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隨著我國師德師風建設的有關文件相繼出臺,以及對師德違規問題\"零容忍\"并嚴肅懲處的態度被明確,包括體罰學生、性騷擾學生、學術不端、有償補課、收受禮金禮品、發表錯誤言論等在內的師德違規案件數量總體下降。
但與此同時,隨著社交媒體、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對教師的肆意評判、誣陷甚至不實的擴大化舉報逐漸增加。某基層教育局提供的臺賬顯示,2024年1至8月,該局共收到128條舉報教師的信息,經調查,僅7起舉報基本屬實。其余不屬實的舉報中,不乏惡意舉報行為。
不實舉報為何愈演愈烈?一方面,家長的育兒觀念發生了變化,甚至從以前的“我的孩子隨便管\"到如今的“我的孩子不能受一點委屈”;另一方面,各級相關部門本想監督和促進師德建設,暢通了投訴渠道,卻使得家長“手握錘子,看什么都像釘子”毋庸置疑,舉報是家長和學生維護自身權益、監督學校教學行為的途徑之一,只要舉報內容屬實,訴求正當,就無可厚非。但一些無理取鬧甚至無中生有的不實舉報讓學校疲于應對,讓教師不堪其擾。
一旦被舉報,教師要消耗大量精力反復自證清白,還要承受工作不被認可或者個人道德被質疑的壓力。為了不被舉報,有些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越來越束手束腳,“先保護好自己,再去管教學生”,甚至有老師“不敢管、不想管”,在工作中將“不出錯\"而非\"提升教學質量”作為工作的首要原則,寧愿“無為”,但求“無過”。長此以往,教師逐漸喪失教學積極性和責任心,失去職業幸福感。
由此可見,不實的擴大化舉報直接傷害的是教師情感,最終危害的是孩子的成長、教育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
2023年8月,時任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要對教師的不實舉報及時澄清,公開正名;對惡意歪曲事實,誹謗低毀教師的蹭流量行為堅決回擊,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
幸好,從國家到社會都逐漸意識到了要抵制不實舉報,保護教師權益。畢竟,讓教師們卸下包袱,消除顧慮,安心教學,對工作投入充足的熱情和精力,才符合學生和家長的根本利益。“跪著的老師,真的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本期策劃,既有對教師不實舉報擴大化現象的思考,也有教師親身經歷不實舉報的故事,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