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指南》為指導,結合文獻分析與教學實踐案例,系統探討科學制作類作業的定位與實施路徑。通過構建“目標導向—分層設計—動態反饋”模型,提出從教材研讀、學情分析、情境創設、多元評價及家校共育五方面優化作業設計,并以具體案例驗證其有效性,為一線教師提供兼具理論支撐與實踐價值的參考方案,助力“雙減”政策落地與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制作類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4" " 0061-0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通過作業優化實現減量提質。小學科學作為培養探究與實踐能力的關鍵學科,需突破傳統書面作業模式。南京市相關文件明確,制作類作業應整合學科知識技能,通過實踐產出實物作品,其價值不僅在于知識鞏固,更在于以動手實踐促進思維發展。然而,當前科學制作類作業仍存在以下問題:目標模糊,部分教師將制作類作業等同于手工任務,忽視其與教學目標的關聯;設計同質化,作業內容缺乏分層,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評價單一,過度關注成品美觀度,忽略過程性評價與反饋;家校協同不足,家長對作業意義理解有限,支持力度不足。
基于此,本研究以系統論與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政策要求與教學實踐,探索科學制作類作業的設計框架與實施策略,為“雙減”背景下的科學教育提供新思路。
一、科學制作類作業的定位與價值
(一)政策導向:從“量減”到“質升”
“雙減”政策的核心在于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但減負并非簡單削減作業量,而是通過優化設計提升作業效能。科學制作類作業以其“做中學”的特性,能夠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象實踐,符合政策倡導的“探究性、綜合性、實踐性”作業要求。例如,制作“太陽鐘”需學生綜合運用光影原理與數學測量技能,既鞏固跨學科知識,又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二)育人價值:核心素養的具象化載體
科學制作類作業通過“設計—制作—改進”的完整流程,助力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發展。科學觀念:在制作中理解科學原理(如杠桿原理應用于簡易機械制作);探究實踐:通過測試與改進作品,提升實證意識;科學思維:開放性的制作任務,激發創造性設計、鍛煉創新思維;態度責任:小組協作完成復雜作品(如生態瓶),強化團隊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科學制作類作業的設計模型建構
基于系統論視角,本研究提出“目標導向—分層設計—動態反饋”三維設計模型,將作業設計納入教學整體框架,確保目標、內容與評價的一致性。
(一)目標導向:以課標與學情為基準
1.研讀教材,梳理制作節點
根據課程整合理論,教材是學科知識體系與教學實踐的核心載體,作業設計需與教材目標高度匹配,才能實現知識遷移與能力培養的協同發展。同時,“雙減”政策強調作業應“基于課程標準,精準對接教學目標”,避免無效練習。
我們可以在學期初通覽教材。教師團隊通過集體備課,系統梳理教材中各單元的核心概念與實踐活動節點。例如,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涉及振動原理與聲音傳播,可設計“自制簡易樂器(如橡皮筋吉他)”任務,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探究活動,再制作任務標注與分類,利用表格工具(見表1)明確每項制作任務的類型(課堂/課后)、所需材料及對應教學目標。
表1""教材制作任務梳理示例
[單元主題 核心概念 制作任務 類型 目標層級 聲音 振動與傳播 橡皮筋吉他 課堂即時 基礎層(操作) 能源 光能轉化 太陽能小車 課后拓展 拓展層(創新) ]
2.分層設定目標
基于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習目標應分層遞進,從低階的“記憶與操作”向高階的“分析與創造”過渡。同時,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作業設計需符合學生當前能力水平,并適度挑戰潛能。
具體分為3層?;A層(1~2年級):以工具使用與步驟模仿為主。例如,在一年級“植物生長”單元教學中,學生用黏土制作種子模型,教師提供標準化操作流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與安全意識。提升層(3~4年級):增加設計改進環節。如在三年級“浮力”單元教學中,學生需設計并測試不同形狀的船體載重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記錄數據、分析失敗原因并迭代優化。拓展層(5~6年級):開放任務驅動創新。六年級“生態系統”單元中,學生可自選材料制作生態瓶,需撰寫設計說明書并展示生態平衡原理,培養綜合應用能力。
(二)分層設計:兼顧學生差異與興趣
1.內容分層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學生存在智能類型與學習風格的差異,分層設計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個性化需求?!半p減”政策亦要求作業須體現“彈性與選擇性”,避免“一刀切”,加重學生負擔。
提供“必做+選做”任務,如“制作簡易風向標”(必做)與“設計創意天氣監測儀”(選做);根據材料獲取難度調整作業形式,如城市學生可用3D打印技術,農村學生可選用自然材料。其中必做任務聚焦基礎技能,選做任務鼓勵拓展探索。例如,在五年級“天氣”單元教學中,所有學生需完成“簡易風向標”制作(必做),而“創意天氣監測儀”,如結合濕度傳感器的數字裝置則為選做,供興趣濃厚或能力較強的學生挑戰。還要根據學生所處環境調整資源供給。例如,城市學??梢?D打印技術制作機械模型,農村學校則利用秸稈、黏土等自然材料完成同類任務,既保證公平性,又體現地域特色。
2.形式創新
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應在真實情境中建構。情境化與跨學科設計,可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與實踐價值。教師可以將作業嵌入生活問題。例如,在“力與運動”單元教學中,教師創設“護蛋行動”情境,要求學生用廢舊材料制作防震裝置保護雞蛋從高處墜落而不破碎,引導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緩沖原理,也可以進行跨學科整合,融合科學、工程與藝術。例如,在四年級“巖石與礦物”單元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用陶土制作地質模型,并用顏料繪制地層剖面圖,既鞏固科學知識,又鍛煉空間思維與審美能力。
