜濤帶領團隊研發的“彈性伸桿型航天器展開系統”裝載于“天問一號”,助力探測器完成各項探測任務,參與書寫中國航天的輝煌篇章。
這并非韓靜濤第一次攻堅航天領域課題。從近地太陽同步軌道的“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衛星,到探秘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再到“天問一號”,由他主持研發的“彈性伸桿型航天器展開系統”,目前已有320余套裝載于100余顆中外各型航天器上,定位準確,展開成功率為100%。在韓靜濤看來,“‘崇尚實踐’是刻在北科大人骨子里的東西”。


“北斗”“嫦娥”“天宮”“天問”“蛟龍”,大到大國重器,小到圓珠筆頭,均有北科大人的身影。
啃下自主生產筆尖鋼這塊硬骨頭,為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的是北科大1986級校友王輝綿。他說:“大學要培養工匠精神,要沉下心來,堅持創新,打造精品。”
北科大校長楊仁樹說,學校始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卡脖子”問題,多項核心技術應用于生產實際,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鋼筋鐵骨”是這樣“煉”成的
清和四月,北科大主樓內的石匾上,四個敦實的大字“鋼鐵搖籃”,在無聲的歲月里沉淀為古銅色,彰顯出幾分厚重。
建校73年來,北科大讓一代代鋼鐵青年在“鋼鐵搖籃”中淬煉成長,為鋼鐵工業之崛起培養了30余萬名莘莘學子,其中包括47位兩院院士、一大批冶金企業總經理和總工程師,為國民經濟建設尤其是冶金、材料行業的發展壯大立下不朽功勞。
從1.0→5.0,打造人才培養的“北科大模式”。在尊重教育規律、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基礎上,學校結合發展實際和特色優勢,長遠性布局、系統性謀劃、階段性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因材施教、應才培養,形成了具有鮮明北科特色的人才培養進階版本。
1.0版本是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學校在原來授課教師主教,班主任、輔導員輔助的育人模式基礎上,為本科生配備了人生“引路人”,通過“導師主導、研究生協助、高年級本科生參與”的模式,讓導師帶研究生,研究生帶高年級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帶低年級本科生,組成導師主導、朋輩輔導、督學幫扶的育人共同體。目前,學校已組建由10位院士領銜,1600余位專任教師組成的導師隊伍,實現了本科生全覆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本科生劉旭東,在校期間積極參與科研,累計榮獲4項國家級、9項省部級、14項校級獎項。談及科研之路的起點,劉旭東認為是大二參加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讓自己嘗到了做科研的甜頭。當時,他在本科生導師鄭裕東的指導下,申報“可注射型殼聚糖基復合水凝膠的制備改性與性能調控”項目,制備一種可治療牙髓感染的根管填充材料。在整個過程中,他學會了獨立完成文獻查閱總結、實驗方案設計與實施、實驗結果分析和總結、項目結題報告撰寫及答辯等。最終,項目順利結題,獲得校級以上項目一等獎,并參與申請一項發明專利?!皬娜雽W開始,鄭老師就圍繞生涯規劃、學業輔導、創新能力等對我進行全面指導,引導我早進課題組、早進實驗室、早進科研團隊,盡早明確學業發展目標。正是他對我的全程耐心指導,讓我親身感受到科研從理論變成實踐的魅力。”劉旭東說。
2.0版本是本碩、本博貫通培養。學校將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三個階段的課程與研究有機結合,實行學制貫通統一規劃和專業試點貫通發展,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與自身目標自主制定學位方案。該改革已率先在礦業、冶金、材料等一流學科推進,將逐步擴大至全校其他學科。
3.0版本是“一生雙師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學校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育人實現精準化就業。實施“212X”培養模式,為學生配備校企“2”名導師,由企業承擔部分培養經費,學生在大三大四和研一研二“2”個階段到企業生產一線參與課題項目,并根據學生自身能力和職業規劃,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種渠道。2022年開始,學校和全球不銹鋼的引領者“太鋼”(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共和國重型裝備的長子“太重”(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設立3.0版本的首次落地班級——“鋼鐵脊梁班”,招錄研究生進行校企聯合培養,力爭為行業培養卓越工程人才。
汽笛聲聲,耀眼的鋼花在轉爐旁翻飛四濺。“師傅,如果要具體應用我們研究的鋼渣碳酸化技術,水的量怎么確定呢?是不是每次都需要計算到克?”“生產線不是實驗室,得按照工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用更大的計量單位來計算?!痹谔摷瘓F生產車間,企業導師儀桂蘭給“鋼鐵脊梁班”學生王睿杰進行現場教學,實驗室里的數據與生產實際在這里碰撞融合。
