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中醫典籍不可勝數,經典著作的對外翻譯能增進國外醫學從業人員和相關文化愛好者對中國傳統醫學的了解。現如今,已有多部中醫經典著作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在世界范圍傳播,其中,《黃帝內經》涵蓋“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是中醫文化輸出中頗受國內外學者重視的典籍之一,其外譯本數目多、研究維度廣、探究層次深,是研究中醫典籍術語翻譯策略的典型案例。
一、《黃帝內經》英譯史
《黃帝內經》為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一,分為《靈樞》《素問》兩部分,全書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融合多學科知識,系統論述中醫研究認知。其理論體系對后世中醫診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中醫外傳歷史悠久,但大規模典籍譯介始于20世紀。目前公認的世界上第一部《黃帝內經·素問》譯本是由美國醫史學博士IlzaVeith在1949年正式出版的 TheYellow" Emperor'sClassicofInternalMedicine,該譯本的出現,推動了國外學者對中醫學的研究。[1]
2003年,德國醫史學家PaulU.Unschuld(文樹德)的《黃帝內經·素問:古代中國醫經中的自然、知識與意象》正式出版,該英譯本的翻譯工作是西方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醫典籍翻譯工程,廣大學者也將該譯本稱作第一部真正學術意義上的《黃帝內經》全譯本。〔2]
而在國內學者中,最早英譯《黃帝內經》的是黃雯,他將部分《內經》原文英譯,并于文后加上了自己的評注。但黃雯先生的譯文僅翻譯了《素問》前兩節的內容,且沒有獨立出版。
《黃帝內經》英譯本眾多,其中譯介內容全面、影響力顯著、頗受讀者歡迎的主要有倪毛信譯本、吳連勝父子合譯本和李照國譯本。下文將以這三個譯本作為主要案例研究對象,深入分析《黃帝內經》術語英譯時采取的不同翻譯策略,以期為日后的中醫典籍英譯提供參考。
二、術語翻譯重難點及其翻譯策略
現代醫學語言多數以客觀視角進行嚴謹、規范的表達,科技術語多、邏輯性強。而在古代中醫典籍中,書面語言的形式以文言文為主,文學手法上善用夸張和渲染,以“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創造了許多帶有獨特文化色彩的中醫術語,在傳授醫學知識的同時傳遞人文思想和精神內涵,兼備功能性和文學性。因此,中醫英譯不光要準確轉換原文中術語的意思,還要盡可能表達出原作的核心思想。下面將以《黃帝內經》英譯本中倪、吳、李三種譯本的譯文為研究對象,從詞、句、篇三個維度出發,對術語翻譯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做具體分析。
(一)“一詞多義”的處理
在《黃帝內經》中,中醫名詞術語眾多,不同的字詞在不同的理論學說中有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所稱的“一詞多義”。「3]譯者在進行一詞多義英譯時要充分聯系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和含義進行翻譯。
中國古典哲學中,“氣”是詮釋生命的關鍵。宇宙萬物源于“精氣”“元氣”,老莊哲學亦強調“氣”的聚合與調和。此概念后被引入中醫,用來詮釋人體生命的運動規律,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一環。《黃帝內經》中“氣”的釋義延伸豐富,理解各異。譯者需準確傳達“氣”的基本意義,并結合理解傳遞文化內涵。
實例分析:
例1.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
李譯:(If)Tianqi is fresh and clear,...Violation [of these changes] will internally block the nine orifices, externally stagnatemusclesand disperseWeiqi (DefensiveQi),leading to a disorder known as self-impairment and inevitably damaging Qi.
吳譯:When the human energy ..his bodily Yang energy is substantial, and will not be hurt even though being attackedby evil factors....even his Wei-energy becomes dispersed. This is due to his inability of adapting to the sequence and variations of the four seasons.
