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VacciniumcorymbosumL.)為鵑花科(Eri-caeae)越橘屬小漿果類果樹,其花青素含量豐富,在抗氧化、保護視力、降血糖、抑制腫瘤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保健功效[1-2],被世界糧農組織推薦為五大健康水果。藍莓基質栽培技術是指將藍莓根系生長于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固體基質中,通過基質固定根系,并向藍莓供應水、肥和氧氣的生產方法,促進藍莓的健康快速生長,較常規露地栽培模式可促進藍莓提前2\~3年達到豐產期。近年來,云南省藍莓基質栽培規模發展迅速,得益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氣候因素,一年生藍莓苗可在定植當年11月至次年5月持續采收鮮果,填補了國內市場春節等黃金假期空檔,經濟效益極高。截至2023年,云南省基質栽培面積已達
,是我國基質栽培藍莓規模最大的省份。
我國栽培藍莓品種主要由國外引進,規模化栽培發展歷史僅20年左右,病蟲害相對國外較少。但隨著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在基質栽培模式下,大面積的密集種植,大棚內相對密閉、濕熱的環境,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當前國內關于藍莓病蟲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露地栽培模式下的藍莓病蟲害調查、進出口病蟲害檢疫等方面[,而基質栽培條件下藍莓病蟲害的種類及防治措施研究幾近空白。因此,本研究擬對云南省建水縣基質栽培藍莓基地開展為期一年的病蟲害情況調查,旨在為基質栽培藍莓的病蟲害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 調查地點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地理位置
。建水縣地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雨熱同季,四季溫暖,少雨干旱,年平均氣溫
,為藍莓的快速生長和穩定高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本研究于2020年對建水縣基質栽培藍莓基地進行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
1.2 調查方法
對建水縣3個基質栽培藍莓基地進行病蟲害觀測統計,觀測時間為2020年1一12月。以7d為觀測單位,對病蟲害種類和受侵染的藍莓植株數目進行統計。對于不能確定的病蟲害,取樣帶回實驗室進行鑒定。對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危害程度、危害部位等方面進行記錄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質栽培藍莓病蟲害種類
對建水縣基質栽培藍莓基地病蟲害開展連續系統監測,其中病害6種,包括5種侵染性真菌病害(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煤污病、葉斑病),1種生理性病害(黃葉病)表1)。蟲害11種(薊馬、煙粉虱、蚜蟲、象甲、金龜子、介殼蟲、鉆心蟲、白粉虱、尺蠖、桃蛀螟、跳甲)(表2)。
2.2基質栽培藍莓病蟲害特征及暴發規律
結果顯示,6種病害均對藍莓葉片產生危害,其中灰霉病還對花、果實和葉片侵染,煤污病還對枝條侵害(圖1)。灰霉病為主要病害,危害等級為
,該病害在9月至次年3月發生,開花期、坐果期為高發期。其余霜霉病、白粉病、煤污病、葉斑病和黃葉病危害程度較低,危害等級為"
"(表1),為小規模、零星發生。薊馬(圖2)和介殼蟲(圖3)為主要蟲害,危害等級為"
",薊馬危害全年均有發生,5一10月為高發期,介殼蟲全年均有發生;金龜子危害等級為
"(圖4),4—10月均有發生,6月為高發期。其余煙粉虱、蚜蟲(圖5)、象甲、鉆心蟲、白粉虱、尺、桃蛀螟、跳甲危害等級為"
",呈現短時間、小區域暴發趨勢,影響較小(表1、表2)。



A.灰霉病對花的侵害;B.灰霉病對枝條和果實的侵害;C.灰霉病對葉片的侵害。
2.3建水縣藍莓病蟲害種類特點
為進一步了解建水縣基質栽培藍莓病蟲害的發生特點,本研究統計分析了福建省、貴州省、浙江省寧波市、云南省、上海市、山東省煙臺市、山東省青島市[1-2]7個地區的藍莓病蟲害數據(表3、表4)。我國藍莓病害主要包括真菌病害、病毒病害和生理病害三大類,共計26種(表3)。真菌病害有15種,其中灰霉病、枝枯病、炭疽病分布最為廣泛,本調查發現灰霉病也是建水縣基質栽培藍莓最主要的病害。僵果病、根腐病和葉斑病分布范圍次之,其中根腐病和葉斑病在建水縣也被監測到。剩余9種病害均在1\~2個區域有分布,霜霉病為國內首次報道。病毒病害有6種,其危害程度相對較小,目前在福建省、云南省和貴州省有報道。生理性病害有5種,主要為缺鐵引起的黃葉病、缺鎂引起的紅葉病。建水縣發現有黃葉病現象。寧波地區有日灼現象發生,煙臺、青島地區有凍害現象發生。
藍莓蟲害種類相對病害較多,僅貴州黔東南州有6目26科148種4。因此,本調查共統計到35個科(表4)藍莓蟲害。其中麗金龜科、夜蛾科、果蠅科和蚜科分布最為廣泛,在福建、云南、貴州、上海、浙江寧波、山東煙臺和青島均有發現。花金龜科、尺蛾科、刺蛾科、薊馬科、螻蛄科、蓑蛾科、毒蛾科、卷葉蛾、鰓金龜分布較廣,在4\~6個區域有分布。建水縣共計發現蟲害10科11種,其中屬于葉甲科的跳甲為我國首次報道(表4)。