環境工程專業的王睿杰是“鋼鐵脊梁班”第一批學生,在太鋼集團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研究生學習,用半年時間深入了解鋼鐵企業的生產流程。他說:“在現場學習,讓我意識到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必須走到一線,把論文寫在生產線上,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行業發展?!?/p>
“從研一就把學生送到企業培養,大學教師、企業工程師、學生緊密聯結,形成育人共同體。”楊仁樹表示,大學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企業工程師參與學生培養,校企聯合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疑難雜癥”立項研究。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提升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幫助他們成長為行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4.0版本是課程體系重構。學校打破傳統學科、專業之間的課程體系壁壘,為學生成長為“個性化”的交叉復合型人才提供條件。一方面,根據市場需要和崗位需求,鼓勵老師圍繞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養,探索設立“微專業”,靈活搭配課程,提高學生知識結構的復合性,培養學生更強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以人才培養的多樣性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定位,自主規劃設計成長路徑,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選修其他專業課程并計入學位學分。目前這一改革已在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展試點。
5.0版本是“開放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培養模式的著力點在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創新思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胸懷、國際實力,能參與全球競爭、全球比較、全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學校依托數智化等契機,校內探索促進學科專業交叉、校外與行業特色類高校結合各自優勢專業,開展“聯合學士學位培養項目”,探索“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新機制,共同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卓越復合型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以“鋼筋鐵骨”文化滋養莘莘學子。“如果說690橋梁鋼標志著我國橋梁用鋼從跟跑到并跑,2000兆帕級橋梁纜索的使用則意味著橋梁材料實現領跑”在北科大“大國鋼鐵”課堂上,從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到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深入淺出地為學生描繪鋼鐵工業砥礪奮進的生動畫卷。冶金工程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譚宇博說:“鋼鐵行業正向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需要技術革新及大量優秀人才。我們有幸跟著名師學習,更感任重道遠?!?/p>
作為公共選修課,“大國鋼鐵”課程是北科大實施大學文化精品戰略和發揮校史育人作用的重要抓手。該課程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的知名專家分節講授,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通過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未來,帶領學生從第一座高爐興建、首次實現橋梁用鋼技術突破、高端用鋼逐步自主化等諸多“小切口”,回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大成就”。課程一經推出便廣受關注,現已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課程思政示范課和工程教育特色課?!皬男袠I角度了解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從人文角度理解鋼鐵人傳承的精神,學生立志投身鋼鐵工業的信心更足了?!泵缕奖硎?。
在此基礎上,學校組建由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單位專家學者組成的“鋼鐵精神”研究課題組,深入開展“鋼鐵精神”專項闡釋研究,編寫《鋼鐵鑄就時代精神》等書籍,舉辦“‘傳承鋼鐵精神·鑄就鋼鐵脊梁’文化大展”,從歷史溯源、文化傳承等方面,系統解讀“鋼鐵精神”內涵。同時,組建學生黨員、輔導員和校友宣講團,開展老教授精神系列尋訪活動,對學生開展立體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北科大體育館的《淬火》話劇演出現場,夏鳴、曾古樂、魏鈺玨、劉嘯4個人物,在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中進行思想的碰撞、升華。該劇以學校多名老教授為原型,生動呈現了北科大建校初期和新時代青年學子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自身所學助力國家鋼鐵事業發展的逐夢故事。