該示例中出現了三次“氣”,分別是“蒼天之氣\"“陽氣”和“衛氣”。天氣在《黃帝內經》中的意思與我們現今生活中囊括的晴雨雪等自然現象的天氣大有不同。古人認為,人食天地之氣得以生。這里的氣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能量。在前文的闡述中,氣分天地,天有六氣,分別為寒、暑、燥、濕、風、火,天氣應時入身,則養六腑。對于“天氣”這種與西方醫學理論有所不同的概念詞,李、吳兩個譯本在詞匯選擇上有所不同,李譯本[4]保留“Qi的讀音概念,而吳譯本[5]采取意譯將“天氣”與西方人更熟悉的energy以及universe相聯系,對于英語讀者來說,這樣的轉換概念更好理解。
“陽氣”的概念涉及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立統一構成宇宙萬物。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陰陽五行能用來解釋生命病理,或表述生命發展的矛盾。就生命物質的結構和功能而言,生命物質為陰(精),生命機能為陽(氣)。“陽”的概念在西方很難找到對等的解釋,因此大部分譯者包括倪毛信在內都會用“Yangqi”這樣的表達,而吳譯本沿用人體能量的概念譯成Yang energy。
衛氣能溫煦肌肉、充養肌膚、滋潤滕理、主導汗孔的開合,保護機體免受外邪侵襲,譯者以此為依據展開了對“衛氣”的英譯。較之羅希文的“Body resistance”、吳連勝父子的“Wei-energy”和PaulUnschul的“protective(qi)”,李照國采用了“音譯 + 文內括號注解”的翻譯策略,將“衛氣”譯為“Weiqi(Defensive-Qi)”。保留音譯,更貼合原文中的中醫專業術語。文內注解,能避免純粹音譯會帶來的詞義空缺,便于英語讀者理解中醫術語概念。
例2.岐伯日: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饗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
李譯:Qibo answered,“(Excessive)anger leads toreverseflowofQi,...ThatiswhyitissaidthatQiflows upwards. (Excessive)joy leads to harmony of Qi, comfort of the mind, smoothness of the Rong (Nutrient-Qi)and Wei(Defensive-Qi)....failure of the Rong(Nutrient-Qi) and Wei(Defensive-Qi)tobe distributed,and(retention of)Heat-Qi in the middle.That is why itis said that Qi exhausts.\"
吳譯:Qibo said:“When one is ina fury,the energy will be reversing up... So,it is called the‘adverseness of vital energy’.“When one is in a joyous mood,the energy will be harmonious and both the Ying and Wei energies will be unobstructed.So it is called the‘relaxation of energy’... So,it is called the‘dissipation of energy’.”
倪譯:Qi Bo answered,“Anger,in severe cases, can cause vomiting of blood and dysentery. Joyousness causes the qi to flow and disperse freely,allowing the ying and the wei ornourishing and defensive qi to permeate throughout... Here the ying and wei qi cannot permeate.This causes heat tobeproduced and retained in the chest. The heat gradually consumes fluids,leading to thirst, excessive appetite,and fatigue.\"
選段中出現了“氣逆”“氣和志達”“氣緩”“熱氣”等多個與“氣”相關的詞組,但它們在結構和意義上都各有特點,三位譯者在該片段的處理上也差別明顯。
氣逆,指氣上逆不順而出現的病變證候。李將其理解為氣的逆流,采取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譯作reverseofQi,而吳用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闡述能量在該情況下會逆轉回流。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吳譯 the energywillbe reversingup 更好理解,而從有一定中醫知識基礎的讀者角度,李譯更為簡潔直觀。倪的譯文[6]則省去了“氣逆”這一病征,著重描述該病征的表現,從譯介傳播角度,這樣的省譯是不利于中醫核心術語的傳播的。
在“氣緩”“氣消”的英譯處理上,吳的版本在傳達清楚原意的同時最貼合原文的形式,“adversenessof vitalenergy”和“dissipation of energy”的表達既符合目的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又切合原文的對仗工整,較之李的簡單意譯和倪的節譯更能避免語言文化上的理解障礙。
(二)四字格
四字格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詞匯結構,其結構工整、語言凝練、韻律和諧、邏輯嚴謹,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出現頻率極高。中醫典籍中的四字格囊括了中醫學在基本病理、人體機能、預防診治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四字格術語英譯是譯者們進行中醫典籍術語翻譯研究的重難點。
中醫話術常用并列術語,如五臟六腑、陰平陽秘、目冥耳聾等。這些四字格術語前后結構相似,意思相關。翻譯時,應先理解其含義及內在聯系,再簡潔、顯化邏輯地英譯。[7]
