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青云鎮發展山地蘋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同樣也面臨著果園配套設施不健全、土壤肥力瘠薄,勞動力資源和技術人才匱乏等制約因素。針對此,筆者就榆陽區青云鎮山地蘋果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1青云鎮山地蘋果產業發展現狀
2018年以來,青云鎮在太平溝等13個行政村,累計栽植病持續健康管護山地蘋果 ,建成杜家溝等
以上蘋果示范村5個,太平溝等
以上示范村6個;打造李家、達連溝等12個行政村蘋果樹標準園
,架設太平溝、稻科灣等3個村防雹網
;新建聚福梁、劉千河等3個村倉儲冷庫 1081t ,打造出太平溝、鴉羅畔等高質高效且具有引領示范的樣板園3個
,初步形成了以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如達連溝村)種植大戶承包(如太平溝村)、家庭到戶管理(如聚福梁村)、陜果集團榆陽分公司承包(如稻科灣村)四種管護模式,目前已有近
山地蘋果進入初果和零星掛果期。
1.1 山地蘋果布局
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蘋果“北擴戰略”,認定榆陽區為山地蘋果適生示范區。2019年以來,榆陽區啟動實施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4即玉米及飼草、馬鈴薯、林果、大漠蔬菜,2即羊和肉牛,X即特色優勢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建設三年行動,青云鎮響應政策支持,累計整合扶貧、果業專項資金1200萬元發展山地蘋果產業
0
1.2 生態優勢獨特
青云鎮地處北緯 (同一緯度出產美國加州蛇果、日本富士、煙臺蘋果等知名果品);平均海拔1100m左右;光照充足,年日照約 2831h ;無霜期 155d 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 309d ,無工業污染;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果樹病蟲害少,果實含糖量高;年平均氣溫
;年降水量 596.3mm ,所產蘋果色艷、硬度大、含糖量高、蠟質層厚、耐儲運,果品質量指數全部優于國家鮮蘋果標準。
1.3 生產效益明顯
蘋果樹既是生態林也是經濟林。青云鎮主栽品種 75% 為晚熟煙富系列, 25% 為雞心果,進入盛產期后, 產量可達到 2500kg 。
收入1.5萬余元。全鎮2024年掛果
年可達到
(圖1)。
1.4 經營模式多樣
全鎮山地蘋果發展至今共有四種經營模式: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如青云鎮達連溝村)、種植大戶承包(如青云鎮太平溝村)、家庭到戶管理(如青云鎮聚福梁村)、陜果集團榆陽分公司承包(如青云鎮稻科灣村)。形成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主導、龍頭企業帶動、種植大戶承包、村民入股的利益聯結機制。
2 青云鎮山地蘋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配套設施不健全
一是用水沒有保障。青云鎮為干旱山區,農作物靠天吃飯,每年春、夏季蘋果用水關鍵期十年九旱,嚴重影響蘋果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二是道路泥濘不堪。許多村組入園道路都是土路,遇到雨天及雨后無法行走。三是倉儲冷庫建設滯后。全鎮現有蘋果倉儲冷庫總量1081t,預計2026年進入盛產期倉儲冷庫應在 3000t 以上,冷庫建設用地和國家土地政策要求不協調。四是電力設備不完善。大多數果園沒有配套電力設施,部分果園電力設施不充分,不能在關鍵時期發揮作用,嚴重影響正常生產。
2.2 土壤肥力瘠薄
青云鎮山地果園大多數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新推寬排梯田,肥力不高,加之土壤耕作層嚴重破壞,有機質含量不足 0.1% ,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到 1% (204號2% 的水平,滿足不了果樹正常生長需求。
2.3 投入成本較高
青云鎮山地果樹 90% 以上采用喬化寬行稀植栽培,周期長,見效慢。5年初果,7年豐產,8\~9年才可回本。前期人工、物資投入在1.5萬元 左右,廣大果農勞力和肥料投入嚴重不足,做不到標準化管護,不能按時進入初果期。
2.4 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弱
因近三年“倒春寒”、雹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經營主體損失慘重,種植山地蘋果已成為“高風險行業”。同時保險公司的承保期設置在4月下旬“倒春寒\"結束后,無法再提供有效保障。
2.5 勞動力資源和技術人才匱乏
一是蘋果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約占生產成本的 60% 左右。青云鎮農村“空殼”現象嚴重,導致管護工作滯后。二是蘋果種植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全鎮果樹管護任務主要由青云鎮農牧站6名干部負責,其中3名干部為院校對口專業畢業,3名干部為退役軍人,專業技術力量短缺較為嚴重,加之果農年齡偏大,科技、文化、投入觀念落后,諸多因素制約產業發展。
2.6 管護模式不科學
