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定,初中階段“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 260萬字”[。為什么要從量上做具體的規定呢?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中國語文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學語文不讀書,讀書少”[2]。以應試教育代替了素質教育,必然把學生往題海里趕。面對如此頑疾,初中統編教材語文教科書主編王本華指出,“統編語文教材構建了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名著閱讀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3]。由此可見,名著閱讀課程化的目的就是要“改變當下閱讀興趣缺失、閱讀數量偏少、閱讀內容隨意、閱讀方法不當、閱讀品質偏低等堪憂的閱讀狀況”[4]。為了推動名著閱讀課程化建設,重慶市教科院在每年的初中語文賽課活動中增加了“名著導讀”賽課。在高手如云的選手中,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王浩老師執教的《紅星照耀中國》技壓群芳,以明顯的優勢奪得第一名。
《紅星照耀中國》是八年級上冊的必讀名著,是紀實性作品。名著導讀,根據課型可以分為導讀激趣課、成果分享課、專題研究課等。《紅星照耀中國》所寫的內容所處年代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根據該名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情,王老師設計了本堂“名著導讀激趣課”。
【案例描述】
片段一:為什么讀?
師:導讀激趣課?導讀是什么意思?生:引導閱讀。
師:激趣呢?
生:激發興趣。
師:其實很多書都不需要我們激發興趣。比如我們喜歡看的網絡文學,不激發興趣,就可以看得很開心。那我們為什么非要讀這本《紅星照耀中國》呢?
生:(小聲)中考要考。
師:我聽到有同學說因為讀了有用,中考要考。我要告訴你們的是,目光放長遠一點。你會發現,不僅中考要考,而且高考也要考。(生笑)先來看一下201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題,你們有沒有發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跟國家有關,對不對?到了2018年,有幾個啦?四個。2019年,五個。所以我們研究的頭號成果就是,在可以預見的不遠的將來。在你們高考的時候,高考題將有這樣四個字的趨勢一又紅又專。“紅”是指家國情懷,“專”是指語文素養。什么叫家國情懷呢?就是對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關系之間的思考。《紅星照耀中國》就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紅色大門,讓我們回到紅色中國的起點,看看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在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之間做思考和選擇的。同時,還側重于作為語文素養的考查。而《紅星照耀中國》正好是其中的一個知識點一一紀實作品…我們這個社會很需要培養大家的家國情懷和語文素養。這樣說來,它應該是很有用的。
片段二:為什么讀?
師:這本書里面的人物,你在沒有讀之前,覺得很乏味,當你認真讀了之后,你會發現斯諾寫得也很有趣。舉個例子,斯諾第一次到紅區的時候,因太餓了吃得多,馬上道歉。可吃到最后,發現自己還不是最多的那一個。第二處,紅軍給斯諾派的馬是老馬,斯諾就有點不滿。李長林就說“好牲口都去前線打仗了,留在后方的都是壞牲口。”斯諾馬上就反應過來,說:“你不也是留在后方嗎?那你也是壞牲口咯。”你會發現類似的很多有趣的點。在讀本書之前,你可能只聽過這些人的名字,像毛澤東還稍微熟悉點,像李長林、劉龍虎等,你可能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但斯諾通過他這本紀實作品,帶領我們了解那時候的那些人物,他們就好像是夜空中一顆一顆閃亮的星星,每一個都是有趣的靈魂。
....
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猜人物的游戲。就是我選取書中的某個人物,寫了五句話,看你在第幾句時能準確地猜出來。第一句,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
生:(小聲)周恩來。
師:有人說周恩來,有人說毛澤東、彭德懷。我們再看第二句話,他10歲的時候離家出走,13歲的時候跳荷塘自殺,以此威脅他的父親。
生:毛澤東。
師:大家看到這里的時候都說是毛澤東。…這些在讀這本書之前你知道嗎?我們繼續來看毛澤東第三句話,他曾經對前途很迷茫,他報考過警察學院他認為自己最適合教書,于是去讀了五年師范。第四句話,他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但是精力充沛,歸功于他勤于鍛煉。第五句話,南京曾經以25萬元懸賞他的首級。…很多人通過斯諾的這本書了解了毛澤東。歐洲學生發起學運高潮的時候,高呼自由、民主、平等的口號,指著毛澤東的頭像,他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收獲了很多粉絲。
片段三:怎么讀?
