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之前,身邊的孩子都在補課,我內心十分焦慮和迷茫。我隨大流,也給孩子報了課外補習班,但是發現:第一,孩子做不完校內隨堂練習了,而且有時候錯誤率還很高;第二,補習班留的作業沒時間做,每次都是上課前匆忙趕寫或者干脆不做,更不用說對內容進行復習;第三,孩子的成績并沒有明顯提升。那段時間,我們想給孩子減負,但又擔心萬一停了補習班被別的孩子落下了。我們就這樣猶豫著、糾結著,但補習班還是繼續著。
后來,我參加了無錫市婦聯推出的智慧父母系列講座,學習了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育兒方式慢慢發生變化。記得第一次上課時,主講老師讓我們分兩組來辯論,題目是: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辯論中,我開始思考成績對于孩子和家長意味著什么。我曾以為自己是通過上學改變了命運,從一個小村莊走出來,研究生畢業后獲得穩定的工作,過上了不同于父輩的生活。所以,就理所當然認為孩子的成績應該也是遙遙領先,一路讀名校。既然自己的經濟條件可以讓孩子補課,為什么不補呢?忽視了社會已經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
在科技日益發達,特別是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大前提下,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更多元。以人才需求反推當前的教育方向,在持續不斷的學習中,我逐漸明確了,不能只看成績,更要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品質:自信、好奇、自主、責任心、進取心,以及感知幸福的能力。作為家長,我要提供良好的家庭土壤、陽光和水分,創造一個能給予孩子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氛圍,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因為明確了方向,我們開始做出改變和調整。
在孩子五年級時,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學習上的困難,了解需要提升的科目有哪些,停掉了不需要的課外班,讓孩子將精力聚焦在校內課程上。
其次,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通過學習,我慢慢成為一個情緒穩定,對孩子有包容心、接納心的媽媽,同時也明白了如何與孩子進行正向溝通。孩子成績優秀時,我會夸贊孩子平時很努力,考試時又認真又細心。考試不理想時,我總是先肯定他的亮點,告訴他考試就是讓我們查漏補缺的,再鼓勵他自己去訂正試卷,發現不足。孩子沒被批評,他就會積極思考、分析,學習變得主動。
我們讓孩子自己負責自己的學習,安排每晚學習計劃,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等。他做得非常好,沒有一次漏帶東西、漏做作業。我也會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讓孩子對家庭有歸屬感,也獲得成就感。
父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孩子該做的事交給孩子,孩子自我管理得非常好。前陣子孩子跟我分享,說從寒假過后我就沒有批評過他。我有些慚愧,以前我有很多地方沒做好,而現在我的改變他看到了。兒子給了我正向回饋,讓我們的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現在孩子已升入初中,成績優異,尊敬老師,承擔班級事務,愛護妹妹,是個內心平和、樂觀、善良、愛思考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正努力改變過去的認知和局限,努力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品質。我期望,以后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挑戰,孩子都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勇往直前。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