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解決清潔供熱產業發展與供熱企業轉型升級中的痛點為抓手,國家級高水平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群師生改革創新。在著力打造專業鏈與產業鏈耦合下的“1+X”育訓一體、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中,專業群教師在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包、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開發新形態教材等實踐中提升創新能力,專業群學生在校內踐行學生實踐手冊以提升專創融合能力、在校外深入崗位一線去創新解決復雜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教育強國、職教何為”的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國家“雙高計劃”示范。
關鍵詞: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清潔供熱;創新實踐;區域高質量發展
2019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1],作為供熱領域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以下簡稱“專業群”)融入區域發展,聚焦產業增值賦能,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創新實踐中釋放職業教育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一、解決清潔供熱產業發展與供熱企業轉型升級痛點的創新路徑
截至2023年底,我國北方地區供熱總面積達245億平方米,供熱行業轉型升級的產業總產值可達9200億元[2]。清潔供熱作為產業轉型升級所催生的一個新興的萬億級產業,是涉及熱源多元化、用熱高效化、全程清潔化、成本可承受、管理智能化、室溫適宜化的系統工程,是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熱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內容[3]。
直面“雙碳”目標下供熱領域新機遇與新挑戰,供熱能耗高、運維能力無法滿足供熱行業信息化轉型升級后的實際需求,是熱力行業的痛點所在[3]。鑒于此,契合內蒙古自治區傳統供熱行業信息化轉型升級需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企業需求和崗位能力標準為服務目標,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專業群精準培養清潔供熱產業相關設計、施工、運維及技術集成改造等方面德智體美勞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專業群師生產學研用、崗課賽證創新育人模式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內蒙古建院”)是自治區高職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單位。該校國家級專業群致力于探索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秉承創新驅動發展理念,專業群師生產學研用、崗課賽證創新育人模式如下。
(一)專業鏈與產業鏈耦合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群著力打造“1+X”育訓一體、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1)在學?!罢衅笮!焙献靼l展理事會的平臺上,由“政府主導、行業推動、企業參與、學校育人”四方聯動,成立由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校企雙主體”合作長效機制,發揮校企雙方合作主體作用,形成發展共同體[4]。在人才培養方面,專業群創新“育訓一體、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開發適應“1+X”證書需求的課程包,面向職業院校學生、從業人員及復轉軍人等群體,開展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
(2)專業群將人才培養過程分為“職業崗位認知與職業素養培養—職業能力基礎培養—職業崗位體驗與職業能力提升”三個階梯式遞進階段。其中“1”是適齡學生的學歷教育培養,包括職業崗位認知與職業素質培養課程、職業能力基礎培養課程、職業能力培養課程;“X”是企業在崗人員、下崗再就業人員及復轉軍人的崗位技能培訓,包括職業崗位認知與職業素質培養課程、職業能力基礎培養課程(選修)及職業能力提升課程。職業能力基礎培養課程包括專業群共享基礎課程及專項基礎課程,“職業能力培養/職業能力提升”課程包括工程設計及BIM建模類課程、工程施工類課程、熱力及水系統運行調試類課程、工程計量與計價類課程。各類課程按照職業崗位需求,組織不同層次的內容,建立課程包,支撐職業能力培養。
(3)專業群“育訓一體、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遵循彈性學制原則,網絡學習學分與學校學習學分互認。堅持人文素質養成與專業技能培養并重、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共同發展;將企業和崗位要素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推進實體化運作,實現校企資源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積極推進校企“文化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人員融合、利益融合”,將包括先進技術元素、工藝元素、資源元素、優秀傳統文化、高端發展要求及科學管理,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將職業崗位體驗融入職業能力培養過程,加強勞動教育,形成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1+X”課證制度。
(二)專業群教師創新能力提升實踐
內蒙古建院作為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教育教學委員會建筑設備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市政工程類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教師技術創新能力強,引領了全國同類專業的建設和發展[5]。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專業課教師深入貫徹產學研用理念,走進崗位,開發課程。
(1)專業群與企業深度產教融合,先后與內蒙古晟泰熱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校企共同體,設立專任教師+企業技能大師構成的“雙師”教學平臺,以專業群“職業技能鑒定平臺”和“技術交流共享平臺”為支撐,對接行業綠色施工、智能化升級、服務升級的需求,打造創新型、服務型教學團隊,開展施工質量監控、智慧管網運行維護等技術創新研發,以滿足專業群教學和行業企業社會服務的需求。與此同時,開展現代學徒制與訂單培養,為行業培養節能降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目前,畢業生已成為各熱力企業的中堅力量,校企合作、共同辦學模式特色鮮明。
(2)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開展實踐教學、社會職業技能培訓、社會技術服務、技能大賽選手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活動;建成具有開放共享、輻射引領北方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開展實訓教學、技能培訓、“1+X”證書制度提供根本保障;推動“工匠精神”傳承,輻射區域內學校。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方面,與呼和浩特市城發供熱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合作,建設30家校外專業實訓基地,為學習者職業崗位認知和職業崗位體驗與職業能力提高提供實踐場所,同時為企業補充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人才資源保障。