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吃大鍋飯\"現象較為嚴重;種植大戶承包面積太大,物資投入匱乏;陜果集團榆陽分公司人財物投入不足;家庭到戶經營難以做到適度規模種植、精細化管護、規范化管理。
3青云鎮山地蘋果產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3.1 厘清發展思路
堅持“政府引領、市場主導、典型帶頭”的原則,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經營,以高質高效發展推動產業升級。通過一系列提質增效措施,讓示范果園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讓群眾看到山地蘋果產業的紅利,繼而帶動青云鎮蘋果產業的健康發展。
3.2 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強化青云鎮各村支部主體責任,認真學習芹河鎮酸梨海則村支部引領“草莓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探索青云鎮山地蘋果“畝均論英雄”,將 平均投入產出比作為各村的考核指標。二是制定全鎮山地蘋果管護標準規范,從施肥澆水、拉枝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入手,全面落實各項標準化措施。三是由財政和農業部門牽頭,摸清全鎮果樹管護級別。堅持“種好果,賣好價”,把扶持資金用在“刀刃”上,對已成規模、精細化管理、成效顯著的果園在坑施肥水、防災減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對長勢不好的果園繼續實施套種作業(紅蔥、大豆、南瓜等低稈作物)補貼政策(圖2)。四是健全補貼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將管護到位的果園管護經費補貼政策再延長兩年。
3.3 夯實產業基礎
一是成立青云鎮山地蘋果中轉站,將各村蘋果通過中轉站直接向廠家銷售,降低農戶銷售蘋果的投入。二是加強果園配套設施建設。在用水方面,礦區疏干水已通水至劉千河,可繼續引水到其他村組,供應沿線山地蘋果種植區用水。配套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設施,全面推廣地布覆蓋,利用好配套集雨場、軟體集雨窖(圖3)。加大農機具的推廣與補貼力度,提高果園管理機械化程度,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大力推廣土坑式惠煙防凍技術,形成群防機制,加大防雹網建設投入力度(圖4),擴大蘋果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在儲存方面,以山地蘋果種植大村為中心點建設“土窯冷庫”( 山地蘋果修建1座),輻射帶動周邊村組。
3.4 加強管護隊伍建設
一是支持青壯年返鄉創業,家庭適度規模承包果園 ,加快培養鄉土人才,開展集訓活動,手把手培養一批具有“三農情懷\"的蘋果人才隊伍。二是人才引進,利用農牧站空余崗位,積極引進一批果業技術水平高、高學歷專業人才,解決人才短缺和斷層問題。三是扶持本土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從事修剪拉枝、病蟲害防治、套袋、機械化作業等項目的新型經營主體,可提供山地蘋果全周期管護社會化服務。四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上級部門在財政專項資金上給予支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讓技術干部外出培訓、觀摩、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等,同時聘請省市專家實地培訓干部和果農,全面提升干部業務能力和果農素質(圖5)。
3.5推廣適度規模經營模式
堅決杜絕集體經營,分解大戶種植面積,加強到戶指導,大力提倡承包到家庭農場、到戶的種植模式,每戶承包經營面積集中連片且不少于 A單戶人家最多不得超過
。適度規模經營,果樹管護勞動力自籌,避免出現資金短缺、勞動力不足的情況。
3.6 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一是通過訂單式農業、觀光采摘、發展林下經濟等多種方式提升經濟效益。二是延長蘋果產業鏈,提升產后效益。出臺蘋果精深加工和關聯產業發展優惠政策,支持蘋果醋、蘋果酒等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打造集苗木繁育、果園示范、果品倉儲、分選加工、交易展銷、物資供應、電商平臺于一體的果品產銷服務體系。
3.7選擇最優品種和提倡大苗建園
一是選擇當前市場上最有優勢的品種,并適應陜北干旱地區氣候土壤條件。二是栽植營養缽大苗,早結果,見效快,果農早受益,解決農民“等不及”的問題。探索“一年栽植,二年初果,五年豐產”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3.8 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管理技能
蘋果是需肥和投勞相當大的樹種,一定要想方設法提高果園土壤肥力,科學管理,才能快速見效。果農要積極學習新的觀念、新的技術,多參加技術培訓、技術交流,提高思想認識,提高技術水平。
3.9 政府招商,創新銷售模式
針對外來企業、個體商戶給予最大優惠政策,以此推動果品銷售。利用線上銷售模式,引進網紅進行自媒體銷售1,培養一批當地網紅,促進蘋果多渠道銷售。
參考文獻
[1]許亞利,周文波.陜西省榆林市蘋果栽植技術措施及發展現狀[J].果農之友,2022(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