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奇韻,最潤少年心。中學生正值花樣年華,心中總蕩漾著浪漫的詩和遠方。如何給翱翔云端的風箏系上安全的紅線,讓他們健康自由地飛翔,在青春之林扎下理想信念的深根,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如何多視角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多維度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呢?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中華古典詩詞,為我們提供了底蘊豐厚的精神沃土和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
品賞古詩詞的文化背景,滋養民族文化自信
古詩詞中有大量描寫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的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學生可以在興趣盎然的品賞中,厘清民族文化脈絡,厚植文化信仰,汲取文化力量,涵養文化自信。
如“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喜慶春節,“東風夜放花千樹\"的浪漫元宵,“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感傷清明,“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的五彩端午,“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的深情七夕,“今夜月明人盡望\"的團圓中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意重陽,“冬至陽生春又來”的溫情冬至無不散發著傳統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著中華民族血脈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
傳承千載的文化基因,氤氬著傳統節日濃厚的文化氛圍。教師指導學生搜集整理,鑒賞、吟誦、領略節日民俗,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表演、描繪、演繹、創作,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培植深厚的文化自信。
品悟古詩詞的思想情感,涵養學生家國情懷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細膩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透過優美細致的描寫,細細品悟作者深厚的家國情懷。
古詩詞常見題材如軍旅邊塞詩,表現將士們殺敵報國、建功立業之志,以及與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感情;山水田園詩,表現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閑適淡泊的心境;送別詩,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激勵勸勉,表達深情厚誼;詠物詩,托物言志、借物抒懷,或發志士之悲、家國之憂,或寫懷才不遇的感受;詠史懷古詩,以史喻今,懷古傷今,或喟嘆朝代興亡,針砭時弊,或感慨歲月變幻;詠懷詩,即事抒懷,抒寫個人的抱負、恨別、懷遠、離愁、感時等情感;諷喻詩,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呼聲。
以牡丹為例,牡丹是洛陽獨特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形象。學生搜集、品讀有關家鄉洛陽及牡丹文化的詩詞,如“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等,可以感受詩人愛國思鄉之情切切,家國情懷之意深深。
品評古詩詞的人生哲理,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哲理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訴人們,如果置身其中,很難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如《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僅用兩句反問,就說明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偎相依、互相成就的。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只有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有些詩雖非哲理詩,卻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等,學生細細品評其中的哲理,可有效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品味古詩詞的語言,錘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古詩詞語言凝練傳神,形象生動,言簡意豐。如“蟲聲新透綠窗紗”一句,一個“透\"字,展現了詩人捕捉物象的敏銳獨特的審美視角,展現了春夜靜謐,給人以生機勃發之感,寫出了“感覺”,可謂傳神。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為“形容詞動用”,將春風擬人化,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化不易傳達的聽覺、感覺為視覺,增添了色彩感和動態感,表現出春風到來后江南水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的著名例證。宋代宋祁的《玉樓春·春景》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化靜為動,精妙在于將紅杏人格化,寫出了紅杏競相開放、爭奇斗艷的景象與情趣,寫盡了一派春意盎然、蓬勃生機的景象。學生通過認真賞讀,細心品味,逐字斟酌,定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品鑒古詩詞的美感,提升學生審美創造能力
中華古詩詞,如高山流水,空谷絕響;如風花雪月,瑰麗多姿。李白的浪漫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清新淡遠,高適的悲壯蒼涼,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清麗婉約,辛棄疾的雄健渾厚意境風格之美,各有千秋。
古詩詞還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扣人心弦。音樂美:詩歌從聽覺方面表現的美,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繪畫美: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稀麗、鮮明,有色彩感和畫面感。建筑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
古詩詞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繽紛的風格,可以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興趣和動機,促進學生對美的感知、欣賞、理解和領悟,提升其審美創造能力,切實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