(3)專業群致力于建設具有“職業性、情境性、過程性、主體性、智能性”的課程資源庫與考核系統,創設“時時可學”“樣樣有學”的平臺,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終身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體做法如下,以構建工學結合的評價體系為導向,將企業的工作流程、操作規程、崗位要求及企業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中;在已建成及正在建設的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基礎上,按崗位所對應的課程包重組課程資源;利用遠程教育技術,在移動終端激活課程學習平臺,充分融合傳統教育優勢及移動終端便捷性,構建產教融合遠程教育平臺。對于適齡學生實施“教室+現場施工”的教學模式,對于非適齡學生實施“線上+線下”的培訓模式。
(4)在新形態教材建設方面,以服務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完善評價體系為導向,以提高教材質量為核心,以加強教材研究為抓手,以建立激勵機制、建立網絡平臺為措施,開發以“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的活頁教材、電子教材、MOOC與課程網絡相結合新形態教材。在推進課堂教學創新、服務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中,實現教材建設的項目化、國際化、立體化與管理體系的整體優化。
(5)在一體化教學方法改革方面,以理實一體化設計理念及多元化課程評價為指引,以混合式教學及任務驅動教學為抓手,注重應用實踐操作考核,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現以學生就業為導向,踐行課崗證融通機制;按照職業崗位需求,整合重構教學內容,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體現職業背景,構建職業能力體系;根據專業群中不同的崗位課程特點,以工作情景為支撐,靈活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及綜合練習等教學方式;在提升全體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優化資源匹配,吸納優秀學生加入人才選拔與培養計劃,體現了“提升全體、突出優秀、共同發展”的育人目標。
(三)專業群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實踐
內蒙古建院作為自治區“三全育人”試點校,專業群學生勤于實踐、勵學力行、以賽促學,提升創新能力的具體做法如下。
1.踐行學生實踐手冊、提升專創融合能力
內蒙古建院始終秉承“專創融合”理念,把學生畢業要求濃縮為6個技術能力,在踐行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并重的原則下,建立專業課程與技能的達成度矩陣,并將該矩陣應用于《人才培養方案》中。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體現“強技”特色,建立學生實踐手冊來量化并針對性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
(1)技能矩陣。經過多年的推廣應用并不斷修正,專業群層面已經形成了覆蓋各專業通用的6個專業技能要素,具體包括:工具應用與軟件實操能力、系統思維與審辯分析能力、施工管理與方案執行能力、技術融通與創新創業能力、溝通合作與組織領導能力、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能力。
(2)學生實踐手冊。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構建實踐技能培養體系,強化職業技術技能,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一是集中進行的課程設計、單獨開設的各種實習和實訓課程;二是各教學環節內零散進行的實踐類教學內容,包括課上、課間實踐,隨課程進行的實踐等,廣義包括理論教學中融入的案例等實踐性內容;三是各類崗位證書、“1+X”證書、職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活動等。
(3)學生專創能力提升分析。通過對學生的專創能力評定結果及變化圖(詳見下圖)的分析可得出,建立專業課程與技能的達成度矩陣并構建學生實踐手冊,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專創融合能力。
2.深入崗位一線,創新解決復雜問題
作為國家級“雙高”專業群的學子,深入崗位一線開展的“綠色低碳”創新性運維實踐如下:在方案前期現場調研階段,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供熱現狀圖的繪制、供熱系統的摸排、自控系統的檢測以及運行數據的分析;在獲得第一手技術資料的基礎上,后期工作主要是完成節能改造系統圖紙的繪制以及節能產品的選型;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及積累的調控經驗制定運營策略,明確下一步精細調控的方向;依托師生共同研發的供熱節能監管平臺,可實現供熱全過程監控,并對供熱數據深度挖掘,進而分析指導運營,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節能效益。在總結改造與運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團隊完成了供熱系統能源綜合利用新模式方案制訂。
三、創新能力提升實踐下的改革與育人思考
綜上所述,專業群踐行職教改革先鋒使命,全面落實國家和自治區職教改革舉措,以創新推動專業群高質量發展,在引領職業教育改革方面砥礪前行。
(1)專業群每年向社會輸送300名左右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畢業生,開展師資及企業員工培訓1000人次以上,為清潔供熱行業及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及配套服務20項以上,為企業創造效益300萬元以上,賦能清潔供熱產業增值發展,助力供熱企業轉型升級。
(2)賡續榮光,通過專業群建設,形成校企深度融合、高質量人才培養、全方位、多途徑、“1+X”育人機制;建成“1+X”課證融通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和豐富的線上線下數字化課程資源;建成行業有影響力的“雙師”素質專業教學團隊和節能降耗實踐基地。國家級“雙高”專業群始終致力于打造適應清潔供熱產業需要、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服務能力強、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國內一流品牌專業群。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20191023)[202308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66.htm.
[2]江億,楊旭東,單明,等.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23.
[3]周宏春,趙文瑛,李長征,等.中國清潔供熱產業發展報告(2023)[R].北京: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清潔供熱產業委員會,2023.
[4]蘇輝.高職校企合作育人體系探索: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為例[J].江蘇教育,2019(92):6568.
[5]米力,謝建平,牛恒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模型構建[J].成才,2024(03):141143.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NJZY21371)
作者簡介:王睿懷(1982—"),男,漢族,內蒙古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譚翠萍(1964—"),女,漢族,廣西賓陽人,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牛恒茂(1980—"),男,漢族,內蒙古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