人物是文化直接的承載者和詮釋者。學校充分挖掘老教授、老校友背后的感人事跡,帶領師生品讀幾代鋼鐵人在一座座鋼鐵熔爐里淬火而成的赤子之心。自2012年起,北科大以校園名家大師為原型,打造了《奔流》《燃燒》等6部大型原創話劇,編寫了《師韻》《精神的力量》等一系列人物文化書籍,生動展現了一代代北科人與黨同心、與國同夢,在時代浪潮中始終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意志決心和卓越貢獻,成為師生心中的文化大餐。此外,學校還打造了《鋼筋鐵骨·北科力量》等系列專題片,全方位呈現16個教學科研團隊和多位院士嚴謹治學、甘為人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寶貴精神和創新品格。積極探索短視頻文化作品創作,突出“短、平、快”特點,創作了“老院士雪中騎行前往實驗室”等爆款視頻短片,在小細節里淋漓盡致地展現鋼鐵“大先生”潛心投身科研的動人畫面,讓學生從“鋼鐵人物”中品讀報國強國的赤子之心。
“滿井邊,一學堂,求實鼎新,熔基鍛梁。”如今,一批又一批“鋼小伙”“鐵姑娘”從這里出發,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追逐富民強國的夢想
嚴謹治學"甘為人梯
在北科大校園里,活躍著許多老教授的身影:9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正寰教授,幾乎每天都來到學校西北角的國家高效零件軋制研究與推廣中心,全身心投入研究了一輩子的軸類零件軋制技術;8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依然領銜多個科研項目,辦公桌的電腦旁擺滿了學生畢業論文、科研資料因鋼而生、依鋼而興,在北科大,“鋼筋鐵骨”已成為一種精神力量。這些老教授老當益壯、一往無前,以鋼鐵報國的擔當,守育人初心使命,讓“鋼筋鐵骨”的精神代代傳承,煥發新的生機。
“以前,你是搞‘上天’(火箭發射)的,現在要學‘入地’(采礦工程),行嗎?”40多年過去,蔡美峰院士仍記得研究生入學面試時巖石力學專家于學馥教授的提問。
“我能吃苦、肯學習,干什么都行!”這是蔡美峰的回答。1978年,他考取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攻讀采礦工程巖石力學研究方向碩士學位。
當年,我國采礦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本科學過工程力學的蔡美峰覺得,自己有責任用包括力學在內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為提高采礦工程科技水平作貢獻。
地應力是存在于地層中的天然應力,測算出準確的地應力是實現采礦和巖土工程開挖設計和決策科學化的必要前提。20世紀80年代,蔡美峰留學海外,專攻地應力測量理論和技術研究。他回憶,地應力測量研究不光耗費腦力,在體力上也是很大的考驗?!霸囼炐枰?00多塊巖石,每塊重70多公斤。我每天搬上搬下,勞動強度不亞于工地上的建筑工?!?/p>
了解地應力狀態,離不開現場測量。回國后的第二個月,蔡美峰就開始下礦,奮斗在一線,“下井、爬山,蔡老師都跑在最前面”。蔡美峰的學生李長洪回憶,1998年,山東新城金礦主溜井塌方,井邊圍滿工程技術人員,大家都不敢貿然靠前。蔡美峰到現場后,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拿起手電筒,就趴在井邊仔細觀察塌方情況?!吧钊胍痪€、真抓實干,蔡老師用實際行動教會了我們如何對待科研、如何對待工作。”李長洪說。
在北科大,“學風嚴謹、崇尚實踐”是優良的傳統。學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曲選輝教授亦是踐行者。
“閘片是高速列車運行的重要安全保障。要解決承受巨大壓力、熱沖擊等實際問題,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理念,我們可以借助高通量試驗技術,創新研發系列高性能銅基粉末冶金復合材料”在與學生的學術交流會上,曲選輝興致勃勃地分享了團隊研發的粉末冶金復合材料應用于高寒動車組的成功經歷。


曲選輝不僅是勇于創新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深耕講壇的教育工作者,一有時間就與學生深入交流。他指導的一名學生說:“曲老師時常提醒我們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把破解‘卡脖子’難題作為目標。他對待學術研究非常嚴格,工作再忙也會及時為我們答疑解惑?!比缃瘢x輝團隊里的許多研究生都走上了創新創業的舞臺,成為行業中堅力量。
“近年來,學校發揮老教授在示范課、師德大講堂等平臺中的帶動作用,引導更多青年教師主動擔起育人重任,激勵更多青年學生錘煉本領,為國奉獻。”北科大黨委書記武貴龍表示,將進一步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推動“大國良師”持續涌現。
播撒文明交流互鑒“種子”
北科大高度重視國際交流,始終把培養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國際學生作為根本任務,積極構建思想交流、社會實踐、文化交融、學術創新和志愿服務“五位一體”的中外青年學生交流平臺,形成中外文化互融互動,中外學生共同成長的工作局面。
