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特別是在農民中職教育領域,其不僅關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環。面對2024年河南省教育廳提出的“穩規模、提質量”的工作思路,以及壓縮招生規模、提高辦學要求與績效考核的新要求,需重新審視其定位與路徑,確保教育質量與效益的雙提升。
一、穩中求進,優化農民中職教育布局
在“穩規模”的基礎上,農民中職教育應更加注重內在發展,避免盲目擴張導致的資源分散與質量下滑。河南省教育廳的壓縮招生規模政策旨在引導學校集中力量提升教育質量,而非簡單的追求數量增長。因此,各招生學校需根據自身辦學特色與優勢,精準定位招生方向,吸引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學子參加。
(一)優化布局,協調發展
針對農村地區地域廣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應鼓勵和支持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通過共建共享、遠程教育等方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升農民中職教育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可建立校際合作機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或利用互聯網開展線上教學,讓偏遠地區的農民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二)精準定位,服務需求
農民中職教育應緊密圍繞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設置與現代農業、鄉村治理、農村電商等緊密相關的專業。針對當前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可開設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課程;針對鄉村治理的需求,可以設置農村社會學、農村公共管理等專業。這樣既能確保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高度契合,又能為農村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三)強化師資,提升能力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應加大教師隊伍培訓力度,吸收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邀請農業專家、企業高管等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為學員提供實踐指導和職業規劃建議,為教學質量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強化質量,創新招生與教學模式
在提質量方面,農民中職教育需從招生任務分配、教育教學推進及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入手,實現全面革新。
(一)招生任務分配。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招生機制,既考慮學校的辦學能力,又可兼顧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與農民的求學意愿。通過政策引導、宣傳推介等方式,提高農民中職教育的社會認知度與吸引力,確保招生工作的順利進行。例如,組織招生宣講會、校園開放日等活動,讓更多農民了解中職教育的優勢與前景;與政府有關部門、農業企業等合作,推出優惠政策與獎勵措施,吸引更多優秀學員。
(二)推進教育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結合農業生產實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課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讓學員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技能;開展田間教學,在田間地頭學習農業知識,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強化教學質量評估。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包括學員滿意度調查、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等,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同時,將評估結果與績效考核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定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給予獎勵或處罰;對學員的學習成果進行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法。
三、產教融合,助力農民中職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商丘市積極探索農民中職教育的新模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積累了一系列典型經驗,以其獨特的定位和鮮明特色,為培養高素質農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一)精準定位專業設置,緊密對接產業需求
商丘市根據本地農業產業特色,精準設置農民中職教育專業。夏邑縣農廣校秉持“根據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理念,根據當地農業支柱產業,以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實現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當地有發展設施高效農業的趨勢時,可開辦相關中專教學班,傳授專業技術、經營管理及產品營銷等知識技能,促進產業發展。在北嶺鎮仇莊村,夏邑縣農廣校于2018年開辦中專教學班,根據村里發展設施高效農業的趨勢設置課程,讓學員系統學習專業知識。農民學員成立聚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13個高效蔬菜溫室大棚,占地面積105畝,年產量達200余萬斤,年收入400余萬元,有力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柘城縣的辣椒產業以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在設施農業發展迅速的地區,開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針對特色農產品銷售需求,開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專業。這種根據產業辦專業的模式,確保學員所學知識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做到學有所用。
(二)創新教學模式,送教下鄉與靈活教學結合
考慮到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商丘市采用送教下鄉的方式,把教學班辦到鄉村。睢縣職教中心在匡城鄉慢雪村黨群服務中心舉行高素質農民培養中職教育教學班的開班儀式,邀請農技專家講授小麥科學施肥課程,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教育,方便學員學習。夏邑縣農廣校根據高素質農民特征,把教學班辦到特色專業村,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果園、養殖場等地,現場教學、學用結合,提高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培訓效果。同時實行半農半讀彈性學制,根據農業生產季節和農事活動安排教學時間。在農忙時減少理論授課,增加實踐指導;農閑時加大教學頻率。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方式,線上借助科教云平臺、云上智農App等新媒體,方便農民隨時學習農業知識;線下組織學員集中授課和實踐教學,專家教師進行現場示范和指導,使農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
(三)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實踐育人成效
商丘市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加強與農業產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采用“師傅帶徒弟”模式,讓學員參加農業生產實踐,掌握操作技能。夏邑縣會亭鎮中職學員高波創辦了合作社,在經營合作社的過程中,將學校所學知識應用到合作社的經營中,通過與企業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發展壯大,帶動周邊5個行政村、10余個自然村,發展蔬菜瓜果種植面積3000余畝。
(四)展望未來,持續奮進譜新篇
展望未來,商丘農民中職教育有著清晰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深化招生改革,圍繞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開展培訓與中職銜接工作,將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育等培訓的學員與中職學歷教育進行銜接,針對鄉村產業振興需求,以產業帶頭人、家庭農場經營者等為重點培育對象,落實“穩規模、提質量”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通過“育、引、聘、用”等方式,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定期組織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教學方法培訓;吸引高校農業專業人才、農業科研院所專家加入教師隊伍;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等作為兼職教師,將實踐經驗融入教學。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探索適合農民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和精品課程,提高教學質量。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農民中職教育需堅持穩規模、提質量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招生與教學模式,強化教學質量評估,確保優質教材廣泛應用,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培養更多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高素質農民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商丘市鄉村產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