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可供選擇的整本書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但是大部分還是結合教材,以教師推薦的名著為主,旨在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閱讀素養。在初中階段,整本書閱讀要基于學生對整本書的認識,從拓展視野的角度來嘗試閱讀,方可取得更為有效的成果。本文即從拓展視野方法、拓展視野內容、拓展視野能力三個角度提出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可行之策。
一、以“例”教“法”,拓展視野方法
1.多種方法析背景
整本書閱讀和單篇閱讀的方法有所不同,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更高,要想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方法,首先要掌握整本書的背景,解決背景障礙這一“攔路虎”,整本書閱讀才能順利進行。在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可以結合課內閱讀的案例,以“例”教“法”,實現對整本書閱讀背景的探究,從而拓展學生對整本書的背景了解,導入整本書的閱讀流程。以七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初一上學期推薦的整本書閱讀書目為《朝花夕拾》和《西游記》。其中,《朝花夕拾》是重點閱讀篇目。在七年級上下冊中,關于魯迅的篇目,上冊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冊有《阿長與〈山海經〉》,尤其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學生認識魯迅、了解《朝花夕拾》背景的關鍵“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樂”為中心,展示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穿插了魯迅回憶中幼年時期三味書屋的陳腐味、對傳統教育的壓迫的批判以及童年時期的樂趣。作為學生拓展視野、了解《朝花夕拾》背景的材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邊讀邊思考,理解魯迅思想,思考魯迅關于“兒童天性”的論述,從而掌握剖析整本書背景的方法。
2.撥開迷霧見脈絡
整本書閱讀的另一大“難關”在于字數多、內容長,學生對整本書的脈絡掌握不清晰,尤其是散文、外國名著這樣的篇目。在閱讀過程中對脈絡的掌握,是學生理解整本書的關鍵。因此,在“拓展視野”背景下,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還應當從學生難以掌握的整本書脈絡出發,從課例到方法,實現學生視野方法的拓展。例如,在《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有些學生通過電視劇、動畫片大致了解了《西游記》的內容,但名著和影視作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學生對整本書作品的理解應當建立在對文本脈絡的分析上,而并非淺嘗輒止。《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在方法上,要求學生掌握精讀和跳讀兩種方法。從整本書的角度出發,整個“取經”過程可以用“事件概括法”分為“起因一經過一結果”,而細分到每一章,又有每一個事件的“起因一經過一結果”。在精讀篇目中,如“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就可以對事件的脈絡細致分析,精讀精思,理解“借扇”之難從側面烘托了取經之路的艱辛。跳讀部分,如描寫人物外貌的片段、打斗場景或者其他學生不感興趣的內容,則可以略讀,套路雷同的降妖除魔過程也可以略讀。以精讀為主,提煉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對每一個事件做好小標題概括,有利于分解整本書閱讀目標,降低整本書閱讀難度,幫助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方法,激發學生整本書閱讀信心。
二、精品課內探究,拓展視野內容
1.對比分析品細節
在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課內探究是學生拓展視野內容的關鍵一步。課內探究通常以活動的形式探究整本書閱讀中的關鍵內容,以加深學生理解,增強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深刻思考。在整本書閱讀中,雖然不要求學生像單篇閱讀那樣做到句句批注、逐字斟酌,但是很多精彩的細節內容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基于拓展視野內容的角度,教師可帶領學生對比品讀細節,以更好地了解整本書內容,掌握閱讀關鍵。例如,在《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難點在于對幾個核心人物的把握不到位,尤其是對朱德和彭德懷這兩位關鍵人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把握較模糊,致使對整本書閱讀的理解不到位。對此,可引導學生繪制對比表格(見表1),兩位杰出軍事家作為領導,都對部下關懷備至,且在戰爭中都表現出英勇善戰之才能。但是二者又存在不同之處,朱德性格溫和,參與革命較早,轉戰南北,功名赫赫;彭德懷九歲出門闖蕩,出生農村,有勇有謀,有思想、有才能。通過篩選整理相關信息填寫表格,學生對關鍵內容的掌握也更明確。
2.抽絲剝繭品人物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還可以針對單個人物抽絲剝繭來實現拓展整本書閱讀視野內容之目的。初中階段,學生閱歷逐漸增長,以思辨性的角度探索人物內心、感受整本書閱讀之魅力是其能力體現所在,因此,教師適時提出問題,指導學生深度思考,有助于學生剖析人物、拓展視野。以《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學生對祥子的成長年代并不熟悉,對“拉黃包車”這一背景的了解僅來自影視作品,自然很難站在祥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因此,在《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變化“抽絲剝繭”,分析祥子變化的原因(見圖1)。祥子經歷了三次人生起伏變化,直至最后,他發現自己拼搏了一生最終一無所有,老馬和小馬有了自己的車依然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終小福子之死使其徹底喪失信心,變成“行尸走肉”的模樣。
三、多元實踐活動,拓展視野能力
1.緊扣語段提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第四學段(7\~9年級)的閱讀要求,“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整本書閱讀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語言素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要緊扣學生視野能力,通過語段深析,促進學生素養提升。以《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開篇描寫百草園有趣的景物,其中“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一句,批注閱讀時,要深析語段中的素養考查要點,這一句使用了擬人修辭,將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動物在百草園中“歡樂歌唱”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這樣的分析既是對整本書語段的賞析,同時又緊扣初中語文閱讀素養要點,為學生的視野能力拓展奠定了基礎。
2.多元評價展動力
整本書閱讀視野能力拓展離不開評價,其既是考查學生整本書閱讀質量的方式,同時也是學生整本書閱讀視野能力拓展的重要指標。教師不可忽視評價的價值,要結合初中生整本書閱讀需求,分解評價目標,細化評價維度,讓學生整本書閱讀視野能力的發展“有跡可循”,以實現能力的提升。在評價中,圍繞目標設置、內容聚焦、評價方式、結果運用這四個層面予以系統推進,實現以評促讀。教師可以設置集體共讀的階段性評價、自主閱讀的反思性評價等,多樣態展示,從量化和質化角度描繪學生整本書閱讀素養發展的情況,以多元實踐活動拓展學生整本書閱讀視野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要基于拓展視野的角度,關注學生視野方法、視野內容及視野能力的提升,從多重角度帶領學生遨游在整本書閱讀的情境中。教師應明確初中階段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及學生視野拓展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拓展整本書閱讀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為實現初中生核心素養發展、整本書閱讀水平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