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教育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本文旨在探索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以科學課程為主陣地,多角度入手探尋加強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路徑。有效融合“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加強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通過實踐研究,以小學科學教學為核心,結合跨學科理念,通過教學實踐與典型課例研討,形成科學教師樂于接受的科學教育新生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科學;“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022-03
自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來,“雙減”政策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這一政策不僅旨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更在于推動教育生態的全面優化,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特別是如何加強科學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為科學教育指明了方向。跨學科主題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因其能夠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逐漸成為教育實踐的熱點。
一、“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理論基礎
跨學科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超越單一學科的界限,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方法、技能等進行有機融合,以解決復雜問題或達到綜合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特點主要包括綜合性、情境化、生活化,強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學習,注重知識的整合與結構化。
“雙減”政策的出臺,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實施環境。一方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學生騰出了更多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時間;另一方面,推動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科學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跨學科性尤為突出。通過“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不受分科教學的限制,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提供的豐富教學支架中,將科學思維與其他學科思維進行碰撞融合,不斷轉變思考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多元思維,在動腦動手過程中構建新認知框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確立“科學+”跨學科學習主題
“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確立跨學科主題。主題的選擇應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需求,確保能夠涵蓋科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實踐性。例如,可以確立“植物生長”為“科學+”跨學科主題,融合科學、語文、數學、藝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計算、寫作、繪畫等多種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如:觀察并記錄不同種類植物的生長過程,利用數學知識計算植物的生長速度,運用語文技能撰寫植物生長觀察日記,通過藝術創作表達植物生長的美妙等。
(二)設計“科學+”跨學科學習任務
圍繞確立的“科學+”跨學科主題,設計具有綜合性、情境化、生活化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應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評價標準,確保學生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的發展。例如,在“環境保護”主題下,可以設計“調查家鄉河流污染情況并提出解決方案”的任務,要求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分析污染原因,運用數學知識計算污染程度,運用語文技能撰寫調查報告,運用藝術手段表達環保理念。
(三)優化“科學+”跨學科教學組織形式
“科學+”跨學科教學除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還可以打破傳統,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例如,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設“科學+”社團;可以在學校的支持下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教研,組織教師共同備課、研討教學問題;可以開展跨學科主題日活動,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教學;可以同校外機構合作,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的學習活動;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跨學科學習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動交流。
(四)實施“科學+”跨學科多元化評價
“科學+”跨學科教學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內容不僅應包括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現;評價主體可以包括教師、組員、其他學生、家長等;評價方式可以包括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同伴評價等多種形式。
三、“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施案例
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作為教師,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立足實踐,從課后服務社團和常規課堂教學兩個方面進行了“科學+”跨學科主題的教學實踐,收獲頗豐。
(一)課外“科學+”跨學科教學
【案例1】以“植物生長”為主題的課外“科學+”跨學科教學,在課后服務社團中加以實踐
1.主題確立與任務設計
確立“植物生長”為“科學+”跨學科主題,設計一系列跨學科學習任務,如:觀察并記錄不同種類植物的生長過程;利用數學知識測量植物葉片的大小差異;運用語文知識撰寫植物生長觀察日記;通過藝術創作表達植物生長的美妙等。
2.教學實施過程
準備階段: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植物觀察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包括選擇觀察對象、確定植物種類、準備觀察工具、制定觀察記錄表等。
觀察記錄階段:學生分組進行植物生長的觀察記錄工作,每周定時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做詳細記錄。
數據分析階段:利用數學知識對植物生長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算植物的生長速度等。
表達展示階段: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撰寫植物生長觀察日記并通過口頭報告、作品展示等形式進行分享和交流。
藝術創作階段:鼓勵學生通過樹葉畫等藝術形式表達植物生長的美妙感受。
3.成效評估與反思
通過本次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植物生長的科學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觀察記錄、數據分析、語言表達和藝術創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時,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環保意識。
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觀察植物生長的變化外,觀察蔥蘭的學生還有了意外發現。他們發現,同一塊花壇里的蔥蘭,有的郁郁蔥蔥,有的卻已經枯萎,甚至看不見蔥蘭的影子了。原來很多學生為了“抄近路”,從花壇中穿過,所以花壇中真的出現了一條“近路”,小組成員及時將這一現象告訴了學校,得到學校的重視,及時制作了警示牌,果然,一段時間后蔥蘭又生機勃勃了。
(二)課堂“科學+”跨學科教學
【案例2】以“節約用紙”為主題的課堂“科學+”跨學科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實踐
1.主題確立與任務設計
確立“節約用紙”為“科學+”跨學科主題,設計一系列跨學科學習任務。如:調查身邊紙張使用現狀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數學計算分析每年浪費的紙張數量,運用科學知識分析節約樹木造紙的合理方法,運用工程技能制作再生紙等。
2.教學實施過程
調查準備階段: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紙張浪費情況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明確調查方式、制定調查計劃等。
實地調查階段:學生分組進行校園紙張浪費現狀的實地調查工作并收集相關數據。
數據分析階段:運用數學知識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據教師提供的數據計算全國造紙使用的木材量。
制造再生紙階段:學生運用工程技能,用收集的廢紙制作再生紙。
宣傳展示階段:組織學生開展節約用紙宣傳活動,并通過海報、展板等形式進行成果展示。
3.成效評估與反思
通過本次“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節約用紙重要性的認識,還培養了調查研究、數據分析、工程實踐和宣傳策劃等多方面能力。同時,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
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對生產紙的數據分析計算,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對紙的需求量巨大,且造紙消耗的木材資源、水資源巨大,體會到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木材資源,從紙的角度談環保和愛惜資源,倡導學生節約用紙。這樣,就在科學課程中加入了數學元素和德育內容。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用再生紙是節約用紙的具體辦法之一。學生通過觀察再生紙,發現再生紙的特點,并據此在教師的幫助下設計制作過程,又在親自動手制作再生紙的過程中,將科學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使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落地落實,并在應用中得到了延伸。
了解工業上如何回收利用廢紙,是本節課研究的延伸,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理解,進而使學生感受科學在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和影響。
四、“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成效評估
通過課內和課外的實踐,“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初見成效。
(一)學生學習成效評估
通過“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成效顯著提升。一方面,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全面;另一方面,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不僅如此,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還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評估
“科學+”跨學科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參與“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意識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教師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跨學科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還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三)學校教育質量提升評估
“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施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一方面,學校的教育生態得到優化,學生的課業負擔得到有效減輕;另一方面,學校的課程體系更加完善,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的開展也為學校特色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五、總結與展望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想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科學教育的陣地應不再僅局限于科學課堂,而是多學科滲透融合,多領域開拓并行,多方資源合力共進。“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實踐研究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科學+”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以科學學科為中心,打破科學學科界限,將其他學科知識體系進行整合,指向學生知識結構的整體建構,形成科學教師樂于接受的科學教育新生態,真正做到加強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未來應進一步深化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加強師資培訓與專業發展,推動信息技術與跨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強化家校合作與社會支持,共同推動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加祥.新課標視野下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理解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2(29):61-6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陳成,熊詩瑩.跨學科學習的體系化設計:以小學科學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3(14):28-34.
[4]周燕.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探究:以項目式學習“生活中的銹”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3(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