(三)動態反饋: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1.過程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理論(Formative"Assessment)認為,評價應貫穿學習全過程,通過及時反饋幫助學生調整策略、改進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記錄每日制作進展。例如,有學生說“今天我嘗試用吸管加固船體,但測試時仍傾斜,可能因為重心不穩,明天計劃增加底部配重”,教師再定期批注日志,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在作品展示環節,學生可以依據“合作貢獻度”“問題解決創意”等維度互相評分。例如,某小組在制作太陽能小車時,因電路連接失敗,組員A提出改用導電膠帶,該方案被采納并記錄為加分項。
2.成果評價
斯塔弗爾比姆的CIPP評價模型強調,成果評價需兼顧“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等多維度標準。教師可以借助多維評價量表,制定包含科學性(原理正確性)、創新性(設計獨特性)、實用性(功能實現度)的評分表(見表2)。
例如,“太陽能小車”需能在陽光下行駛2米以上(實用性),且外觀設計體現創意(如添加裝飾或功能模塊)。也可以利用校園空間布置科學創客展,每學期舉辦作品展覽,邀請家長、師生共同參與投票。例如,在我校六年級“生態瓶展”中,學生需向參觀者講解瓶內生態循環原理,評委根據講解表達的清晰度與作品完成度打分,優秀作品頒發“科學之星”獎章。
表2""制作類作業成果評價表示例
[評價維度 評價標準 分值(1-5分) 科學性 原理正確,符合學科知識 創新性 設計獨特,體現創造性思維 實用性 功能實現,具備實際應用價值 ]
三、科學制作類作業的實施策略
(一)以情境激發學生內驅力
知識的學習應與真實情境結合,通過實踐參與促進深度理解與遷移應用。當任務與學生興趣、生活經驗相關時,學生的自主性、勝任感與歸屬感被激發,內驅力顯著提升。
以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浮力》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拯救落水玩具”的任務,“玩具船意外沉沒,如何利用廢舊材料制作一艘載重更大的船?”學生需利用廢舊材料制作載重小船。任務發布后,學生自主查閱阿基米德原理,反復測試改進船體結構,最終在班級競賽中展示成果。在真實問題驅動下,學生不僅掌握了浮力概念,還鍛煉了工程設計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
(二)家校協同保障實施
家庭與學校的環境互動顯著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行為。家長的參與能增強學生的情感支持與實踐資源,形成教育合力。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實現家校共育,是現代學校走向開放辦學、適應課程改革、提高育人效果的新的著眼點。
第一,教師可以用“告家長書”等形式在布置階段讓家長了解孩子正在學習的內容,以及這個制作對學生學習的幫助。當家長知道這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事情,會更加支持孩子,否則可能會造成認為孩子“只是做手工,浪費時間”的誤解。實踐證明,告知家長的制作類作業和沒有告知家長的制作類作業,無論是從完成率還是從完成質量上來看,都要高很多。在提前告知的情況下,詳細告知家長制作類作業目的和只是簡單進行布置相比,詳細告知之后的完成率和完成質量更好。
第二,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成果通過各種渠道隨時反饋給家長,多做“宣傳”。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取得的進步與榮譽,后續也會更加配合。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宣傳,讓家長了解其他學生情況,同時收獲對自己孩子成績的自豪感。
(三)資源整合助力創新
學校需通過外部資源整合彌補內部不足,提升教育質量。
校本資源能促進教師經驗共享,減少重復勞動。教師可以按年級、單元分類整理典型作業設計,如六年級“‘節能小屋’制作方案”,注明設計思路與實施要點,或錄制“工具使用示范”“常見問題解答”等短視頻,供學生隨時觀看。
社區資源能提供真實學習場景,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學校與科技館聯合舉辦周末工作坊,學生參與“機器人搭建”“3D打印建?!钡葘嵺`,或者邀請科技館工程師講解“橋梁結構設計”,指導學生用木棒搭建承重模型。
通過情境驅動、家校協同與資源整合三大策略,科學制作類作業的實施能夠突破傳統課堂局限,實現“減負”與“提質”的雙重目標。真實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家校共育提供實踐保障,資源整合則拓展學習邊界,最終推動科學教育從“知識傳遞”向“素養生成”轉型。
在“雙減”政策深入實施的今天,科學制作類作業的轉型絕非簡單的形式創新,而是一場指向教育本質的靜默革命——它讓學習從紙面走向生活,從模仿走向創造,從孤立的任務走向完整的成長過程。本文構建的“目標導向—分層設計—動態反饋”模型,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情為底色,通過情境化的任務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借助動態評價記錄思維的拔節之聲,更以家校共育的暖意消解實踐路上的孤獨感。這些努力,不僅讓作業成為知識建構的腳手架,更讓它化作連接科學世界與生命經驗的橋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M].北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7.24.
[2]邊玉芳,蔣蕓.作業展示性評價:學生學業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3):36-39.
[3]康麗穎.家校共育:相同的責任與一致的行動[J].中國教育學刊,2019(1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