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生物學課標)指出,生物學課程內容聚焦大概念,突出重點,力求學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主動學習,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和應用重要的生物學概念,發展核心素養。這對生物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使得生物學知識體系呈現出系統性、階段性和整體性的特點。然而,以課時為單位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將知識系統化,新的單元教學模式應時而生,讓知識教學從淺表走向深入,從零散走向整體。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24版)第二單元第二章“動物的類群\"為例,以大概念為核心,以單元學習目標為引領,進行單元教學設計,促進核心素養在單元教學中落地。
一、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養
初中生物學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其中,生命觀念是獨具生物學科特點的要素,是學生學習生物學課程的標志性成果,主要包括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生態觀等。
(二)大概念
大概念的內涵來源于概念,但和概念有一定的差別。概念指的是“對客觀事物的屬性進行的一般性歸納和總結”,大概念則是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拓展與延伸,是生命觀念的具體內容和教學要求,支撐了生命觀念課程目標的實現。然而,大概念的建立難以一蹴而就,需要由小到大逐步推進。因此,在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上,生物學課標要求以“大概念一重要概念一次位概念”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重要概念是對大概念在課堂中的具體內涵進行概括說明,次位概念是概念學習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以概念建構為邏輯主線。
(三)單元教學
在教學中,單元是相對獨立的學習單位,強調學生的信息加工而不是教師的信息傳遞。“生物的多樣性\"這一主題可以是一個大單元,也可根據學習需要,將其分成幾個獨立的小單元,如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本文將“動物的類群\"這部分內容單獨整理成一個單元,便于學生形成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等生命觀念。
二、單元教學設計流程
如下圖所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大概念單元教學設計主要包含四步。第一,教師綜合分析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和學情,確立發展核心素養的單元學習目標。教師不應將課程資源局限于現有的課程資源,還可以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將校內外潛在的課程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教學素材,擴展課程外延。在了解學情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前學習任務來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現有水平。第二,依據學習目標確定關鍵問題和核心任務。第三,將核心任務分解,并設計與之相對應的學習活動。第四,開展學習活動時實施教學評價,并將評價嵌入式地貫通于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通過評價檢測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

三、單元教學設計案例
(一)單元學習目標的確立
“動物的類群”是初中生物學“生物多樣性”主題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學中,這一章內容多而細,學生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因此,生物學課標對此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對無脊椎動物的教學要求明顯降低,僅要求介紹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沒有要求介紹其形態結構。對于脊椎動物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它們如何適應生活方式和環境,二是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我們通過分析不同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實現“生物可以分為不同的類群,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大概念的建構,進而形成生命觀念。
依據生物學課標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確立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如下:1.通過實驗探究、制作模型、觀察實物標本、分析圖文資料等,歸納、概括相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2.通過比較不同動物類群的異同點,認識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生物的進化總體上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趨勢。(生命觀念、科學思維)3.通過分析不同動物類群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會辯證地看待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態度責任)
(二)依據單元學習目標確定關鍵問題和核心任務
為幫助學生形成大概念,形成生命觀念,在單元學習目標確定后,教師依據學習目標確立單元學習要解決的關鍵問題:1.不同類群的動物有哪些相同特征,又有哪些不同特征?2.不同類群的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3.不同類群的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圍繞關鍵問題,確立單元學習的核心任務為“總結歸納不同類群的動物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特征,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三)分解核心任務,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整體設計立足核心素養,聚焦大概念,以核心任務為驅動,并將核心任務分解成多個子任務,具體分配到課時教學中,強化課時之間的內在邏輯性。本單元每課時的子任務和活動安排見下表。

(四)開展學習活動,實施教學評價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設計合理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核心素養的落實十分重要。本單元的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如課堂討論的參與度、課堂記錄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等,表現性評價如思維導圖和模型制作的科學性與美觀性等。通過相對應的“評價量表”,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過程和質量進行有效監控,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質量提供重要依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總而言之,單元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本課程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相契合。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整合教學資源,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做好概念體系建構、精心設計任務與活動、評價形式多元等工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未來,期待更多教師聚焦大概念的初中生物單元教學,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