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上,教育部成立了新醫科建設工作組,開啟了新時代中國醫學教育的里程碑。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以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推動新醫科建設進入提檔升級新階段。隨著新醫科建設的深入推進,高校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建設質量也面臨著更高要求。
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相互作用、變化規律,以及物質結構和性能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作用。醫學研究和服務的對象是人類,人體內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各種化學反應,一旦這些反應出現異常,人體就可能罹患某些疾病。只有從化學的視角去深入研究和理解這些反應,才能揭示生命現象與疾病本質之間的奧秘。回顧醫學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化學在醫學領域應用廣泛、作用突出,是醫學的堅實基礎。無論是人體的生理現象還是病理現象,無論是用于診斷疾病的生化檢測,還是藥物治療疾病的藥理研究等,都與化學緊密相關。同樣,醫學也對化學產生反作用。醫學領域在應對各種疾病挑戰的過程中,對醫學、化學乃至整個科學技術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推動了醫學和化學的共同進步。
臨床醫學專業所開設的化學課程主要包括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有機化學以及有機化學實驗四大模塊。在新醫科建設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的有機化學教學受到廣泛關注,眾多醫學教育工作者正不遺余力地探索更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然而,當前承擔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多來自綜合性大學的化學、材料等理工科專業,他們往往缺乏系統的醫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偏重于學科知識的系統講授,習慣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關注不足。盡管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但實際教學中仍存在結構性錯位,缺乏明確的改革目標和清晰的教學思路。因此,針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新醫科的發展要求,課題組所在的有機化學教學團隊積極嘗試轉變教育理念,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細化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實施全過程評價。這些舉措不僅能為臨床醫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改革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還能為醫學院校各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提供有益思路和參考。
一、準確識變,與時俱進,轉變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能力
新醫科的重要內涵之一在于理念創新,它要求人才培養工作必須緊密圍繞新時期醫學發展需求展開。這意味著既要注重對現有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培養體系的優化升級,又要強調“醫學
,交叉學科建設,推動創新型、科技型、綜合化醫學教育發展,從而培養出卓越的科技型醫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教學思路,打破學科壁壘,不斷更新育人理念。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確保所授知識與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向高度契合,同時注重與其他專業課程(如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等)的融合。此外,還應緊扣“結構一性質一應用”這一主線,由線及面,層層深入地推進教學活動。例如,在講解烷烴具有較高的化學穩定性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其在醫藥學領域的應用,介紹如何利用這一特性制作藥物基質或封口材料等。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申請的“一種揮發類藥物快速釋放的貼膏劑基質制備方法”專利,便是課程教學與科研應用前沿對接的生動案例。
強教必先強師。有機化學教學團隊每兩周定期召開一次教師教法研討會,進行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學團隊的共同成長。正如俗語所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為此,教學團隊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資源,有組織、有目的、系統性地安排教師學習必要的醫學和藥學知識,不斷提升他們的醫學知識素養和教學水平。同時,教學團隊還注重與相關邊緣學科的關聯,將有機化學知識延伸拓展,搭建起有機化學理論知識與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理論知識之間的橋梁。上述舉措旨在激發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興趣,提高課程挑戰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新醫科學生的培養工作。
二、刪繁就簡,補充案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有機化學教學團隊應根據學科和專業特點,結合用人單位、畢業生及在校生對教學內容的意見和建議,堅持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觀塑造的深度融合。教學團隊以新內涵加強整體設計,落實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同時突出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重組。
(一)刪繁就簡
有機化學的教學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層次逐級深人展開。在確保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教學團隊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簡、提煉。具體而言,弱化了在生物化學中將要深入學習的多肽、核酸和氨基酸等內容,同時刪減了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化學知識,如有機波譜學等。此外,對于中學階段已經學過的理化性質,教師采用略講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
(二)補充案例
教師注重理論學習服務于工作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及時將學科前沿知識融人教學內容。同時,對具有代表性的現象進行“解剖式”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創新應用已有原理,使課程教學與科研應用前沿有效銜接。在緒論部分,教師可先介紹美國華裔化學生物學家何川教授因其在RNA表觀遺傳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而榮獲2023年度沃爾夫化學獎的事跡。何川教授深厚的化學背景為其理解生物中的化學修飾和化學反應提供了顯著優勢。何川團隊早期一直在研究一種DNA損傷修復的家族蛋白,在研究中他猜測這種酶有可能作用于RNA。正是這一猜測引導何川團隊開展相關研究,并最終第一個發現了去甲基化酶。這一案例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內生動力。在教材中,對于炔烴水合制備醛酮的傳統方法需要汞鹽催化的部分,教師通過引入日本水俁病案例,讓學生了解汞污染帶來的嚴重危害,并進一步介紹如今發展的一些新的無金屬催化的綠色合成方法。在“羧酸衍生物”這一章節中,教師可引人糖尿病合并酮癥酸中毒的案例進行講解,將抽象的知識融入具體情境,使之變得生動鮮活。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主動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從而培養高階思維,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優化課程教學設計