A.薊馬對嫩梢和葉片的侵害;B.薊馬對果實的侵害。

A.介殼蟲對藍莓枝條的侵害;B.介殼蟲對藍莓莖部的危害;C.介殼蟲對藍莓根部的危害。

A.金龜子啃食葉片;B.被啃食后的藍莓植株

A.蚜蟲對花的侵害;B.蚜蟲對果實的侵害;C.蚜蟲對葉片的侵害。

表示為有監測到該病害,下同。3 防治建議與總結

我國藍莓的栽培模式主要有露地栽培、基質栽培、日光溫室栽培及冷棚栽培等方式[13]。自Voogt等[14于2014年提出藍莓基質栽培體系以來,該體系技術通過不斷地改進完善已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應用[15-18]。近年來我國藍莓基質栽培規模發展迅速,云南省是我國基質栽培藍莓面積最大的省份。隨著栽培面積不斷擴大,藍莓病蟲害日益嚴重。因此,本調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內基質栽培藍莓的病蟲害情況。
對比露地栽培模式,基質栽培藍莓病蟲害種類相對較少,共計17種,約一半左右為常見藍莓病蟲害(灰霉病、黃葉病、尺蛾、麗金龜、花金龜、蚜蟲、薊馬),白粉病、煤污病、霜霉病、桃蛀螟、跳甲、象甲較為少見,其中藍莓霜霉病和跳甲為我國首次報道,暫未發現枝枯病、炭疽病,刺蛾、果蠅、蜷蛄等常見露地栽培藍莓病蟲害。灰霉病、薊馬、金龜子、介殼蟲為基質栽培藍莓的主要病蟲害。
藍莓灰霉病主要侵染葉片和花,引起果實腐爛,對果實產量、品質、樹勢均有嚴重影響。建水縣基質栽培藍莓于10月中旬至次年4月持續開花、坐果,在此期間大棚需閉棚保溫,棚內濕度、溫度較高,同時藍莓種植密度大,是灰霉病集中暴發期。目前灰霉病的防治可選用 30% 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000\~2000倍液,或 42.4% 吡唑醚菌酯 + 氟唑菌酰胺懸浮劑 1000~ 2000倍液,或 38% 啶酰菌胺 + 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000\~2000倍液,或 43% 腐霉利800倍液等噴施,間隔期為12\~15d,連續噴施1\~3次。同時根據天氣情況可打開棚膜、調節灌溉頻率,達到促進空氣流通、降低棚內濕度的目的,對灰霉病可有效防控。
藍莓植株萌芽抽梢期是薊馬暴發高峰期,通過取食植株幼嫩枝葉,取食藍莓花粉、子房、果實,或在花朵內產卵,直接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果實的品質和產量。對于薊馬的防治,通常在大棚內懸掛黃藍粘蟲板,可誘殺薊馬。在5月份修剪后需及時清理枯枝落葉并銷毀,減少園區薊馬的基數、降低傳播擴散風險。此外,還可以噴施多殺菌素1500\~2000倍液,或蟲螨晴1500\~3000倍液,或溴氰蟲酰胺1500\~2000倍液,阿維菌素等殺蟲劑也可有效控制。此外在花期、坐果期需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避免對成熟果實的影響,例如阿維菌素的安全間隔期為 40d 。
金龜子蟲害主要通過幼蟲螃螬咬食根系,成蟲咬食藍莓葉、花、果實等危害藍莓。建水縣金龜子的暴發時間在6一10月,其中5月份修剪后新梢萌發展葉期為集中暴發期。目前主要以黑光燈或者頻振式殺蟲燈誘捕殺蟲,或使用糖醋液引誘捕殺,在金龜子暴發高峰期可有效控制。此外,針對躋螬咬食根系的情況,一般利用吡蟲啉、敵百蟲稀釋后灌根處理,即可殺死根系附近蟒螬。
介殼蟲主要通過吸食藍莓嫩枝、葉、花、果實等組織汁液,并分泌含糖蜜露,引發煤污病,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樹勢、果實品質等。此外,由于介殼蟲表面附著蠟質,殺蟲劑較難滲入,因此防治效果較差。一般在少量蟲害情況下,建議手動摘除清理,在大規模暴發情況下,建議選用 480g/L 毒死蜱乳油 800~ 1500倍液,或 350g/L 吡蟲啉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 5% 啶蟲 +35% 毒死蜱1500倍液,同時添加礦物油或有機硅等表面活性劑,可提高藥效,每隔7\~15d噴施1次,連噴1\~2次。
基質栽培藍莓在云南地區具有當年栽種、當年掛果的特點,搭配不同品種,可在11月初至次年5月連續采收,彌補地栽藍莓空窗期,經濟效益極顯著。由于基質栽培藍莓一般在大棚內密集種植,空氣流通程度相對地栽藍莓較差,棚內溫度、濕度相對較高,尤其在萌芽抽梢及開花期病蟲害易大規模暴發。此外,基質栽培藍莓每年5一6月需進行大規模的修剪工作,修剪后的枝條和落葉在轉移過程中病蟲害易擴散傳播,病蟲害防治已成為基質栽培藍莓生產過程中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本研究通過對基質栽培藍莓病蟲害的監控,明確暴發規律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為基質栽培藍莓的健康生長及穩定豐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指導依據。
參考文獻
