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數學”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在大學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學改革研究也是高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旨在探究消防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改善“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應用”的教學模式,構建“消防案例”驅動教學。隨后基于微積分基本定理,具體闡述教學改革理念,從林火蔓延問題導入,在教學中融入數學史,引導學生理解定理并解決實際問題,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從消極轉變為積極,從記憶轉變為探究,從接受轉變為理解。
關鍵詞:高等數學;混合教學;HPM;微積分基本定理;林火蔓延
中圖分類號:G642
Abstract:Advanced"Mathematics,as"a"public"foundation"cours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university"curriculum"system,and"its"teaching"reform"research"is"also"annbsp;important"content"of"the"reform"of"college"courses.This"paper"aims"to"explore"the"mixed"teaching"reform"of"advanced"mathematics"in"the"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cultivation"mode"of"firefighting"colleges,improve"the"\"emphasizing"theoretical"knowledge,neglecting"practical"application\""teaching"mode,and"construct"\"fire"case\""driven"teaching.Then,based"on"the"basic"theorems"of"calculus,the"paper"expounds"on"teaching"reform"concept,starting"from"the"problem"of"forest"fire"spread,and"integrating"mathematical"history"into"teaching,guiding"students"to"understand"theorems"and"solve"practical"problems,so"that"they"can"transform"from"passive"to"active,from"memorization"to"exploration,and"from"acceptance"to"understanding"in"the"learning"process.
Keywords:Advanced"Mathematics;Blended"teaching;HPM;Fundamental"theorem"of"calculus;Forest"fire"spread
1"概述
消防院校旨在為消防隊伍輸送政治站位高、思想覺悟強、基礎理論扎實、實踐本領過硬的優秀干部,全面提高消防實戰應用型人才培養。“高等數學”是消防院校理工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理論知識和數學思維是專業課的基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當前消防院校在“高等數學”的教學模式上仍處于在傳統教學框架內修修補補,主要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目前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應用教學意識薄弱,無法有效契合專業內容[1]。二是教學模式單一,課程思政融入刻板,評價機制不夠多元化。三是與專業相結合的應用數字化資源儲備不足,實際案例與數學模型等資源有待更新。因此,針對消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究是必不可少的。
2"消防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究
針對當前消防院校在“高等數學”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消防應用型人才培養下“高等數學”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措施有如下幾點。
2.1"利用消防案例模型,開展三維立體教學模式
秉承“學生中心,目標導向,持續改進”的指導思想,明確教學內容的專業應用性,采用“消防案例模型”驅動教學,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理論實踐的三維立體教學平臺,探索基于BOPPPS、OBE等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改革路徑,按照“設計—問題—臺階—問題—產生”的流程,開展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教學活動,改善目前教學中“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應用”的教學方式,將授課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及專業相關性上,通過與消防相關的實際案例,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利用MATLAB、Geogebra等數學軟件的信息化和可視化功能對教學進行輔助。
2.2"利用HPM思想開展思政教育
HPM思想于1972年在第二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上提出,采用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融合教學[2]。消防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利用HPM思想開展思政教育,可改善目前教學中數學思想、思政內容融入缺失、刻板,學生倦怠學習的問題,構建基于數學文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數學豐富的文化內涵,體會深刻的人生哲理,德智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2.3"設置多樣化教學評價
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中,設置多種評價方式,包括過程性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如圖1所示。同時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實時反饋渠道,如設置教學反饋表,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圖1
3"消防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應用
“高等數學”課程中的一個核心內容是微積分基本定理,它從萌芽到成熟歷經千年,蘊含豐富且重要的數學思想。微分學將復雜問題分割成無窮多個簡單部分,積分學則將這些部分重新組合以解決更復雜的問題[3],連接微分與積分的正是微積分基本定理。因此,緊抓微積分基本定理這條主線,有利于學生對各種積分內容的學習。本文以微積分基本定理為例,按照“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通過課前、課中、課后開展消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混合式教學。
3.1"課前
首先,在雨課堂上設置練習:比較∫10x2dx,∫10x3dx的大小,并嘗試計算∫10x3dx。讓學生回顧定積分的性質,鞏固利用定義計算積分,為本節學習提供提前思考的環境。其次,通過MOOC等視頻講解,讓學生鞏固舊知(不定積分的計算、定積分定義與性質),了解新知(通過查閱文獻、觀看視頻了解積分學發展歷程),既做到溫故知新,又提前對本節知識建立較為完整的內容框架,在整體中初步認識本節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快進入狀態。
3.2"課中
課中采用“BOPPPS+HPM”教學模式。BOPPPS教學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初被首次提出,包括導入、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六個階段,其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現教學目標[4]。本文基于微積分基本定理的內容,在BOPPPS教學模式下融入HPM思想,即從該節內容在歷史上最初的形態入手,在各階段中融入數學史,將其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思政內容滲透至理論知識,推進高數混合式教學。
3.2.1"導入
利用消防火災案例進行導入。林火蔓延的常見情形之一是地形平坦、風速較大且風向不變,此時火場會呈現橢圓形,其中火頭前進方向與風向一致,是火擴展蔓延最快的部位;火尾前進方向和風向相反,是火場中蔓延較慢、火勢較弱的部位;火翼前進方向與風向有近于垂直的夾角,火勢強弱和蔓延速度介于火頭和火尾之間[5]。在此基礎上引出問題:有一火場火頭蔓延速度為3.5km/h,火尾蔓延速度為0.5km/h,火翼蔓延速度為1km/h,求1小時后該火場面積S為多少?
