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家長,我想請您思考以下問題:孩子經常與您溝通嗎?您經常傾聽孩子嗎?您傾聽孩子的效果如何?
作為學校專職心理教師,我經常會根據學生的輔導情況與學生父母進行溝通。記得在給一名高二女生做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建議她去相關醫院做專業的心理評估和診斷。因為孩子是未成年人,我必須同時將這個建議告知她的父母。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我與她的父母進行了電話溝通。
之后,當我把電話遞給孩子時,孩子還沒開口,電話那邊的爸爸就說:“閨女心情又不好了?爸爸是不是常給你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這樣才會有很多人喜歡你,愿意和你交朋友…\"孩子本來張開的口瞬間就閉上了,咬著嘴唇,淚珠一顆接一顆地往下落。掛掉電話后,孩子告訴我,這就是她不愿意告訴父母心事的原因,他們根本不理解自己。
我想,這場溝通中,家長不僅未給予孩子支持和幫助,還堵塞了親子間溝通的渠道。高中時期的孩子正經歷心理矛盾,希望有人能理解他們,卻不愿主動把心里話說給別人聽。所以,當孩子有意向跟家長、教師溝通時,家長、教師一定要善用傾聽,把握走進孩子內心的機會。
如何善用傾聽呢?我想,要帶著同理心去傾聽。
一、何為同理心
同理心是感受別人的感受,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的精神世界。我以“同情心\"來作對比。同情心是看到別人的痛苦引發的側隱之心,涉及對他人物質上的幫助或情感上的撫慰。例如,當我們向朋友傾訴最近遇到的痛苦時,同情心式傾聽的回應可能是“你的遭遇真慘,你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嗎”,或者他們較常用“一線希望”來安慰我們的不幸。而同理心式傾聽可能的回應是“你的感受,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我能感受得到,雖然不知道該怎么幫你,但如果你需要,我愿意陪你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聽完之后,當事人感覺可能會更好。
二、同理心式傾聽三部曲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站在對方的位置,試著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并向對方表達出對其感受的理解。這個過程就是同理心式傾聽的過程,它具有療愈人的效果。同理心式傾聽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三部曲:
第一:認真傾聽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重視和關注。當孩子有意向跟我們溝通時,我們可以放下手里的事情,用積極的目光注視孩子,專注地聽孩子訴說。同時,我們要抑制想打斷并插話的沖動,安靜耐心地聽。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擱置自己的經驗,不下定論地聽。雖然我們成為父母前經歷了很多磨煉,有著豐富的人生技能和生活經驗,但不能因此對孩子傾訴的內容直接作評斷。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孩子心里自有答案,他們想要的或許不是我們的建議,而是我們對他們的關注、傾聽,以及對他們真實感受的肯定和理解。
第二:感受對方的感受,設身處地理解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事情,體會他們的感受。很多事兒在我們這里,可能并不是多大的事兒,但在孩子那里,確確實實是很大的事兒,孩子為此痛苦。我們要承認這個事實,承認孩子真實感受的存在。
第三: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并給予陪伴和關懷
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是對孩子痛苦最好的理解和消融。希望作為家長的我們勤加練習,帶給孩子更多的療愈和幸福。
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僅憑良好的愿望和一時的沖動,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育目的,還可能增加教育的復雜性。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教育子女的新知識、新理念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能力,這樣才能給我們的孩子提供最佳的家庭教育。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