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發揚革命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實施中,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根本任務,體現課程育人的立意。
2024年秋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新教材同樣注重德育的有機融入,著力發揮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功能,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教材在選文上注重德育內容的滲透,選取了大量蘊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等德育資源的課文;鼓勵教師創設情境進行德育教學,通過角色扮演、問題導向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感悟涵養優秀品德的重要性。這些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促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由此可見,初中語文學科德育有著很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立足學科德育視域,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德育元素融入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中,通過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文化的傳承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實現智育與德育的協調統一。下面,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闡述推進落實學科德育的經驗與思考。
溯源經典,采擷德育芳華
1.詩韻尋根,體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代代傳承。在詩詞教學中,它是引導學生感悟民族精神、樹立責任擔當的關鍵。以八年級上冊《漁家傲·秋思》的教學為例,這首詞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北宋邊疆的雄渾畫卷,北宋與西夏戰事頻仍,范仲淹身處邊關,深切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成邊的艱辛。課堂上,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展示北宋邊疆地圖,講述當時的戰爭形勢,讓學生真切感受邊關的蕭索。進而,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詞句,從“一杯”與“萬里”的對比中,體會思鄉的濃烈;從“未勒”與“無計”的無奈中,感受將士守土責任之重大。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歷史上那些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從而深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分小組討論如果自己身處那個時代,作為一名成邊戰士,會如何抉擇。通過品詞、品句和小組討論,學生深刻領悟到,家國情懷不是那些空洞的口號,而是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利益勇敢扛起責任的高尚品格。
2.文海鉤沉,洞察品格微光
“德不孤,必有鄰。”高尚的品格猶如熠熠生輝的燈塔,不僅照亮自身前行的道路,還能吸引他人,共同奔赴美好的未來。在語文教學的廣袤天地中,經典文本便是我們探尋高尚品格的“密碼”,能夠引領學生在字里行間感悟人性的光輝,汲取成長的力量。例如,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一文的教學,在分析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杜小康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在磨難中的掙扎與蛻變。在此基礎上,開展“小小辯論會”,讓學生思考當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時,是否能像杜小康一樣,不逃避,不放棄,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學生大多都表示應當像杜小康那樣,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成為戰勝困難的榜樣。這一課,教師抓住中心,引領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明辨是非,從杜小康的經歷中汲取無盡的精神力量。學生認識到,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險阻,都要堅守自我,秉持高尚的人格操守,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自立自強的精神,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二、巧構情境,鋪展德育畫卷
1.古韻今呈,演繹經典風華
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瑰寶,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品德。在語文教學中,將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情境再造,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有效方式。以七年級下冊《木蘭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詩句,仔細揣摩木蘭的人物性格。從木蘭得知父親要被征入伍時,內心的糾結與堅定,到毅然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出征的果敢,再到戰場上面對敵人毫不畏懼的英勇,以及功成身退回歸家鄉時的淡然,每一個細節都反復琢磨。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角色扮演,當木蘭在舞臺上做出騎馬殺敵的動作,喊出堅定的口號時,臺下的同學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那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幣幗英雄;而當木蘭回到家中,換上女裝,與家人團聚的溫馨場景,又讓大家深刻感受到她的一片孝心。古老的美德在語文課堂上煥發出耀眼的光彩,這些傳統美德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作生動的場景,深深烙印在學生的心中。
2.關聯生活,映照品德之光
品德修養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關乎學生的成長與未來。把生活場景融入初中語文課堂,能為學生的品德培養提供鮮活土壤,讓德育在實踐中煥發生機。例如,在教學“學寫倡議書”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校園義賣”活動,將活動和學習倡議書結合起來,令學生有更深的體會。學生在圍繞義賣活動方案進行討論時,他們從社會責任感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能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為需要的群體提供切實幫助。這樣,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同理心得以增強。當義賣活動結束后,學生將自己對公益的理解、對愛心傳遞的期待融入文字,用簡潔有力的語言,條分縷析地闡述義賣活動的相關事宜,呼呼同學們積極參與。整個活動中,學生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力量,也更加明白自己小小的善舉,能為他人帶去溫暖與希望,社會責任感得到培養。可見,教師教學中要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樣德育就會在真實生活的映照下落地生根。