學生討論后發現,利用定積分定義難以求解此問題,需要尋求新的方法,從而引出本節內容。該導入針對消防院校專業性,從實際問題入手,將高數理論知識應用于專業領域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為后續教學提供積極的課堂氛圍。
3.2.2"學習目標
建立四維目標體系。知識維度:理解積分上限函數的概念及求導,掌握利用微積分基本定理計算定積分。能力維度:培養應用微積分基本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素質維度:培養化整為零、以直代曲的思想,建立微觀與宏觀的聯系橋梁。思政維度:體會無窮思維、積分思維在高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堅持真理、不懈探索、追求創新的品質。
3.2.3"前測
通過課前環節的內容設置,根據數據反饋了解學情,以便有效安排后續教學。
3.2.4"參與式學習
將班級學生分成五組,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大致相同,都有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的學生。教師引導學生組內探討,而后每組派代表進行匯報,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協作能力。
不失一般性,選取連續函數y=y(x),計算由直線x=a,x=b,x軸以及曲線y=y(x)構成的曲邊梯形的面積,如圖2所示。
圖2
3.2.4.1"步步為營
利用問題驅動教學法,從學生熟悉的曲邊梯形入手,基于數學家牛頓發現微積分基本定理的探究過程,重現定理誕生的最初形態,逐層遞進,引出定理。
教師:圖2中灰色區域的面積與自變量x有什么關系?如何用定積分表示灰色區域的面積?
學生:隨著自變量x向右移動,灰色面積不斷增加,且每一個x的取值對應著唯一的灰色區域,因此可將該灰色面積看作x的函數,記為A(x),簡稱面積函數。利用所學知識可得:
A(x)=∫xay(t)dt"(a≤x≤b)(1)
教師:強調面積函數A(x)又稱為積分上限函數,且右端積分中,積分變量是t,得到的積分值是關于x的函數。思考積分上限函數A(x)的增加速率是多少?
學生:無窮小的時間內,x向右移動無窮小距離dx,曲線所對應的y值幾乎不變,因此,可以將在無窮小時間內面積的增量看作一個矩形的面積,其底邊長為dx,高為y,所以面積增量dA=ydx,即為dAdx=y,因此積分上限函數A(x)的導數是曲線y(x)[3],即A(x)是y(x)的一個原函數。
教師:如何求曲邊梯形的面積?
學生:將(1)式中的x換成b,可得A(b)=∫bay(t)dt,利用A(a)=∫aay(t)dt=0,可得曲邊梯形面積為:
∫bay(t)dt=A(b)-A(a)(2)
此時,學生會發現一個定積分的求解,可轉化為求被積函數原函數——積分上限函數增量的過程。
教師:是否y(x)的任意一個原函數F(x)都滿足等式(2)?