1979年4月,北科大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正式簽訂校際合作協定,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高校與國外大學建立的第一個合作關系,是我國高校國際交流的一個里程碑。近年來,學校實施“鼎新北科”計劃,實施學生交流項目149項,共有3100余名學生赴境外交流;發起成立世界鋼鐵發展研究院;參與籌建中巴工程大學,牽頭建成教育部“一帶一路”材料腐蝕與防護野外觀測科學研究站;入選全國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高校,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礦業與鋼鐵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2020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科大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回信,對各國優秀青年來華學習深造表示歡迎,并鼓勵他們多同中國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收到回信時,已在北科大度過碩博5年的巴基斯坦留學生阿里說:“我是‘二代北科大留學生’,20世紀70年代我父親就曾在北科大就讀。這封信讓我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激勵著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得更好?!?/p>
在北科大,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青年學子一起學習深造,他們從自身的獨特視角觀察中國民情、體驗中國文化,講述屬于他們的中國故事。
“從書本到實踐,我自己就是‘一帶一路’最真實的受益者?!粠б宦贰o我和我的國家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是北科大乍得籍2019屆碩士畢業生伊薩的一段畢業感言。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彼時剛來中國留學的伊薩從國情教育的課堂上第一次知道了“一帶一路”倡議,了解了“一帶一路”蘊藏的巨大發展機遇和活力。10余年間,他從一名來華留學生成長為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的國際事務代表,投身于促進中非經貿合作的事業中。如今的他創立了中非貿易公司,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繼續深化多邊商貿合作,并把在中國的學習創業感悟分享給更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年輕人。伊薩說,希望自己能抓住中非合作不斷深化的大好機遇,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為中非友誼添磚加瓦。
課程教育是來華留學生認識當代中國、感受中華文明的“第一扇窗”。在北科大,像伊薩這樣,把課堂所學轉化為事業追求的例子不勝枚舉。學校的課堂教育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把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相連,并主動投身中外文明對話的歷史大潮,為中國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可能。
同時,北科大高度重視來華留學生的實踐教育,讓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我國的田間地頭和大街小巷,把在華所學所思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中國之治,深刻感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澎湃活力。比如,學校持續開展的“感知中國行”系列活動,定期組織來華留學生前往定點扶貧和幫扶單位甘肅省秦安縣開展實踐教學,讓他們親眼見證當地實現全面脫貧,大踏步邁上鄉村振興道路的巨大變化。不少留學生贊嘆其為中國式奇跡,并希望把中國的脫貧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幫助那里的人民擺脫饑餓和貧困。來自莫桑比克的留學生羅志超曾在個人社交賬號上表示,甘肅秦安行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扶貧工作的實際成果和重要意義,加深了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解和認同?,F在的他已成為一名資深志愿者,正以積極的姿態回饋這個滋潤他成長成才的“第二故鄉”。
近年來,北科大陸續涌現出一大批主動擔當文明交流重任的留學生代表,其中就有“中哈(哈薩克斯坦)友誼使者”魯斯蘭,如今的他已成為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全球新聞官,面向全球推介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紅利和投資機遇。還有眾多留學生作為志愿者,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他們猶如一粒?!胺N子”,散布在地球各處,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求實奮進73載,鼎新未來向百年。新時代新征程,北科大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心懷“國之大者”,抓好“立德樹人、科教興邦”具體實踐,促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向著建成特色鮮明、有重要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不斷邁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