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安置區小學如雨后春筍,成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提升安置區小學的班級管理水平也凸顯出來,這對于提高安置區小學的教育質量尤為關鍵。優勝路小學豐收校區是一所建成還不足7年的安置區小學,針對班級管理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學生自主管理、班級文化建設、家校溝通、后進生轉化、班主任能力提升、社會資源利用等層面進行探索,并初步總結出具有操作性的對策,努力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一、增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建立“一人一崗\"班級管理制度。針對安置區小學學生的特殊性,學校引領班主任實行“一人一崗\"班級管理制度,使學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完善德育“小明星\"評價體系。德育“小明星”評價是我校探索出的一個學生評價模式,旨在評價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綜合表現。評價內容有禮儀、勞動、實踐等多個方面,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養,降低了班級管理的難度,開展“小螞蟻\"勞動技能展示活動。基于安置區小學部分學生勞動意愿不強的情況,我們開設了“愛勞動樂服務\"校本課程,定期開展“小螞蟻”勞動技能展示活動,將勞動習慣的培育融入班集體工作的各個方面。
二、開展班級文化建設
制定班級公約。班級規章制度涵蓋學生行為規范、學習紀律、班級衛生等多個方面,確保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有明確的行為準則。班集體成員分小組討論制定班級公約,制度力求簡潔明了。同時,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也要對規章制度進行解釋和指導,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執行。
定期組織主題班會。班主任定期組織班級會議,征求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對規章制度進行調整和優化。
營造積極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班級環境的布置和美化也是營造積極班級文化的重要手段。學校指導年輕班主任設計班級文化標識,增強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組織學生共同創作班歌、確定班訓,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和宣傳。
組織多樣班級活動。學校組織各種班級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還可以提升整個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邀請家長參與班級管理
大力推進“家校牽手”培訓。針對安置區學校家長的整體情況,學校組織建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及班級管理。為有效進行家校溝通,我們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發并實施家校牽手課程,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培訓,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積極開展家校勞動教育。為鼓勵學生樹立勞動觀念,促進家校合作,我校依托學校“農場”,聘請有經驗的家長進行種植指導。結合德育評價體系,開展“家務勞動大比拼”等勞動教育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家校溝通,成立家長顧問團。學校由班主任牽頭,每班成立家長顧問團,時常與家長聯系,關注問題孩子在家庭、學校的不同表現,多角度了解學生。班主任主動邀請家長參與班級管理,讓家長參與孩子教育的全過程。
開設家校社共育課堂。學校積極搭建同心同向、聯合聯動的家校社教育共同體,充分利用家長及社會資源,發揮各行各業人士的知識優勢,開設“豐·緣\"家校社共育課堂,積極打造協同育人平臺,為安置區班級管理探索新路徑。
四、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學校針對安置區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開設心理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
著力課程實踐,豐富心育內涵。學校每周都上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以活動為載體,全學科滲透,深化心育的育人內涵。開設“心靈花園\"校本課程,努力解決學生在自我意識、學習潛能、情緒調控、溝通交往、心靈成長等方面的困惑,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健全輔導機制,開展心育活動。學校著力健全心理輔導、教師值班、預約、面談等制度,滿足學生心理輔導與求助需求。通過談話、角色扮演、繪畫、游戲等方式,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同時,在校園內設置“心語信箱”,值班教師定期開箱,分類進行解答。
多方經驗總結,形成四步轉化。后進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難題,我校研究提出轉化后進生的“四步法”:尊重和理解、信任和支持、賞識和鼓勵、寬容和體貼。學校提倡教師以傾聽者的身份走進學生內心,滿腔熱忱地幫助他們。
五、調動班主任的管理積極性
名師引領,分享班級管理經驗。我校鼓勵有經驗的教師將研究的問題及對策在教育集團分享,為安置區班級管理做出了示范。多次組織交流分享活動,透過真實可感的教育案例,還原班主任教育生活,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博采眾長,解答管理困惑。在德育處的引領下,班主任工作室針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困惑,進行研究探索,定期舉辦專題分享答疑會。一期期精彩的活動,實用而特別,生動而有效。
多元考評,拓寬班主任評優路徑。學校德育處考核班主任時堅持多維度、多元化的原則,將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管理班級成效融合在一起考核。定期表彰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表現出色的班主任,拓寬評優評先的路徑,以此來調動大家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
六、重視社會資源的開發利用
學校注重社區和社會教育資源的開發,攜手社區共同開展“一起學習、共同成長\"文化活動,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和教師參與社區事務,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高社區內家長對班級管理的參與度。學校以“行走的力量\"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紅領巾假日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更加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熱愛社區,實現了社區工作與學校文化建設、班級管理的共贏。
(責編 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