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學期開學,我手機里各種信息便蜂擁而至。有朋友拜托關照孩子的,有親戚希望對好動惹事的孩子多些包容的,還有家長為孩子爭取學?;顒訐沃鞒秩藱C會的??粗@些信息,我的內心五味雜陳。一方面,理解家長們對孩子成長的關切與焦慮;另一方面,又為這撲面而來的人情壓力感到無奈。這看似平常的家校互動場景,實則隱藏著教育焦慮,值得我們每一個學校管理者深入思考。
從教學層面看,原本教師應依據教學大綱,按照學生的整體發展規律來設計教學活動,關注全體學生的成長。但現在,他們不得不為滿足個別學生的特殊要求而“開小灶”,調整教學節奏,這嚴重破壞了教學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長此以往,教師不僅會疲憊不堪,還極有可能在無意間忽視那些真正具有潛力、需要用心挖掘和培育的學生。
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深入探究,我們會發現其根源在于教育者“看見\"能力的缺失。這里所說的“看見”,并非簡單的肉眼觀察,而是要用教育者的敏銳洞察力,去發現每個孩子靈魂深處的光芒,把握他們的成長脈絡。當我們一味地被家長的訴求牽著走時,實際上是放棄了自主探尋孩子真實模樣的主導權。那些未被家長提及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面臨的困惑、取得的細微進步或是悄然出現的問題,都極有可能被淹沒在對個別學生“特別關照”的喧囂聲中。

在教育過程中,善于“看見”,擁有“發現”的能力,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我們回歸教育本質的關鍵路徑,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教育的原點應是孩子自然生長的需求,而非成人世界的預設?;叵胩K霍姆林斯基,他能在校園的角落里發現“難教\"兒童的繪畫天賦,從而為他們開啟自信成長之門;陶行知先生在戰亂求學的艱難環境中,看見孩子動手實踐、知行合一的渴望。他們身處復雜困境,卻未被外界干擾,始終堅定地聚焦于孩子本身。在當下這個信息冗雜、人情交織的時代,我們更應回歸這份教育的質樸。
學校管理者需要為教師團隊“降噪”。在校內搭建公平公正的溝通平臺,讓家長的訴求能夠統一歸口處理,并且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這樣一來,教師就能從人情的枷鎖中解脫出來,重新找回育人的寧靜。我們常說要因材施教,可這“材\"絕不能僅僅依據家長的只言片語或我們自己的粗略觀察來判定。真正的“看見”,是要深入孩子日常學習、玩耍的每一個細微瞬間。比如,我們要看見那個課堂上從不舉手卻在課后與同學討論難題時眉飛色舞的孩子,他有著對知識獨特的領悟力,只是缺乏公開表達的自信;還要看見那個課間奔跑打鬧、偶爾闖禍,但在集體勞動實踐時總是沖在前面、干勁十足的孩子,他蘊含著無限的活力與熱情,需要的是正確引導而非壓抑。
對于教師而言,修煉“看見”的內功至關重要。每天預留專門的“觀察時刻”,在課堂互動、課間休息、課外活動中,拋開成績、標簽等因素,去捕捉每個孩子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獨特氣質??赡苁墙M織小組討論時默默協調關系的領導力,可能是面對難題時別出心裁的解題思路,也可能是手工課上超乎尋常的耐心與巧思。以這些發現為基礎,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成長檔案,進行動態追蹤,讓教育策略貼合孩子的內在成長節奏,而不是被外界的“定制化\"請求所左右。
進一步來講,學校需要重塑家校共育的內涵。家長會、家訪不應再成為家長單方面“提要求”的場合,而應是雙方平等交流孩子成長“密碼\"的契機。我們要引導家長去看見孩子在家校不同環境下的多樣表現,家校合力挖掘孩子的潛力;同時,向家長傳遞教育“靜待花開”的理念,讓他們放下因焦慮和過度期待而產生的“操控欲”,與學校攜手,為孩子營造一個能夠自由呼吸、舒展成長的良好生態。
從學校管理層面來看,這更關系到教育生態的營造。倘若教師們都忙于應付家長的人情托付,校園里就會滋生出不公平的風氣,孩子們也會過早地受到功利的影響。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公正且充滿激勵性的成長環境,讓教師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發現孩子的成長軌跡,是學校管理的當務之急。
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家校溝通。不再僅僅是簡單地回應家長的具體訴求,而是通過家長會、家長訪校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傳遞科學的教育理念。讓家長明白,孩子成長路上的磕絆與遷回都是寶貴的財富,過度保護與刻意安排可能會適得其反。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將挖掘學生的多元潛能、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通過這種方式,引導教師主動地去“看見”與“發現”,而不是被動地應對外界壓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身為學校管理者,我們不能只做高談闊論的空想家,而應成為腳踏實地的踐行者。以率先垂范的姿態,喚醒全體師生內心對教育本真的追求,讓“善于看見、勇于發現”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校園的土壤,茁壯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成為校園文化的堅固脊梁。精心構筑一個充滿尊重、鼓勵創新、包容多元的教育生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中,勇敢地伸展枝葉,向著陽光奮力生長,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生命之花。
當我們齊心協力,將“看見”的敏銳與“發現\"的激情,全方位地融入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校園必將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知識殿堂,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盡情演繹人生的精彩。
(作者單位:甘肅省華亭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