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挖掘鄉村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振興鄉村產業,進而實現產業興村、村興留人的良性循環,這是響應黨中央號召、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課題。以“依托鄉村資源,發展鄉村產業”課程來進行探討,現將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創新與反思四方面介紹。
一、教學分析
授課對象為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涵蓋村“兩委”、鄉村規劃設計等“三農”工作人員。訓前調研顯示,學員長期在鄉村一線工作或生活,積累了豐富的“三農”工作經驗,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近年來,年輕村干部數量逐漸增多,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然而,不少學員存在對鄉村價值重視不夠、對鄉村資源雖熟悉但缺乏發掘敏銳度等問題,因此在教學中需著重對此加以引導。此外,學員的崗位需求明確,對課程的實用性要求較高。基于此,本課程將融合多種教學方法,并結合鄉村實際案例開展教學,以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本課屬于高素質農民培育技術技能課,選用《千萬工程簡明手冊》作為主教材。該教材由中央農廣校組編,是農民教育精品教材,通過57個問答詳細闡述了“千萬工程”的起源發展、在鄉村產業、鄉村建設等方面的做法和啟示,并介紹了典型案例和研學路線,是“三農”干部的實用工具書。同時,結合安徽省實際和學員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引入最新政策和案例,自編活頁教材,以提升學員學習興趣,傳播新時代知識。
二、教學設計
通過對學情的分析,結合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文件精神,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即使學員理解鄉村產業的內涵,明確鄉村產業發展應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融合產業。能力目標即幫助學員科學認識并理解鄉村的多元價值,提升其發掘鄉村資源的敏銳度,增強因地制宜挖掘鄉村資源的意識,培養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和鄉村產業的能力。素質目標即提高學員對鄉村價值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其對“三農”工作的熱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科學認識鄉村價值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若缺乏對鄉村價值體系的認識,易導致鄉村發展出現偏差,因此將科學認識并理解鄉村的多元價值和提高對鄉村價值的重視程度設為學習重點。同時,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如何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身邊的鄉村資源,打造和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和鄉村產業便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在BOPPPS教學設計原理(BOPPPS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模型)的基礎上,融合CBL案例教學法(CBL是一種以案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圓桌對話、頭腦風暴等教學方法,運用“引、探、思、練、評、拓”六字教學法,助力學員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同時,在教學全程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引入綠色發展、“三農”情懷、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使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員。
三、教學實施
基于上述教學設計,以任務驅動法促使學員在課前、課中、課后全程主動參與學習,從而解決教學重難點。
課前準備,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訓前調研,通過班級學員群發布調查問卷,全面了解學員的基礎情況和培訓需求。二是更新課件,結合需求調研結果和授課所在地實際,更新案例并優化課件內容。三是分組及布置任務,將學員劃分為4個學習小組,布置訓前預學任務,以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精神。
課中實施時,基于BOPPPS教學設計原理,運用“六字教學法”進行教學。課程共4課時,根據成人注意力曲線變化,將核心內容劃分為15—20分鐘多個教學單元。
一是引。播放余村從礦山村到景區村轉變的視頻,激發學員興趣,引出創新發掘鄉村資源的思路,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
二是探。以“鄉”字關聯課程的三大核心內容(鄉村產業、鄉村價值、鄉村資源),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學員對課程主體內容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并融入思政理念。
在“鄉村產業”教學內容中,組織學員學習活頁教材中的《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央一號文件等政策,并播放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視頻,幫助學員深刻理解“鄉村產業”內涵,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明確要大力發展鄉村融合產業與特色產業的要求。
在“鄉村價值”教學內容中,組織學員分組討論并匯報,共同總結梳理出鄉村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價值,提高學員對鄉村多元價值的理解與重視程度,突破教學重點。
在“鄉村資源”教學內容中,采用CBL案例教學、分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方法,深入剖析“棺材小鎮”莊寨鎮、“漢服制造基地”丁樓村等典型案例,提升學員對鄉村資源發掘的敏銳度,增強其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的能力,激發對“三農”工作的熱情,解決教學重難點。
三是思。組織圓桌對話,由小組代表以“千萬工程”典型案例——杭州橫一村為例,探討該村如何深挖鄉村資源,創新出“綠色+農文旅”的特色發展模式,以激發學員深入思考,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四是練。以任務驅動教學內容強化練習,確保學員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技能。具體包括訓前布置預學任務,讓學員提前熟悉課程內容,培養自主探究精神;訓中安排隨堂測試,即時檢驗學習效果;訓后布置延伸作業,促使學員將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五是評。采用學員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形式,培養學員的理性思維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利用評價量表檢測學員學習成果,評估教學效果。
六是拓。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員眼界和創新思維;利用思維導圖、訓后作業,引導學員總結思考,進一步拓展學習。
課后,以學員滿意度評價為依據,不斷提升后續教學效果;通過線上作業點評,線下實地回訪指導,持續鞏固教學成果。
四、創新與反思
在創新與亮點方面,一是課程內容創新。通過自編活頁教材,整合教學資源,對課程核心內容進行創新性拆解,以“鄉”字關聯鄉村產業、鄉村價值和鄉村資源,深化了學員對課程核心內容和關系的理解,確保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新鮮度。二是教學方法創新。基于BOPPPS教學設計原理,運用“六字教學法”,能夠快速幫助學員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適應農民培訓需求,顯著提升了教學成效。
在教學反思與改進方面,目前課堂案例需進一步貼近省內和授課當地實際,以便為學員提供更多借鑒和啟示。后續計劃通過實地調研,不斷收集、積累生動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實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安徽清曉方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