學生:由不定積分內容可得F(x)-A(x)=C,其中C為任意常數,a≤x≤b,代入(2)式有:
∫baf(x)dx=F(b)-F(a)
該環節引導學生逐步探索、總結,體會從動態視角解決靜態幾何問題。利用面積問題的幾何視角引出微積分基本定理,降低抽象性,直觀體會其中蘊含的無窮、累積等微積分思想。
3.2.4.2"開花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得到微積分基本定理的完整內容[6]:如果函數F(x)是連續函數f(x)在[a,b]上的一個原函數,則
∫baf(x)dx=F(b)-F(a)(3)
3.2.4.3"小試牛刀
計算定積分∫10x2dx,∫10x3dx。這與課前雨課堂練習相呼應,屬于基礎能力測試,讓學生用微積分基本定理計算,及時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3.2.4.4"合作共贏
小組探究一:解決導入中的林火蔓延問題。
學生:1小時后火場邊緣可近似用橢圓描述,其長軸長為4,短軸長為2,即得該橢圓方程為x24+y2=1,且關于x軸、y軸都對稱。則該橢圓圍成圖形的面積S=4A1,其中A1為該橢圓在第一象限部分與兩坐標軸所圍圖形的面積,因此S=4A1=4∫20ydx,其中y滿足該橢圓參數方程:
x=2cost,
y=sint"(0≤t≤π2)(4)
因此,可仿照不定積分中的換元法,注意定積分需要考慮積分限的取值,當x從0變到2時,t由π2變到0,結合dx=-2sintdt,可得:
S=4∫0π2sint(-2sint)dt=-8∫0π2sin2tdt
=8∫π2012(1-cos2t)dt=(4t-2sin2t)π20=2π
因此,1小時后該火場面積為2πkm2。
此探究能夠鞏固學生的積分計算能力,使其了解定積分與不定積分換元法的異同點,體會利用該定理解決消防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其應用能力,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
小組探究二:證明積分中值定理[6]。
若函數f(x)在閉區間[a,b]上連續,則在開區間(a,b)內至少存在一點ξ,使∫baf(x)dx=f(ξ)(b-a)。
上題留作課后小組思考題,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能力,體會積分中值定理與微分中值定理的聯系。
3.2.4.5"歷史拓展
拓展一:師生共同整理微積分基本定理的歷史進程,如表1所示。利用HPM思想進行思政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不斷演進的學科,體會知識的獲取不是一帆風順,凡事都需要持之以恒。
拓展二:表1中介紹萊布尼茨是利用類似高中所學的“裂項相消”的方法證明了微積分基本定理。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萊布尼茨發現微積分基本定理的過程,體會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策略。
3.2.5"后測
從本節重點難點出發,針對學習目標,結合實際學情,以教材例題、課后習題為主要內容,采用線上線下方式進行測驗。課上利用雨課堂小測,及時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課下一方面以小組的形式對本節內容進行梳理,另一方面以個人形式開展習題訓練,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獨立思考的能力。
3.2.6"總結
(1)幫助學生回顧課堂教學內容,總結應當獲得的三層體會:①微積分基本定理表明一個連續函數在區間[a,b]上的定積分等于它的任意一個原函數在區間[a,b]上的增量[6]。②微積分本質思想是將復雜問題無窮分解,直至無限多個微小簡單且可以處理的部分,該數學思想對學習后續積分知識、處理實際問題起到重要作用。③學習數學家鍥而不舍的精神,明白知識的獲取不能一蹴而就,有波折是常事,要不斷累積與優化。
(2)圖3利用幾何形式直觀展現,引導學生系統性地建立導數、不定積分與定積分的三者關系,體會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加深對微分與積分的理解:①正向問題:已知一條曲線,求其各處的斜率。②反向問題:已知一條曲線各處的斜率,求這條曲線。③面積問題:已知一條曲線,求曲線下方的面積[3]。
3.3"課后
知識鞏固:學生在24小時內整理學習內容并通過雨課堂上傳課堂小結。同時,教師建立題庫,設置不同難度的習題,滿足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需求。此外,教師還應向學生推送與其專業相關的文獻,堅持產出導向。
評價反饋:在各小組中指定一名流動組長,針對此次教學內容,開展自評與互評,評價指標為理論知識、計算能力、應用能力等,自評在雨課堂上完成,小組互評由組長對組內成員分別評價,填入表2。針對課堂和教師的教學反饋,由組長搜集組內意見,在雨課堂討論區中探討,以便改善教學效果。
結語
本文討論消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從應用角度出發,實行“消防案例模型”驅動教學,具有授課導入新、教學理念新、思政點融入新的特點。并通過微積分基本定理具體闡述教學理念,將高數理論知識應用于消防問題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尋知識,使教師從主動灌輸知識轉而成為問題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更好地達到應用型高校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宋云濤.消防部隊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151152.
[2]汪曉勤.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3]史蒂夫斯托加茨.微積分的力量[M].任燁,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4]何光.BOPPPS模式下高等數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地探索與實踐[J].科技風,2023(20):107109.
[5]齊方忠,殷繼艷.林火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22.
[6]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上冊[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7]戴維M.布雷蘇.微積分溯源[M].陳見柯,林開亮,葉盧慶,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
[8]陳寧.微積分基本定理:微積分歷史發展的里程碑[J].工科數學,2000,16(6):7679.
基金項目:中國消防救援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消防救援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探究”(項目編號:2024JXMS02)
作者簡介:王佳欣(1995—"),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微分方程定性理論及極限環分支、高等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