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統編教材中所占比重明顯增加。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應體現與核心素養的融合,明方向,定目標,避免走入教學誤區。筆者認為,古詩詞教學不僅要在“量\"上做文章,更要在“質\"上找出路。
立足教材,統籌安排,逐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總量達到112首。其中,一年級13首,二年級14首,三年級18首,四年級18首,五年級22首,六年級27首。總體來說,隨著年級的升高,教材的詩詞量在增加,同時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學段要求也有所提高。
基于課程的要求與統編教材的編排意圖,從核心素養中語言運用和審美創造的角度來看,在古詩詞教學中,從低學段到高學段學生的素養訓練目標依次如下:低學段一積累與感受,中學段一梳理與理解,高學段——整合與欣賞。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梯度,就會在古詩詞教學中出現越位、缺位現象,甚至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用同一種教學“套路”:解詩題一讀詩句一解詩意一悟詩情一拓展。如果沒有準確把握古詩詞教學的學段目標,低年級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會覺得吃力,甚至喪失對古詩詞的興趣,核心素養的提升更無從談起。因此,教師只有在整體把握教材、關注學段目標的基礎上開展古詩詞教學,才能有效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與審美創造的核心素養。
靈活運用教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一種現象:教材中古詩詞的量增加了,而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下降了。究其原因,無非有二:教師的教法單一,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教學時過于理性,忽略了古詩詞本身的感性和浪漫,忽略了它應該與學生生活和情感相聯結。
筆者認為,基于學段目標,低年級古詩詞教學應從感性入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建立語言文字和自已生活體驗的密切關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中年級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初步感知,讓學生在想象中領悟詩歌表達的內容;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體驗、品味詩歌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培養學生的深度感知能力。
想象和聯想在古詩詞學習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古詩《江南春》,教師講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時,讓學生想象詩句的畫面,可以使學生在復述詩歌描繪的畫面的同時,與生活場景相聯結,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尋根溯源,回歸本真,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古詩詞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任務。孩子是最接近詩的人群,他們天生有“近詩性”,如何喚醒他們心中對古詩詞的熱愛呢?
古時候,孩子的啟蒙讀物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熟讀成誦后,孩子再讀《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待到進入私塾,孩子已經能吟詩作對。因此,讓孩子們與詩歌成為好伙伴的主要方法,就是一個字:讀。我們不妨借鑒這個好方法,通過讀,讓孩子們像古時的孩子那樣,在吟誦中愛上詩歌,讓詩歌走進他們的生活,成為其相伴一生的文化基因。
關于“讀”,筆者有如下建議:低學段以讀代講,學生多讀,教師少講,教師通過范讀、多種形式吟誦,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和欲望,讓學生熟讀成誦;中學段和高學段,教師適當指導停頓、斷句等方法,在學生學會朗讀的基礎上,教學一些吟誦方法,如疊句讀、疊詞讀、唱和讀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自己先學會古詩誦讀、吟誦的方法,多范讀,多與學生共讀,通過讀讓古詩詞走進學生的心田,讓孩子們熱愛古詩詞,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如何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穩步提升其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核心素養,仍是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和不斷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