[1]KALT W,CASSIDY A,HOWARD LR,et al. Recent research on the health benefits of blueberries and their anthocyanins[J].Advances in Nutrition,2020,11(2):224-236.
[2]CHAI Z,HERRERA-BALANDRANO D D,YU H,et 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anthocyanin composition of 74 blueberry cultivars from China[J]. Journal of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21,102:104051.
[3]張小艷,鄭姍,謝麗雪,等.福建省藍莓病蟲害調查[J].福 建農業學報,2019,34(3):338-343.
[4] 王正文,黃勝先,金義蘭,等.黔東南州有機藍莓園病蟲 害發生情況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206- 210.
[5] 任艷玲,田虹,王濤,等.出口藍莓基地病蟲害調查初報 [J].浙江農業學報,2016,28(6):1025-1029.
[6] 胡君歡,陳祖滿,凡改恩.寧波地區藍莓病蟲害發生情況 及綠色防控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6):922- 923.
[7] 楊燕林,和志嬌,王朝文,等.云南藍莓病蟲害調查及防 治方法[J].植物保護,2014,40(4):153-156.
[8] 田小青,黎春剛.上海郊區藍莓果園病蟲害的調查及防 治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6,40(4):147-148.
[9] 刁立功,許娥,王金華.煙臺市牟平區藍莓病蟲害調查初 報[J].落葉果樹,2016,48(4):37-40.
[10]肖林穎,吳秀芹,周金星,等.巖溶斷陷盆地典型縣域石 漠化治理綜合效益評價:以云南建水縣為例[J].地球學 報,2021,42(1):444-450.
[11]岳清華,董克鋒,高勇,等.藍莓煤污病病原菌鑒定及防 治藥劑篩選[J].山東農業科學,2016,48(12):121-123.
[12]王峰.青島地區藍莓種植風險分析及控制[D].山東青 島:青島農業大學,2010.
[13] 李亞東,裴嘉博,陳麗,等.2020 中國藍莓產業年度報告 [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1,43(1):1-8.
[14] VOOGT W,VAN DIJK P,DOUVEN F,et al. Development of a soilless growing system for blueberries (Vaccinium corymbosum) $\because$ Nutrient demand and nutrient solution [J].Acta Horticulturae,2014,1017:215-221.
[15]BROWN-PAUL C.Growing hydroponics in Chile[J].Practical Hydroponics and Greenhouses,2014,(142):32-38.
[16]KINGSTON PH,SCAGEL CF,BRYLADR,et al. Suitability of sphagnum moss,coir,and douglas fir bark as soilless substrates for container production of highbush blueberry[J].Hortscience,2017,52(12):1692-1699.
[17] ORTIZ-DELVASTO N,GARCIA-IBANEZ P,OLMOSRUIZR,et al. Substrate composition affects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blueberry[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23,308:111528.
[18] TAMIR G,AFIK G,ZILKAH S,et al. The use of increasing proportions of N- $\mathrm{\cdotNH_{4}}^{+}$ among the total applied inorganic N to improve acidification an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performance of blueberry plants in soilless culture[J]. Sciantin Unrtionlturna 2021 276: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