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我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現實思考,提出的具有現實針對性的原創概念,也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的創新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2025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緊扣\"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服務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2]。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協同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更好發揮\"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作用的必由之路,也是成渝地區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內在要求[3]。
一、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在邏輯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時代發展
首先,新質生產力理論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構成的理論。馬克思認為:“擺脫了資本主義生產局限性的社會可以更大踏步地前進,這個社會造就全面發展的一代生產者,他們懂得整個工業生產的科學基礎,而且每一個人對生產部門的整個系列從頭到尾都有實際體驗,所以這樣的社會將創造新的生產力。”[4]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了對生產要素改造滲透的過程,以及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參與生產過程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其次,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在發展動力方面,馬克思指出:“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5因此,人的需要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新質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生動詮釋了新時代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取向。在發展表征方面,“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7],而生產效率的提升和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推動著社會分工的持續深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多樣化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發展方式方面,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8]。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更加全面地詮釋了生產力要素的配置組合是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方式。最后,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并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新質生產力強調對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與整合,不僅是技術創新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更是科技改造傳統產業帶來的整體生產力躍升。
(二)歷史邏輯:技術革命驅動的代際躍遷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7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技術革命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在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和邊緣計算為基礎的數字技術,引領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從實踐來看,數字經濟驅動生產力結構發生改變,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共同作用下,催生出適應全新生產力結構的新質生產力。具體而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與智能技術的交互探索,促進技術革命性突破,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保障。數據作為新時代的“石油”,改變了傳統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為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奠定物質基礎。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在生產力結構變革中深度轉型,不僅創造出前端產業,而且使顛覆性技術融入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更多可能。從經驗來看,科技革命的爆發地點決定了生產力增長極的地理空間變化,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盡管發達經濟體在數字經濟領域深耕已久,但當前數字經濟核心領域的關鍵技術尚未被突破,全球性的數字貿易規則制定權、話語權仍然未被全部壟斷,我國需以掌握數字經濟核心技術為關鍵點,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實踐邏輯:生產力現代化轉型的實踐創新
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10]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以新質生產力改造舊的生產力,擴容改進勞動資料,拓展延伸勞動對象。先進的勞動資料不斷地被發明與廣泛使用,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為直接的標志[1]。一方面機器設備等勞動工具被數字化改造和升級之后,形成具有數字化、智能化特性的“新介\"勞動資料[12],加速了新質生產力與生產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此外,數字經濟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大量數字化平臺涌現,數字化平臺的廣泛應用,為數據要素不斷產生、發展和嵌合傳統勞動對象提供物質基礎,進一步擴展了勞動對象的時空邊界。新型勞動對象與新發展理念的契合,能夠有效降低傳統物質形態勞動對象儲量有限、不可再生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與難點
(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
一是戰略疊加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國家戰略交匯點,依托多重政策疊加優勢,正加速構建內陸開放新支點。國家戰略深度耦合,西部大開發夯實基礎能力,“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交匯賦予開放樞紐功能,陸海新通道建設強化國際物流網絡,戰略協同釋放乘數效應。雙循環節點優勢凸顯,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55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3.6萬列[2],“五型\"國家物流樞紐聯動,形成“通道 + 樞紐 + 產業\"生態體系。二是要素互補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于資源稟賦差異形成的要素互補格局,已成為區域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核心優勢。這一互補性不僅體現為兩地產業功能的梯度分工,更深層次地表現為“硬件”和\"軟件”的有機耦合。產業要素互補深化分工協作,成渝兩地依托差異化產業基礎,構建了“研發一制造—服務\"跨區域閉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及特色消費品等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汽車生產與電子信息產值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產業鏈的完善與互補為經濟增長注入動力。更值得關注的是,要素流動催生的創新溢出效應正在重塑區域價值鏈,重慶的物流樞紐功能降低了成都跨境電商交易成本,而成都的消費市場大數據能反哺重慶企業發展,這種互補性是動態演進的過程。三是創新資源整合優勢。隨著成渝兩地加快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兩地落地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不斷提升,五年來成渝兩地重組了2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掛牌的實驗室3家,實施科技合作項目97項,整合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臺(套)[13],標志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由要素協同向創新生態協同躍遷。通過產業協同、要素互補、創新資源整合等多維度互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了“雙核共振、全域協同\"的發展格局,為區域能級躍升注人強勁動能。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難點