有機化學課程教學設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了“課前—課中一課后”三段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通過融合網絡資源、線下課堂和課外活動三個維度,賦予學生學習自主權,并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教學服務支持。同時,強調學科交叉與專業知識的緊密結合,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實現從對知識、信息的淺層理解向思維構建、創新思考的靈活轉變,從而更好地發揮理學課程在新醫科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
課前 課中 課后教師 教師 教師1.規劃課程內容: 1.基于雨課堂推送 1.布置并批改課后對標“金課”刪繁就 測試題或點名提 作業;簡;融合思政元素, 問,查看預習情 2.微信答疑;設計互動環節等; 況; 3.分析課堂及作業2.給學生布置預習 2.課堂講授:案例 等多維數據,持續內容。 法、翻轉課堂等。 改進教學。學生 學生 學生自主預習上課內容 簽到、隨堂測試、 完成作業、參與小組(微視頻、MOOC 參與課堂活動。 討論、繪制思維導等)。 圖等。
鑒于有機化學各章節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同,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還有利于教師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平臺進行考勤、互動、練習和隨機問答,將“低階性”的學習內容轉移到線上,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靈活調整學習進度,避免“一刀切”。同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等,開展過程性和策略性的“高階性”知識學習,與學生實時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多維數據的反饋,靈活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和進度,引導學生利用學習網站資源自主復習,及時完成課后作業和課程論文,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從新醫科的角度出發,可要求學生撰寫關于醫用消毒劑的種類及消毒原理的科普文章,鼓勵他們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和醫藥領域,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四、堅持多樣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施全過程評價
有機化學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由平時考核(如考勤、提問、作業等)和期末考試兩部分構成。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教學團隊進一步細化考核評價體系,將多樣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施全過程評價。同時,摒棄以結果導向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采用綜合性、過程性的多樣化評價,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為此,教師應借助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平臺的數據,強化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將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占總成績的比例設定為 40 % 。具體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掃碼簽到與隨堂限時小測驗(占比 2 0 % );二是討論表現,依據學生在討論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中的表現(占比 1 5 % );三是課程作業,依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占比 20 % );四是章節測驗,每章學習結束后安排測試,對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進行測試,測試時間控制在20分鐘(占比2 5 % );五是課程論文,每名學生需在學期結束時提交一篇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和醫藥領域的課程論文(占比 20 % )。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比例為 6 0 % ,涵蓋所有學習內容,重點關注章節測驗中學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這樣的評價體系不僅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激發學生的持久學習動力,還能促使學生將功夫下在平時,積極消化所學知識,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減少“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的現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結語
從培養新醫科人才的角度出發,對臨床醫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具體措施包括轉變教育理念、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及實施全過程評價,并在此過程中汲取了經驗教訓。通過改革,學生深刻認識到有機化學在醫學中的基礎性作用,對有機化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也為后續醫學課程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有機化學教學團隊將持續推進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以成果為導向,對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體系進行優化,為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醫學人才貢獻化學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0-09-2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2]郭今心,張樹永,王立祥,等,新醫科背景下大學化學基礎課教學改革路徑的思考[J].大學化學,2023(3).
[3]于姝燕,李冰,陳建平,等.新醫科背景下醫用有機化學融合思政教育的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23(11)
[4]馮德香,陳錫山,李麗華,等.依托“雨課堂”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在“醫用有機化學”課程中的設計與應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4).
[5]蔡東,張志華,趙桂芝.新醫科背景下有機化學案例教學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1(19).
[6]王敏,于姝燕,王建華,等.新醫科背景下中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痛點探析及對策[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23(S2).
[7]張樹永,戚明穎,宋愛新,等.化學類專業一流課程建設的思路與重點:以山東大學物理化學一流課程建設為例[J].大學化學,2021(1).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