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的概念,這一理念是對傳統三維目標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深化與拓展,進一步細化了教育目標,并相應地提升了對學生的期望與要求。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十八個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要求,在教學實施上倡導采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致力于創設豐富多樣的閱讀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深入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鑒于這一背景,古詩文單篇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的教學需求,亟需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索與改革,以適應新時代語文教育的發展與挑戰。
群文閱讀是教師基于特定議題,為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精心策劃與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進而組織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深人開展多文本閱讀學習活動,最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群文閱讀不僅能夠從“量”的層面充實學生的閱讀內容,拓寬其閱讀視野,更能在“質”的維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深化其閱讀體驗。此外,群文閱讀還能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如辨認、聚焦、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與提升。因此,將群文閱讀策略運用于古代詩歌教學中,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一種高效且有力的途徑。
筆者以高中語文杜甫詩歌的教學實踐為例,從議題的科學遴選、選文的精準布局以及情境任務的精心構建等方面,深入探討課標導向下群文閱讀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旨在提高古代詩歌教學效率,進而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創設議題
優質的議題對于群文閱讀的成功至關重要。教師在選擇議題時,應充分考慮杜甫詩歌的獨特風格、既定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所選議題既符合教學需求,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詩人、意象、體裁、題材等多個角度來精心設計和選擇議題,以提升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首先,可以以詩人為議題。杜甫的一生飽經風霜,從裘馬清狂到孤舟病逝,其人生軌跡深刻映照著唐王朝自鼎盛走向衰微的歷史脈絡。他的詩作,不僅是其個人生涯的生動反映,更是根植于當時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記錄并反映了時代的風起云涌與滄桑巨變。深入賞析杜甫不同時期的詩歌作品,能夠窺見杜甫的人生軌跡,體味其思想之變遷,全面認識一個形象豐滿、內涵深厚的杜甫,從而更好地領略其詩歌藝術的魅力與深度。
其次,可以以杜詩題材為議題。杜甫的詩歌深深植根于時代背景與社會生活,其題材廣泛多樣,內容充實豐富。語文教材中的杜甫詩作,包括政治諷喻、寫景抒情、詠史懷古、思鄉懷人、登臨抒懷以及紀事感懷等各類作品。因此,我們可以圍繞詩歌題材展開深入探討,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杜甫不同題材的詩篇,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這位偉大詩人的不同面貌。比如,選擇杜甫的送別詩作為深人探討的議題,剖析杜甫送別詩作所展現的獨特藝術特點。與其他詩人的送別詩相比,杜甫的作品在表達離愁別緒之余,更多地融入了對國家與民生的深沉關切。教材中的杜甫詩歌題材豐富多樣,均可作為議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靈活選擇并適當拓展課外詩作,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此外,還可以從意象和體裁等角度出發,設定不同的議題,通過多維度的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二、精選文本
群文閱讀選好文本是提升閱讀效果的關鍵。教師在選文時應緊扣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注重文本的多樣性和互補性,同時關注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確保所選文本既能夠符合教學要求,又能夠引發學生的深人思考和拓展其知識視野。一般而言,可以采用‘ ”的選文組合模式,其中“1”代表教材內的資源,而“X”則代表課外的相關資源。也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和實際條件,靈活自由地進行文本的組合與搭配,以確保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以詩人為議題,可精選杜甫在讀書漫游時期的《望岳》、困居長安時期的《兵車行》、安史之亂時期的《春望》、成都草堂時期的《蜀相》《客至》、羈旅夔州時期的《登高》,以及漂泊兩湖時期的《登岳陽樓》等詩作,形成富有深度的群文體系。通過深入剖析杜甫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代表性詩作,我們可以清晰地窺見詩人一生所經歷的跌宕起伏與心路歷程。此外,亦可將研究聚焦于杜甫某一特定時期的作品,如選擇其困居長安時期的《飲中八仙歌》《兵車行》《麗人行》等詩作組成群文,通過對詩歌內容及情感的細致解讀,深入地了解詩人在長安十年間的悲辛生活及其思想的轉變。
以題材為議題,可選用杜甫在不同人生階段所創作的四首登臨詩—《望岳》《登樓》《登高》及《登岳陽樓》,這四首詩分別代表了杜甫讀書漫游時期、成都草堂時期、羈旅夔州時期以及漂泊兩湖時期的創作風格。通過比較這四首詩歌在藝術表現手法以及思想情感層面所展現出的鮮明差異,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杜甫詩歌的豐富內涵與藝術魅力。此外,亦可選擇杜甫的送別詩、詠物詩等其他題材的作品作為群文閱讀的素材。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與理解自主選擇相關詩歌進行研讀,以拓展文學視野,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三、把握詳略
