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教學注重實踐,有趣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鍛煉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為方便學生直觀理解科學知識,激發其興趣與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借助短視頻直觀呈現實驗過程、構建探究情境導入、拓展實驗多元視角以及優化反饋互動機制。只有將短視頻融入課堂,方能為實驗教學增添活力,讓實驗過程變得生動有趣,還能緊密聯系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短視頻;實驗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062-03
在小學科學課堂,實驗教學承載著點燃學生科學思維火種的重要使命。當學生通過具象的實驗觀察物質形態變化,并親自操作驗證科學猜想時,知識的種子便在親身體驗中生根發芽。然而,傳統實驗課堂常受制于器材短缺、時空限制與操作復雜性,易使學生陷入步驟記憶的困境,導致部分學生逐漸喪失探究興趣。短視頻的融入為實驗教學開辟了多維立體的新場景。短視頻中視聽化表達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邊界,更以動態影像搭建起抽象概念與具象認知的橋梁。當實驗教學缺失短視頻這一傳播媒介時,學生往往在復雜現象觀察中錯失關鍵細節,在抽象原理理解時遭遇思維斷層,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因此,短視頻與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是對傳統實驗的替代,而是利用數字技術放大實驗的育人價值,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動靜結合的探究情境中,親歷科學發現的驚奇時刻,從而培育全面的科學素養。
一、直觀呈現實驗過程,降低操作認知門檻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當學生親手操作儀器、觀察現象時,他們會驗證所學知識,構建對科學探究的完整認知。但在真實課堂上,復雜的實驗步驟常讓部分學生顧此失彼:既要記住操作順序,又要理解原理,容易手忙腳亂導致關鍵細節遺漏。此時,短視頻就像一位“可視化導師”,能把實驗過程拆解成看得見、能回放的片段,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吸收消化。借助短視頻的視聽化引導,保留了實驗的探究本質,又為認知發展搭建了階梯。
以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神奇的能量轉換”教學為例,課堂伊始,教師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開場動畫:鏡頭從實驗室窗戶悄然闖入,一位Q版特工“能量俠”戴著護目鏡、身穿實驗服,神秘地舉起發光試管,宣布“接取S級任務——追蹤消失的動能!”瞬間將普通的礦泉水瓶變成“能量轉換艙”,橡皮筋動力小車秒變“追蹤器”,讓學生在生動的場景中迅速進入實驗狀態。在本節課的核心實驗階段,可以采用雙畫面短視頻展示,左側為在教師演示區操作,采用慢動作特寫捕捉雙手摩擦產生的熱成像霧氣,直觀地呈現出能量轉換的細微過程。右側則利用支架用手機俯拍記錄學生實際操作搓手測溫的全過程,當溫度計汞柱迅速上升時,屏幕上立即閃現“能量粒子”特效,并配以“叮”的音效,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能量變化的感知和記憶。最后,教師在視頻結尾以任務卡的形式預告“明日實驗——用身體溫度孵化溏心蛋”,展示保溫盒設計圖與溫度計使用教學動畫,畫面定格在“能量俠”俏皮的眨眼鏡頭上,既能鞏固實驗知識,又利于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整個教學過程使復雜的能量轉換過程變得直觀易懂,而且借助趣味化的視頻和創意設計,極大地降低了操作難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充滿探究精神的課堂氛圍。
二、注重探究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實驗興趣
學生天生充滿好奇心,容易被有趣的故事、熟悉的生活現象吸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理解能力較弱。教師若以“今天學習電路連接”直接切入實驗,學生會因缺乏興趣而被動操作。但若從“黑夜中的螢火蟲如何發光”這一情境出發,用發光二極管模擬螢火蟲尾燈,學生的眼睛會立刻亮起來——他們在觀察、猜測、驗證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踏入了探索電路連接奧秘之門。好的情境導入需要扎根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當實驗目標轉化為解決真實問題的鑰匙時,學生不再是機械重復步驟的操作者,而是主動尋找答案的小科學家。
以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養蠶日記”教學為例,筆者精心設計了一段懸疑短視頻作為情境導入。視頻一開始展示了實驗桌上空空的蠶盒,背景響起緊張而神秘的偵探風格BGM,鏡頭緩緩掃過散落的桑葉碎屑和細絲,隨即彈出一系列動態問題:“嫌疑人如何逃離?現場蛛絲馬跡有何線索?蠶絲究竟隱藏何種特性?”瞬間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接著,筆者將視頻內容與教材內容融合,畫面迅速切換至顯微鏡下蠶絲纖維的3D建模,同時呈現一段實驗室場景劇,讓學生化身為“材料偵探”,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鑷子小心提取蠶繭樣本,利用燃燒實驗觀察蠶絲中蛋白質燃燒后焦味與灰燼形態的變化,再采用特寫鏡頭聚焦蠶絲在碘酒中顏色的微妙變化,并利用“案件檔案”式的數據記錄板詳細記錄每個觀察細節。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可在關鍵證據環節中穿插AR特效,當蠶絲浸入不同液體后,屏幕上瞬間迸發出炫目的彩色光譜,同時伴隨著實驗員發出的驚嘆聲:“酸性溶液讓絲綢現形了!”使抽象的科學現象變得直觀而生動。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從視頻中的疑問到實驗數據的記錄,每一個細節都緊扣探究情境的構建,激發學生對未知現象的探索熱情。整個教學環節有效地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更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互動體驗中深入理解了蠶絲的特殊性質和生物學原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三、拓寬實驗多元視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實驗教學中,拓展多元視角就像給學生戴上多副“觀察眼鏡”。例如,研究“物質溶解快慢”時,可以引導學生同時嘗試不同方法:用熱水與冷水對比,攪拌與靜置對比,甚至把方糖碾碎后再溶解。這些不同角度的嘗試,能讓他們發現影響溶解速度的多種因素。當學生從“只用一種方法做實驗”轉變為“主動尋找不同解決方案”時,他們的思維就開始從單一走向立體。這種多元化的探究過程,能讓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更教會所有學生科學問題的答案往往藏在不同的觀察角度里,需要自己主動探索。