三、搭建平臺,奏響德育樂章
1.墨香凝志,書寫美德新篇
經歷就是成長,成長的過程恰似一場充滿挑戰的旅程,而將這些經歷訴諸筆端,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涵養學生的優秀品德。例如,學校當時正在舉辦“我的成長故事”征文活動,以此為契機,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溯成長軌跡,去挖掘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有的學生回憶在學習上攻克數學難題的過程,從最開始面對復雜公式的茫然無措,到反復查閱資料、嘗試不同解法,再到遭遇多次失敗也未曾言棄,最后到成功解出難題。還有的同學回憶初次參加演講比賽登臺時緊張得聲音顫抖、頻頻卡頓,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不斷練習,再次站在舞臺上時,能夠自信大方地展現自我。于是,結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會記事”的寫作訓練,教師讓學生將這些經歷作為素材寫進作文,“我手寫我心,我心抒我情”。對寫法方面,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細節描寫,展現攻克難題時額頭上的汗珠、演講比賽前緊張的心跳,用心理描寫突出自己在挫折中的掙扎與成長,用語言描寫把人物形象寫得鮮活、寫得生動。整個寫作訓練結束,一篇篇凝結著成長感悟的文章,見證了學生各自的蛻變。與此同時,學生的品德修養也在文字的雕琢中得以不斷升華。
2.光影拾憶,感悟人文情懷
教材里的優質課文,用細膩筆觸勾勒人性的幽微曲折,展現出社會的萬千景象,映射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考,因而是塑造靈魂、培育品德的重要力量。九年級下冊的《孔乙己》是一篇經典佳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利用組織學生觀看基于《孔乙己》改編的影視作品片段,再開展研討。影視作品可以將小說中的場景、人物形象、情節發展等以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影視作品往往能夠通過音樂、畫面等手段營造出特定的氛圍和情感基調,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小說中所蘊含的情感。在觀看影視作品片段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畫面中的細節、人物的表情動作、情節的發展變化等,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影片放映完畢后,教師組織學生就孔乙己的性格展開熱烈討論,旨在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可以分享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理解,傾聽他人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社會的復雜性,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得以激發,德育目標在思考與感悟中自然達成。
四、品味書香,滋養德育心田
1.薦書啟智,開啟心靈航程
書籍是引領學生探索未知、塑造品格的關鍵航標。初中語文教材重視整本書閱讀,教材編選的名著閱讀書目都蘊含著深刻哲理與高尚精神,有助于在學生心田播下智慧與美德的種子。八年級下冊名著閱讀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筆者基于導學課、推進課、分享課、展示課四個部分來組織教學。以推進課為例,筆者把音樂和文本結合起來,利用每位學生都能哼唱的勵志歌曲《孤勇者》,將保爾與孤勇者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一:回憶“孤勇”故事,明確拍攝主題,引領學生回顧保爾在各個階段的重要時刻。任務二:特寫“孤勇”鏡頭,拍攝抗爭之路,回顧保爾從童工到作家的關鍵事件,達到梳理整本書脈絡的教學目的。任務三:改編“孤勇”歌詞,歌頌人物形象,借《孤勇者》歌詞,讓學生仿寫歌頌保爾的文字,并在歌曲伴奏下當堂唱出來,從而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從剛開始的聽歌,到課堂實踐環節的寫歌,再到課堂尾聲的唱歌,學生學會在困境中堅守,在挫折中奮起。以上一系列教學環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讓德育的種子在知識的滋養下茁壯成長,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2.共讀論道,碰撞思想火花
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能打破知識壁壘,讓學生共享閱讀樂趣,為成長注入溫暖力量。七年級上冊名著閱讀《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往昔歲月的深情回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同步閱讀,提供閱讀記錄卡,讓學生學會用閱讀記錄卡摘抄美詞妙句,寫下學習心得。在每周“閱讀分享課”上,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交流閱讀名著的所思、所想、所悟,課堂瞬間變成了思想碰撞的舞臺。學生各抒己見,有的感慨于魯迅先生對童年玩伴的真摯情誼,有的則從魯迅先生對舊時代教育制度的批判中反思當下教育的意義與價值,還有的思考如何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保持獨立思考。在熱烈的討論氛圍里,學生深刻領悟到,魯迅先生對童年的懷念,那是對純真與美好的眷戀;魯迅先生對舊時代的批判,那是對社會進步的熱切期盼;魯迅先生對人性美好的追求,那是對世間真善美的執著堅守。共讀活動讓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化作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感悟,如芬芳的花香彌漫,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引導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心懷美好,保持批判精神,不斷追求真理與進步。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意義重大。它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又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深入剖析教材提煉其中的德育價值,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開展個性化德育引導,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塑造健全人格,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青少年。
[參考文獻]
[1]蘭海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融合德育的有效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5(02):67.
[2]葛剛.基于德育融合的初中語文“素讀”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02):50-52.
[3]時海云.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20(22):92-93.
[4]楊新春.聚焦群文浸潤德育—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的有效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3(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