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閱讀數量、速度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成功的群文閱讀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內涵和價值
群文閱讀教學,即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它不僅倡導文本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跨越文體、時代與文化的界限,探索不同作者筆下的世界,還強調文本間的關聯性,如同織就一張知識與情感的網,讓學生在比較中洞察異同,在綜合中提煉真知。它不僅關注學生的閱讀數量與速度,更強調在閱讀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體系的全面培養。群文閱讀教學不僅是對傳統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的補充與超越,更是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拓寬閱讀視野、激發閱讀興趣、促進語言建構、提升思維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強化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1.議題精選與文本群構建:深度探索與精準聯結
在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中,議題的選擇與文本群的構建構成了教學活動的核心框架。這要求教師具備獨到的眼光,能夠敏銳地把握時代變遷的脈搏,還需深人理解課程標準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微妙聯系,確保所選議題與構建的文本群既富有啟發性,又兼具開放性和時代特色。
(1)議題選擇的智慧
一是要緊扣課程要求,確保方向正確。教師需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明確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從而精心挑選那些既符合標準又能激發學生興趣與思考的議題。這樣的議題如同燈塔,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確保他們不會偏離航道。
二是要貼近學生實際,激發學習熱情。議題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緊密相連,避免過于抽象或過于簡單。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收集問題、問卷調查、日常觀察和學生訪談,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困惑之處以及成長需求。只有當議題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成為他們共鳴的源泉時,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使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三是要融合時代性與啟發性,培養批判性思維。議題的選擇需緊跟時代步伐,反映社會熱點、科技進步和文化傳承的最新動態。同時,議題應具有足夠的啟發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2)文本群構建的匠心
一是追求多樣性,豐富閱讀體驗。文本群的構建應注重文本的多樣性,涵蓋不同體裁(如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風格(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以及時代(古今中外)的佳作。這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還能幫助他們形成跨領域、跨文化的廣闊視野,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強化關聯性,構建有機整體。文本群內部各文本之間應建立緊密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可以基于共同的主題、相似的人物形象或深刻的情感共鳴等。通過巧妙的編排和組合,使各文本之間相互呼應、相互補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文本群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人閱讀和系統思考,使他們在閱讀中不斷發現新的聯系和啟示。
三是精心設計閱讀序列,提升思維能力。閱讀序列的設計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進度,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安排文本順序。同時,還需考慮文本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因果、對比、遞進等。這樣的設計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提升思維能力,從簡單的理解到復雜的分析再到創新的思考,形成一個完整而有序的思維發展鏈條。通過這樣的閱讀實踐,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積累,還能在思維上實現質的飛躍。
2.設計多維度的群文閱讀教學任務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設計多維度的任務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思維能力的關鍵一環。這要求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單一文本的分析上,而是要構建一個立體、互動的學習框架,讓學生在多重視角下審視、比較、歸納與反思,從而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價值、社會意義及作者的創作意圖。
(1)“橫向拓展”的任務設計
跨文化比較閱讀。任務描述:選取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相似主題文本,如“友情”“自由”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主題的表達方式和內涵差異。實施方式:小組合作,每組負責一篇文本,制作比較閱讀報告,包括主題、文化背景、表達方式、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對比分析。
文體多樣性探索。任務描述:選取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文體文本,如詩歌、小說、散文、新聞報道等,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文體在表達同一主題時的特點和魅力。實施方式: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從不同文體中選取片段進行演繹,加深對不同文體特點的理解。
(2)“縱向深入”的任務設計
深度剖析文本。任務描述:選取一篇或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從語言特色、人物形象、情節結構、主題思想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實施方式:采用思維導圖、角色扮演、文本細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批判性思維訓練。任務描述:選取具有爭議性或復雜性的文本,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實施方式:組織辯論賽、撰寫評論文章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3)“實踐應用”的任務設計
創意寫作。任務描述:鼓勵學生基于閱讀的文本進行創意寫作,如續寫、改寫、評論等。實施方式:設立創意寫作角,定期展示優秀作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創造力。
社會實踐項目。任務描述:將閱讀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設計社會實踐項目,如社區服務、環保倡議等。實施方式:鼓勵學生將閱讀所得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如撰寫讀后感、進行創意寫作、參與辯論賽或社會調查等,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4)“情感共鳴”的任務設計
情感分享與交流。任務描述:鼓勵學生分享個人閱讀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共鳴。實施方式:設立讀書分享會,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情感體驗,促進情感交流與共鳴。
角色共情體驗。任務描述: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深入體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和經歷。實施方式:組織角色扮演游戲或情景模擬,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通過以上多維度群文閱讀教學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促進其情感、認知和行為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豐富了閱讀課堂的內容,也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深化閱讀引導,鍛造思維品質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啟迪與思維的錘煉。教師作為這一過程的領航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通過精心構思、富有洞察力的問題設計,教師能夠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通往文本深層的橋梁,引導他們挖掘文本背后的豐富內涵。
例如,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教師可以提出諸如“作者為何安排這樣的結局?文本如何映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或人性本質”等問題,鼓勵學生結合歷史、文化乃至個人體驗,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思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教會了他們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文本,避免盲目跟從或簡單否定。隨著思考的深入,學生的思維品質逐漸提升,他們開始展現出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和創新的能力。
4.革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效果
面對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群文閱讀教學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尋求創新。情境教學、合作學習以及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為語文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情境教學通過模擬真實或虛構的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繪的世界之中。例如,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播放古典音樂、展示相關圖片或視頻,營造出濃郁的古典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吟誦詩詞,能夠更深刻地感受詩詞的韻律美與深邃意境。
合作學習則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研讀一組相關文章。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資料、整理信息、分析文本并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與溝通表達能力,還讓他們從同伴的分享中獲得新的啟示與思考。
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電子圖書、在線互動平臺等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材料與便捷的學習途徑。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教師可以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以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5.深化閱讀反思,完善評價體系
閱讀后的反思與評價是群文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僅是對學生閱讀成果的檢驗與總結,更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與能力提升的關鍵。
在反思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閱讀過程與體驗,思考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解決策略。同時,鼓勵他們分析自己的閱讀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通過這種深入的反思,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閱讀策略與方法。
在評價體系方面,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公正性。除了傳統的教師評價外,還可以引入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自我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自我管理能力,同伴評價則能夠讓學生在相互評價中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并發現自己的不足。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評價結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與建議,幫助他們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并不斷提升自我。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群文閱讀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通過議題精選與文本群構建,設計多維度的群文閱讀教學任務,深化閱讀引導鍛造思維品質,革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效果以及深化閱讀反思完善評價體系等策略的實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河池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2B131)研究成果1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4.
[2]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