一是制度創新的深度與要素流動需求之間仍存在結構性矛盾。盡管成渝兩地已推動多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但深層次的制度協同還不足,兩地之間要素流動受阻,例如科研資金跨省使用存在限制,人才評價標準尚未完全互認,社會保障銜接體系尚未完全適應高頻次、跨區域的要素流動特征。此外,市場準入標準、環保監管等政策差異,削弱了產業鏈跨區域布局的效率。二是深層次的產業同構現象正逐漸成為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隱憂。成渝兩地出于歷史發展慣性及地方政策導向的原因,在主導產業選擇上呈現出趨同性,例如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重疊,導致資源要素在有限空間內形成非理性競爭。成渝地區在產業規劃中尚未完全跳出行政區劃的思維定式,兩地往往傾向于布局產值高、見效快的同類產業項目,而對產業鏈的差異化互補缺乏戰略性思考。高端人才、核心技術等稀缺要素因區域間同質競爭出現價格扭曲,進一步削弱創新生態的可持續性,阻礙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三是區域協同效能受空間格局制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存在“雙核獨大、中部塌陷\"的情況,雙核地區生產總值占雙城經濟圈的一半以上,而四川省遂寧市、內江市等中間地帶地區生產總值較低,創新輻射呈現\"孤島效應”。交通網絡“主動脈”與“毛細血管\"銜接不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產業梯度轉移。
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一)緊扣做實“兩大定位”,促進產業深化協同發展
“兩大定位”是重慶立足西部、服務大局的戰略指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須以產業協同為抓手,加快構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共建\"東數西算\"國家工程重要樞紐、全國數據交易核心市場,打通國際數據通道。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建設智能制造基地,推動成渝地區成為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強區域聯動,依托渝黔、渝藏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制定年度清單事項,推動貴州、西藏與雙城經濟圈深度對接。充分用足用好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謀劃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的重點任務,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引領西部、服務全國的能力與貢獻度。
(二)強化創新與治理聯動,激發區域協同內生動力
提升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效能是成渝雙城發展的關鍵突破口。推進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布局共性技術平臺,推動電子科技大學與重慶大學共建跨學科實驗室,形成“基礎研究—中試轉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體系。針對產教融合痛點,聯合建設智能制造、大數據等特色專業,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訂單式”人才培養基地。在金融領域,依托重慶江北嘴與成都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推進金融服務同城化、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開放國際化。同時,深化“雙城\"超大城市治理改革,通過數字賦能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在交通擁堵治理、應急響應等領域形成在全國可復制推廣的智慧治理方案,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統一大市場取得實質性突破。
(三)深化開放與民生協同,打造高品質發展共同體
成渝雙城經濟圈以開放創新和民生共享為支點,全面提升區域發展能級。加快建設內陸開放綜合樞紐,重點打造跨省域多式聯運體系,通過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與成都國際鐵路港聯動,開行中歐班列(成渝)聯合品牌。在文旅融合方面,發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領作用,加快推動改革創新,聯合創建文旅協同發展改革創新試驗區;發揮數字化牽引作用,加快構建數字文旅協同機制,加快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區域形象,依托重慶、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加快構建入境旅游\"渝進蓉出\"“蓉進渝出\"機制。在民生領域,持續深化“川渝通辦\"改革,推動三甲醫院檢查結果互認全覆蓋。在生態協同方面,聯合開展長江上游生態保護行動,建設跨省市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全方位協同,最終實現從“雙城互動\"到\"全域共興”的戰略躍升。
基金項目: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社科規劃一般項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DXXTYB04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EB/OL].中國政府網,2023-09-0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2]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重慶市人民政府網,2025-01-24.htps://www.cq.gov.cn/ywdt/jrcq/202501/z20250124_14206108.html.
[3]蔡禮輝.協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N].重慶日報,2025-03-03.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31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0.
[6]常慶欣.新質生產力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J].國家治理,2024(09):27-32.
[7]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EB/OL].中國政府網,2024-05-31.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9]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EB/OL].中國政府網,2024-05-31.h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11]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1-16.
[12]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61-72.
[13]動力之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周年科技創新觀察[EB/OL].七一網,2025-01-04.htps://ww.12371.gov.cn/Item/665180.aspx.
作者:蔡禮輝,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講師羅星宇,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責任編輯: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