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貫徹落實“大思政課”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區得天獨厚的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建設好實踐教學基地,取得了明顯的育人成效。
一、深化育人理念,自主開發“紅綠”文化特色課程
信陽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被譽為山水茶都,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學校以文化為媒介,以課程為載體,組織專業教師深入挖掘、收集、整理大別山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元素,構建了“一紅一綠”的校本課程體系,把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讓學生深人了解信陽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
一紅: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歷史是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寶貴資源。學校把大別山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大課堂,組織編撰了14萬字的《大別山紅色人物故事選編》,錄制“革命文物我來說”慕課,評選匯編優秀思政課課件、講義、重難點解析、教學配圖、微視頻等優質教學素材。一綠:綠色崛起是信陽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體現,也是開發綠色生態文化課程的現實素材。學校從習近平總書記實現“兩個更好”的殷殷囑托出發,依托國家和省部級思政課題,深人挖掘綠色崛起所蘊含的思政理念,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紅綠信陽正芳華》《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理論與實踐》等著作10部。為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學校開設了“羅山皮影表演和制作工藝”“光山花鼓戲賞析”“信陽優秀傳統文化概論”等課程,選課學生累計達到5000人次,結成師生傳習團隊7個,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劇目表演、創編、研習活動,豐富育人載體。
二、優化育人環節,著力打造“紅綠”實踐教學基地
為加快推進育人模式變革,學校以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緊密結合,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課”,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學校先后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何家沖、最美鄉村郝堂等地建立校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細化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組建培育專兼職實踐教學團隊,強化實踐教學過程性評價,根據課程內容和實踐基地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主題,帶領學生踏尋大別山紅色遺跡,體驗信陽綠色生態文化,感受信陽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切實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實現“一課一基地、課課有重點、節節有收獲”的教學閉環。學校專門投資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信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館,作為校內“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網絡云課堂、現場研學、志愿服務等方式,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僅為本校師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提供了專門場所,還為信陽市中小學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的育人基地,充分發揮了高校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功能。
三、強化育人體系,加快形成“紅綠”思政品牌矩陣
學校以示范性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為統領,依托“大別山文化育人工作坊”,通過打造樣板課程、精品教學、金牌師資、學生實踐等特色品牌,產出了一系列顯著成果,擦亮了立德樹人的底色。學校通過引進大別山學者、設立大別山講壇,薈萃業內領軍人才和知名專家來校講學指導,拓寬了師生知識視野,增強了師生文化底蘊。青年教師圍繞信陽“一紅一綠”文化育人主題,建成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獲批省級思政樣板課程5門,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思政專項2項、國家鄉村振興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研究項目1項。師生共同組建大別山精神研究社,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課堂和網絡為渠道,以對話、研討、交流為模式,形成了獨特思政育人方式,形成了“我心中的榜樣”“美麗鄉村建設微故事100講”“大別山紅色微話劇50幕”等特色育人欄目。學生社團以大別山地區涌現的著名將領和革命群眾的英雄事跡為原型,自編自導自演《吳煥先》《茶香里的中華文脈》《大別山上映山紅》等思政情景劇,育人效果大為提升。
今后,將進一步深度挖掘本地區思政教育資源,在形塑特色上做文章,在打造優勢上下功夫,在提升實效上用心力,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不解努力。
(作者系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
責編: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