這部分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和環節,不再一一呈現,擇其要點陳述。王老師梳理了四種方法。
第一,整體概覽,照亮全局,跳覽高光。即首先閱讀序言和目錄,以及語文教材上關于本書的介紹,然后從中挑選一章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然后還舉了胡適先生就是這樣來讀書的。只花二三十分鐘就看完一本書,還能夠和他人交流讀書心得體會。
第二,梳理重點,線索明晰,人物顯耀。因為是紀實作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人,一個是事。需要理清事件的線索,了解人物的典型事跡和精神品質(此環節就運用了前述“猜人物”游戲的方法,讓學生現場生成參與)。
第三,分析主題,中立客觀,展望前路。在分析主題時,王老師并不是灌輸式講授,而是選擇了斯諾離開紅區時的幾段描寫,讓學生進行閱讀分析,和老師對話,最后生成得出主題。然后順勢總結閱讀紀實性作品的方法一一基于事實說話。
第四,獲得啟迪,未來可期,勤學報國。王老師展示了多幅圖片,把學生的現實和書中內容結合起來,呼應一開始提出的“紅就是家國情懷”,呼吁學生勤學報國。
【案例分析】
一、循循善誘激理趣,激發閱讀動機
片段一的教學,既是跟學生嘮嗑,同時更是解決“我為什么要讀”這個難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營造“樂讀”氛圍,實在是語文老師的一大困惑。因為在新媒體時代,聲光電的誘惑,游戲娛樂的蠶食,浮躁功利的思想甚器塵上,要想把學生引入閱讀和“悅讀”的殿堂,實在是件難事,更何況還是《紅星照耀中國》這樣學生認為“跟政治課本差不多”的書籍呢?王老師怎么破解這個難題?他首先抓住了學生的功利思想一考試要考來突破。這是本堂課成功的第一關鍵點,因為假如一上來就大談特談“紅色基因”道理,估計學生內心都是抵觸的。而王老師從活生生的事實出發,列舉了2017年以來跟“紅色”“國家”有關的高考題,得出“你們高考時又紅又專是趨勢”的結論,學生立即被吸引住了。然后順勢解釋“紅”與“專”的含義。如果把本堂課看作是一篇議論文的話,這就相當于是“道理”論證過程了。同樣是講道理,但此道理一是抓住了學生想考試得高分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以事實為依據,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和該名著的距離。此環節回答“為什么要讀”,是從國家需求層面和個人需求層面“理性”地講“道理”的過程。所以,筆者稱之為激發“理”趣。
“理趣”,可以從閱讀的功利角度坦誠地說明,還應該結合書籍的特質尋找策略,比如《昆蟲記》可以從發現昆蟲的美好和邪惡的角度切入,《經典常談》從閱讀與人的氣質養成等角度入手,更需要從閱讀對于學生個人精神成長發育的角度進行引導。
二、巧理內容生意趣,體驗閱讀樂趣
如果僅僅從“理”趣方面去激發,恐怕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不能長時間保持。于是在片段二的教學中,王老師緊緊抓住了本書所描寫的人物的事跡來做文章,通過“猜人物”的游戲支架(后面還讓學生也分組選定人物寫五句話,相互競猜),瞬間就把學生吸引到關注名著內容上來了。的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在學生腦海中都是概念化、扁平化的形象,對他們的故事特別是一些軼事知之甚少。通過這個活動,那些名人的形象立即變得豐滿立體了。這也是抓住了紀實性作品寫“人”敘“事”的特點來激發興趣,抓住了閱讀紀實性作品的牛鼻子,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紀實性作品的方法。這是從書本內容角度來激趣,筆者稱之為激發“意”趣 一從文章的內容大意方面設計閱讀活動,激發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建構閱讀體驗和知識。
對于不同的內容和文體,可以設計的閱讀活動豐富多彩,比如魯迅的《朝花夕拾》可以制作年譜,《西游記》可以繪制路線圖等。總之,都是力圖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三、閱讀共生感法趣,構建閱讀方法
在片段三的教學中,王老師根據紀實性作品的特點,帶領學生通過講授、游戲、對話等方式總結了四種方法:整體概覽,梳理重點,分析主題,獲得啟迪。其中“整體概覽”可以看作是大多數名著的通識性閱讀方法。王老師還引經據典,穿插了胡適讀書的小故事,讓學生印象深刻,不僅傳授方法得當,過程也妙趣橫生。
后三種方法則是“紀實性作品”特別的閱讀方法。
(1)梳理重點。根據紀實性作品寫人敘事的特點,抓住人和事兩個重點,一一梳理。其中,還提到了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梳理。
(2)分析主題。王老師羅列了斯諾離開紅區時與李克農等人打招呼的對話,凸顯依據文本“中立”分析的立場,避免了根據其他影視或者文學作品來先入為主地貼標簽式的分析,彰顯了文學閱讀的文本意識和紀實性作品的“紀實”特質。
(3)獲得啟迪。這也是閱讀紅色文學必須關照自身和現實的落腳點,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是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最好佐證。
四種方法,緊扣紀實性文學作品的特點,若果真能潛心循法走進名著,無論是心靈啟迪,還是語文素養,定當有明顯收獲,結合內容,也一定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就是在構建閱讀方法過程中體會到的閱讀之趣,姑且命名為激發“讀法”之趣——“法”趣。
同樣的,除了精讀、略讀、瀏覽、批讀等通識性方法,每本名著都因其特點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而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搭建合適的支架,閱讀方法才能最終形成。一旦形成了方法和技巧,就會推動學生以更高的熱情和效率投入閱讀中,涵養學生的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5.
[2]舒晉瑜.總主編溫儒敏談“部編本”語文教材的新思路[N].中華讀書報,2017.9.20(7).
[3][4]王本華.名著閱讀課程化的探索[J].語文學習,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