我們常說的“五臟六腑”就是一個典型的并列結構四字格。在西方醫學中,人體器官按功能系統劃分,并沒有像中醫一樣單獨用“臟腑學說”來描述人體內在臟器的病理病機。故而在處理這一核心概念時,李將其音譯為Five Zang-Organs and SixFu-Organs,保留“臟腑”二字的中文讀音,必要時詳述成心、肝、脾、肺、腎五個臟腑。而吳氏父子譯作 five solid organs and six holloworgans,結合中醫虛實概念,認為貯藏精氣的五臟為實、主消化多中空的六腑為虛,補譯solid和hollow對臟腑生理特點進行簡單區分,但臟腑的實虛并不是可視的,這樣的譯名仍不太準確。
《脈要精微論篇》中的“中盛臟滿”從語法結構角度分析,是并列結構。這里的“中”指腹部,“臟”指臟氣,“盛”“滿”都是形容二者狀態的形容詞,從字面結構很容易會理解成:腹中邪氣壅盛,同時臟氣壅滿的樣子。但深入分析其中蘊含的病理病機就可以知道,邪氣進入腹中才導致臟氣的壅滿。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并不像字面上是并列的,而是暗含了有先后順序的因果關系。
李照國的譯文the predominance(ofQi)in the interior,thefullnessof theZang-Organs,采取of結構的名詞所有格來表示腹部和臟氣的狀態,符合語義翻譯的要求,貼合原文的內容和形式,但并沒有體現其邏輯關聯。吳氏父子的譯文 the energy of the abdomen is over-abundant,theenergystoredinsidewillbefilling,和倪毛信的譯文Iftheabdomen is full,the qi of the zang organsis distended,分別運用一般將來時和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來做邏輯梳理,這樣的交際翻譯策略顯然要比語義翻譯更能靈活地呈現出知識邏輯。
偏正結構四字格由雙音節修飾語和中心語構成。翻譯時,修飾語常形容詞化修飾中心語,或加介詞組成短語。例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心氣不固”[8],這里的“不固”修飾“心氣”,形容心氣虛弱不能收斂,從而出現心神浮越、精神散亂等證候的樣子。在進行該術語英譯時,我們既可以做形容詞化處理,譯作“unstableHeartQi”,也可以用“中心語名詞 + 介詞 + 修飾語名詞”的結構譯成“insecurity of Heart Qi”的表達。
中醫典籍中常常會有多個相似結構的四字格術語共同構成短句,如《陰陽應象大論篇》中的“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里原義是形容逆氣上沖、血脈阻塞、形色突變的證候。倪譯為:Thiscauses theqi to rebel andrise up to the head, squeezing the shen out of the heart andallowing ittofloat away.而吳氏父子譯為:... theblood goesupwards together with the energy to cause the channels andvesselstofillupwithblood.Whenthebloodisoverflowed,hemi-paralysisof thebodywilloccur.上述兩個版本均是對文意的傳達,他們所采用的增譯策略的確能夠詳細解釋病理病機,但原文多用四字格組成短句,從語言結構層面上看,這樣的譯法并不能夠準確表現原文的凝練簡潔。而李將這句處理為:Adverse flowofQiinflatesChannels,physicallydeformingthebody,明顯更符合偏正結構四字格的英譯處理,在意譯的同時注意到原文風格的簡練。
處理中醫文本中四字格的英譯問題,一是要正確理解核心術語詞,二是要做好名詞化表達的處理。以準確表意為第一要義,根據具體情況選取增譯等翻譯策略。
結束語
《黃帝內經》中術語眾多,文化隱喻極為豐富,一類詞語常有多種用法和含義。譯者在進行術語翻譯時必須代人具體語境,達意的同時積極傳播其中所蘊含的中醫文化思想。李照國、倪毛信和吳氏父子的譯本中,對術語多采用音譯、意譯、音譯結合、文內注解和增譯等翻譯策略。無論是一詞多義的系列詞語,還是以并列或偏正結構為語言結構的四字格,翻譯時既要注意其表層意思,也要推敲其隱喻內涵。理解掌握好《黃帝內經》中術語翻譯的要點,能更好地提高中醫文本翻譯的質量,進一步促進中醫藥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閔玲.《黃帝內經》英譯本概述[J].西部中醫藥,2019,32(2):142-145.
[2]王爾亮,陳曉.20世紀中期以來《黃帝內經·素問》英譯本研究史述[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8(6):38-43.
[3]蘇琳,周恩.《黃帝內經》一詞多義英譯策略:以“經”為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42(1):112-116.
[4]李照國,劉希茹.YellowEmperor’s Canon ofMedicineSpiritualPivot[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5]吳連勝,吳奇.YellowEmperor’sCanon of InternalMedicine[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6]Maoshing Ni.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ofmedicin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withcommentary[M].Boulder,Colorado:ShambhalaPublications,1995.
[7]冉亞周,路媛,姚欣.論中醫四字格及其翻譯策略[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5):1220-1222.
[8」付甜甜,劉珊.四字格中醫臟腑病機術語的詞法結構及英譯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1):137-139.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