以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物質的變化”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一堂以“可莉的奇妙化學反應”為主題的實驗課。課堂開始,采用一段卡通實驗室拉開的開場視頻引入情境。視頻中的可莉扎著紅蝴蝶結,踮腳夠試劑瓶,宣布“今天要調配全提瓦特的魔法藥水”這一獨特的開場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視頻接著展示了摔碎的蘇打糖引發的“火山噴發”、飛濺的檸檬汁使紫色甘藍汁變為“毒液”的神奇變化,伴隨著可莉驚奇的表情和感嘆:“哇!物質在變戲法!”該環節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引出接下來的多元視角實驗。隨后,將實驗分為四組:左上方展示燒杯中騰起的二氧化碳云霧,右下方采用延時攝影捕捉鐵釘生銹的過程,左下方呈現淀粉溶液遇碘時變藍紫如星云般的奇妙景象,右上方則展示了檸檬酸與小蘇打火山持續噴發的壯觀場面。在演示過程中,筆者在畫面間穿梭解說,將物理變化比作換裝秀,將化學變化形象地比喻為轉職魔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理解實驗現象。緊接著,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事故”環節,故意混合溶液使其意外變色,并故意停頓,讓學生凍結畫面,利用虛擬放大鏡觀察微粒運動軌跡,激發他們思考“為什么紅色小精靈逃跑了?”這一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探究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整個教學過程中,需不斷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觀察實驗現象,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分析現象,并在互動探究中培養嚴謹的科學思維。
四、優化反饋互動機制,提升探究學習成效
及時的反饋和互動就像學生手中的指南針,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探究方向。及時反饋擁有具體、正向評價的特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每一步都有價值”。理想的互動機制需要兼顧三個層面:一是即時性,隨時捕捉學生的思考痕跡;二是多元性,除了師生對話,還可以組織小組互評,互相啟發;三是可視化,探究的成就感會轉化為持續學習的動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每個學生都像被點亮的小燈,在互動中越發明亮。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簡單電路”教學為例,課前,筆者提前設計好一段密室逃脫風格的視頻,借助角色“電流俠”帶領學生進入電路探秘的奇妙世界,讓他們在觀看視頻時便初步體驗到導電材料拼接電路解鎖密碼箱的緊張刺激,并在屏幕上看到每完成一個并聯電路就點亮全息燈的生動畫面。教學過程中,利用實時反饋系統和動態數據面板,在實驗室現場指導學生操作時,將每個小組的實驗進程、正確率以及錯誤操作利用全班思維熱力圖即時展示,一旦學生用濕海綿替代導線成功導電,屏幕立即炸出“導電體+1”的動漫特效,同時伴隨電子音效強化記憶,而錯誤操作則觸發“電路過載”的警告動畫,幫助學生及時認識和糾正問題。此外,也可以利用教師端界面自動生成的高頻錯誤點微課,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確保每個環節都得到有效反饋,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課程總結時,可設置打油詩互動環節,以“銅絲鐵片導電流,塑料木頭絕緣手,串聯排隊像火車,并聯開花結果稠”的押韻詩句,配合江南絲竹BGM,鼓勵學生跟隨節奏拍打桌面模擬電流方向,將所學知識鞏固于實踐之中,同時播放片尾彩蛋:檸檬電池驅動小風扇和電流俠歪頭賣萌的有趣畫面,延伸課堂情境,幫助學生回顧和反思所學內容。優化課堂反饋互動機制,能有效提升探究學習成效,使每個孩子在互動體驗中主動探索、不斷改進操作,從而提高對簡單電路知識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總之,短視頻在小學科學實驗課堂上的運用逐漸成為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實驗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利用短視頻直觀呈現實驗過程,抽象的科學原理將變得形象生動,操作步驟一目了然,學生能夠更快掌握實驗要點;借助短視頻探究情境導入,懸疑、趣味的情節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使每一次實驗都變成一場科學探險;多元視角的實驗呈現,傳統單一的觀察方式被打破,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現象,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采用實時反饋互動機制,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能夠迅速被發現和糾正,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和持續改進。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短視頻融入科學實驗教學可為教師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也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活力、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推動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全面升級,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子啟.善用信息技術開發教學資源[J].小學科學,2024(6):34-36.
[2]楊丹婷.小學科學短視頻作業設計探索[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4(2):31-32.
[3]柳國存.短視頻教學: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微課教學創新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