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來,經過數年邊探索邊發展,自然資源部于2023年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這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2024年,所有省級行政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規劃均已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務院,江蘇、廣東、寧夏等22個省級規劃已獲國務院批準實施,這預示著國土空間規劃已從論證設計的編制階段逐步轉向深入實施階段。
新階段,國土空間規劃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要求,也促使高校對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系統性重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培養國土空間規劃相關人才的主要專業之一,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尤其是技能培養類課程,更是支撐專業人才技能培養的核心模塊。因此,如何推動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培養類課程體系重構,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現實課題。本研究以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通過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大四學生和剛就業的學生,以及規劃設計領域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了解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企業對人才技能的新要求,并從課程內容更新、課程體系設置、課程考核評價及課程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探索技能培養其課程體系重構路徑,為同類型專業提供借鑒參考。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培養類課程開設現狀
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立于2003年,歷經20多年的發展,現為重慶市一流專業。專業技能類課程共19門,分為建筑、地理與城鄉規劃三大類。其中,建筑類包括徒手表現技法、建筑設計初步,地理類包括地圖與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遙感基礎與應用、計量地理學、區域土地評價與利用實作、地理空間大數據挖掘、城市與區域規劃空間分析方法,城鄉規劃類包括軟件制圖(CAD、PS、SU)、村鎮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規劃實務、道路與公用設施規劃、項目可行性分析、旅游規劃、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設計。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培養類課程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通過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大四學生和剛就業的學生,以及規劃設計領域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了解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培養類課程存在的問題。面向學生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面向用人單位發放問卷53份,回收53份。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技能培養類課程非常重要,對技能培養類課程整體充滿興趣,愿意積極參與,并認為學時適中;而用人單位則最關注學生的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及與用人單位深度訪談后,發現技能培養類課程存在以下問題。
(一)技能培養類課程知識內容急需更新
自2021年自然資源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來,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制定步伐逐漸加快。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對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標準不熟悉(熟悉與非常熟悉的比例之和僅為 2 7 % ),而用人單位普遍熟悉相關技術標準(熟悉與非常熟悉的比例之和為 89 % ),兩者間的差距較大。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技能培養類課程設置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內容過于陳舊,需要更新; 3 8 % 的學生認為課程與工作要求脫節,難以匹配; 4 7 % 的學生認為課程重點不夠突出,瑣碎繁雜。無論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變動,還是學生的主觀感知,均表明技能培養類課程知識內容急需更新。
(二)技能培養類課程體系面臨重建
從國土空間規劃發布的相關行業技術標準來看,涉及的技能廣泛多樣,如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數據規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功能區優化完善、綜合防災、公共衛生應急、城市時空大數據、城市設計、社區生活圈、城區范圍確定、城市體檢評估等。不同的規劃對象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緊密聯系卻又有差異,如何將主要內容進行系統化梳理,成為教學實踐中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調查發現, 2 8 % 的學生認為課程的先修、后續課程設置部分不合理, 1 9 % 的學生認為一些技能培養類課程存在重復現象, 4 3 % 的學生認為技能培養類課程之間的相互支撐不足。例如,CAD課程中湘源控規內容設置順序不合理;城市規劃實務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城市規劃原理實驗課居住區規劃的內容;旅游規劃和村鎮規劃以及綜合實習內容重復,課程內容多,但學生收獲較??;等等。綜合考慮學生反饋與技術標準,面向國土空間規劃重建課程體系成為應有之義。
(三)技能培養類課程教學方式有待完善
當前,專業技能培養類課程主要采取教師先講解后演示實驗和分組合作學習實驗操作這兩種教學方式。從教學反饋來看,學生認為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首先是實驗操作技巧不足,其次是理論知識不夠,這反映出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之間存在相對割裂的情況。同時,當前技能培養類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為撰寫實驗報告,但實驗報告的內容太過固定化,留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不足。實際上,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實驗數據分析能力才是教學的落腳點。此外,在訪談中學生提出應增加課堂互動,以調動學習積極性。
(四)技能培養類課程社會實踐仍需深化