群文閱讀旨在通過對比和分析不同文本間的共性與差異,拓寬讀者視野,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在處理各文本的詳略時,應始終圍繞這一核心目的進行。
對于主題相似或結構相近的文本,我們可采取差異化閱讀策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其深層含義和特色;對于其他相似文本,則進行快速瀏覽,關注其與代表性文本的異同點。這樣既能突出重點,又能確保閱讀的連貫性。如教學杜甫困居長安時期的《飲中八仙歌》《兵車行》《麗人行》等詩作組成的群文時,可以精讀《兵車行》,略讀其他兩篇。在登臨詩的議題中,可以精讀杜甫羈旅夔州時期的《登高》和漂泊兩湖時期的《登岳陽樓》,略讀讀書漫游時期的《望岳》、成都草堂時期的《登樓》。
面對主題多樣、風格各異的文本,對于內涵深刻或獨具特色的文本可以多花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閱讀,而對于內容相對平淡或易于理解的文本則可以選擇簡略閱讀或快速翻閱。在以詩人為議題的群文教學中,可以精讀較難理解的《兵車行》《蜀相》《登高》,略讀易于理解的《望岳》《春望》《登岳陽樓》。
此外,在群文閱讀中,我們還需關注文本之間的關聯和對比。通過比較不同文本在觀點、表達方式、情感色彩等方面的異同,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每個文本的獨特性,并從中獲得新的閱讀視角和思考啟示。
四、巧設情境
鑒于群文閱讀涉及篇目繁多、學習內容繁雜,單純依靠教師的講授往往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議題、選文以及學生的學情特點,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與關注點,精心設計情境化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應追求新穎性和趣味性,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實效性。
同時,群文閱讀的學習任務不應局限于單一的問題形式,而應探索更多元化的任務模式。例如,可以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設計書簽、撰寫演講稿、制作海報、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升學習效果。
在以詩人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情境化學習任務。
任務一:在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活動中,我們需要向來訪者呈現一個立體的杜甫,請你梳理杜甫一生的經歷,分析杜甫不同時期的詩作,選擇詩人不同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制作宣傳冊。
任務二:學校戲劇節計劃拍攝舞臺劇《杜甫》,向大家呈現“詩圣”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劇目分“壯游羈旅”“長安十載”“棄官歸隱”“登高望遠”四個篇章,請你選擇一個篇章為舞臺劇寫作劇本。
在以題材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情境化學習任務。
學校將編撰一本杜甫詩集,詩集以題材劃分章節,請你選擇其中一個章節參與該書的編撰,并為這一題材的詩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在情境任務的統籌規劃下,學生能夠迅速消化課堂內容,在課余時間廣泛涉獵拓展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為了驗收教學效果,最后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確保教學評價的精準與一致。應當注意的是,在設計群文閱讀學習任務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支架,這“支架”可以是學習提示、范例、相關的輔助性資料等,給予學生學習幫助,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
五、課外延伸
語文教學需不斷拓展其邊界,實現從“課堂”到“課外”的有機銜接。同樣的,在群文閱讀的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積極探索并推進向“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首先,群文閱讀“量”的豐富性,必然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課外”延伸。這不僅僅局限于選文內容的拓展,更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的各類學習提示、范例及輔助性資料等,均需向“課外”進行拓展。教師可利用搭建學習支架的契機,有效引導學生掌握古詩閱讀方法,增進對古代文論知識的了解,并拓寬其在文學史知識方面的閱讀視野。
其次,情境任務的多維度和可擴展性,以及評價反饋的多樣化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將教學范圍向“課外”進行拓展。同時,學生核心素養的逐步提升,也使他們具備了進一步開展“課外”學習探索的能力與需求。
老師可抓住此契機,基于學生的現有成果及學習狀況,精準推薦適合的讀物,諸如《杜甫詩集》、馮至所著《杜甫傳》以及莫礪鋒教授的《莫礪鋒講杜甫詩》等經典著作。此舉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深入閱讀杜甫的傳記、詩集以及利用網絡資源等途徑,持續拓寬知識視野,進一步豐富學習成果。教師亦可引導學生將此學習方法遷移至其他詩人的研究學習之中,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并編寫諸如李白詩集選、李清照詞選等個性化學習小冊子,以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及文學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相較于單篇教學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在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定富有啟發性的議題、篩選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等關鍵環節,實現群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通過群文閱讀,學生不僅能夠培養起對古詩文的濃厚興趣,還能夠在情境任務的引領下,廣泛涉獵各類古詩作品,進而提升信息篩選、整合與創新能力。
此外,學生熟練掌握了群文閱讀的方法和策略之后,他們還能夠將這些技能遷移到其他文本和文體的閱讀之中,實現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拓展。因此,群文閱讀不僅順應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豐富、深入的古詩學習平臺,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