城鄉規劃已步入以存量規劃為主的新時期,城市微更新所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如何進一步增強“社會一空間”兩者之間的互動,提升城鄉規劃的韌性、彈性與柔性,成為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內涵。參加社會實踐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城鄉社會空間環境和規劃的認識,使其更好地掌握空間需求調查的基本方法,還能鍛煉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可逐步理解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對老年人、少年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及長期戶外工作人員等群體予以關心、關懷、關注的重要意義,進而啟發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與民生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學生在調研訪談中提出,應增加戶外實踐課程,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知識的有效學習與應用。然而,在當前的技能培養類課程體系中,社會實踐未得到足夠重視。
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培養類課程體系重構路徑
(一)以四個面向更新技能培養類課程的知識內容
首先,面向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標準更新知識內容。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技術指南、規程、規范以及地圖數據庫,是今后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教師需要將這些技術要點與流程融人課程教學。同時,應將技術導則按照對應的內容整合到各門課程中。其次,面向空間規劃現實需求更新知識內容。當前,城市更新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除了城市空間形態設計,城市更新中存在諸多利益主體的博弈,最核心的是經濟博弈,即成本收益平衡問題?!癈(咨詢) + F (融資) + E P C (工程總承包) + 0 (運營)”等新興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體現了空間規劃的現實需求。技能培養類課程應結合學校的財經特色,融入財務分析內容。此外,應在需求導向的背景下,加強相關課程建設。對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應結合企業需求,加強地理信息系統、地理空間大數據挖掘與應用、城市與區域規劃空間分析方法、城鄉規劃計算機輔助制圖(PS、SU)以及遙感基礎與應用等課程建設。再次,面向新興技術學科發展前沿更新知識內容。當前,計算機視覺大模型和語言大模型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程序語言成為學生應用模型的基礎,應增設一些開源工具課程。從業人員建議在人工智能與互聯網背景下,加強計算機知識及規劃信息化項目的學習,將傳統的城鄉規劃向智能規劃設計或城鄉規劃信息工程方向轉變。最后,面向多樣化的學生成長需求更新知識內容。除讓學生掌握工作需要的相關技能外,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潛力,為其后期成長為研究型人才奠定基礎。
(二)以具體項目重建技能培養類課程的課程體系
國土空間規劃除了“五級三類”體系,還包括都市圈、社區生活圈、城區范圍確定、城市體檢等內容。以城市更新、城鄉融合等具體項目為載體,整合財務分析、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城市體檢、項目運營管理等內容,使各個課程有機結合,相互支撐。同時,弱化徒手表現技法、建筑設計初步課程,取消城市規劃實務課程,將旅游規劃與村鎮規劃課程整合為城鄉規劃綜合實習,增設城市社會調查實驗課等相關課程。
(三)以賽練結合完善技能培養類課程的考核評價
首先,策劃并舉辦大學生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更新、鄉村規劃、地理科學展示大賽、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等創意競賽,輻射范圍從重慶中心城區拓展至渝西地區、渝東新城以及三峽庫區,吸引全市建筑規劃專業大學生參與。其次,積極推動高校協同行動,參與重慶市規劃設計類院系聯合課程設計,探索共謀、共教、共評、共享的人才培養與教學組織模式,加強校際之間的溝通交流。最后,著力構建課堂技能教學、課下技能練習、比賽技能強化的“三位一體”技能培養類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從而實現學生在比賽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在激勵中進步。
(四)多主體協同深化技能培養類課程的社會實踐
首先,組建由規劃設計、國土勘察、遙感地信等相關科研機構和城市社區及地方村鎮等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協同人才培養聯盟,為學生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研究選題、志愿服務、公益科普等提供支持。其次,聘請業內專家協同參與學生研學活動,指導并評審學生作品,推動產學研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最后,結合成渝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志愿服務的形式,深度參與山地區域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城市更新與國土空間治理相關實踐項目,組織學生開展城鄉規劃社會調查,并逐步將調查過程科學化、規范化。
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與持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已步入具體實施階段。與此同時,空間規劃已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渡钊雽嵤┮匀藶楸镜男滦统擎偦瘧鹇晕迥晷袆佑媱潯诽岢觯钊雽嵤┏鞘懈滦袆?,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面對規劃體系變革和社會需求轉型的雙重背景,高校必須探索與改革國土空間規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立足技能培養類課程這一重要載體,從更新課程內容、重建課程體系、完善課程考核、深化社會實踐四個維度,重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為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武榮偉,李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驗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2022(23).
[2]陳靜,楊倩楠,夏玲玉,等.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土地利用與規劃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實驗設計探討: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22(10).
[3]趙映慧,左汶軒,姜博,等.面向國土空間規劃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建設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22(2).
[4]劉曄,葉柏麟,劉于琪.我國養老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標準特征、存在問題與改進建議[J].規劃師,2023(1).
[5]陳宏勝,蔡一丹,李云.基于學生視角的人工智能對城鄉規劃專業教學影響研究[J].高教學刊,2023(36).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