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要設計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和當地文化資源相關聯的情境與任務。”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內長期沉淀形成的獨特文化形態,涵蓋生活習慣、精神情感與價值觀,與地域環境深度交融。在承擔的無錫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審美體驗視域下小學美術‘線造型’教學實踐研究”推進過程中,筆者扎根“線造型”教學一線,精耕細作多年。通過深度開發與利用江陰地域文化資源,開展“三美實踐”,構建起靈活高效的教學模式,有效破解美術教學中重技巧、輕情感的難題,顯著提升學生的造型、審美與鑒賞能力,培育綜合素養,傳承地域文化。
一“線造型”融入地域文化三美實踐的內涵
“線造型”作為小學美術教學的根基,是美術創作的起始點,有助于學生感知藝術美與生活美,培育審美感知力與創意實踐能力。教學實踐中,筆者立足地域文化,從三美實踐視角切入,引領學生沉浸式感受“情境美\":依托紅色革命遺跡、江南園林、老房子等地域資源,深度體悟本土文化的厚重底蘊;悉心引導學生感知“文化美”,探尋江陰文化名人的傳奇足跡與橋梁文化的精髓,增進情感認同與文化自信;鼓勵學生以“線”為視角洞察萬物形態,主動創造美、展現美。
實踐表明,融人地域文化的“線造型”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層次,還拓展了美術課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切實貫徹了新課標精神,推動了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落地。
(一)基于課程素養的目標錨定
新課標將美術學科課程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類藝術實踐。“線造型”教學通過課堂與社團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線條這一繪畫語言,在創作中領略線條的千變萬化,明確藝術與生活的廣泛聯系。
在融入地域文化的“線造型”教學中,筆者圍繞江陰地方美術資源展開實踐,帶領學生對江南橋文化、飲食文化、生活老物件等進行寫生或創作,深入探究資源歷史,精細描摹物件形態,提升學生的造型、審美與鑒賞能力,助力其認識江陰的生產生活模式、歷史遺跡與文化習俗,主動參與地方文化傳承,筑牢學生文化自信根基。
(二)融入地域文化的課程探索
真切體悟“情境美”。新課標強調情境創設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筆者通過系統調研江陰地區鄉土美術資源,引領學生領略江陰諸橋的造型美感、南門老房子的古樸韻味、江南園林的婉約風情等“情境之美”,并將其融入“線造型”教學,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情境中開啟求知探索之旅。
深入領會“文化美”。新課標的核心素養強調文化理解,要求學生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感悟藝術作品的人文內涵。教學中,筆者引入地域文化資源,創設富含文化的真實情境與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引導其積極投身學科實踐,達成“學科育人”目標。
創意踐行“表現美”。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運用媒介與藝術語言進行創作的能力。教學中,筆者以線為媒介,引導學生通過眼、心、手的協同聯動,生動呈現江尾海頭的獨特風貌與人文風情。例如,師生合作完成大型壁掛作品《女媧》,塑造“二胡娃演奏”群像動態作品,展現學生的自由創作表達,實現美育浸潤。
二 “線造型”融入地域文化三美實踐的價值
從“重技法”邁向“文化理解”。“線造型”教學秉持美術學習不僅是技能訓練,更是文化研習的理念,以美育人。通過深挖本地文化資源,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凸顯美育功能,堅定文化自信。
從“范疇窄”走向“資源共享”。傳統美術課堂視野局限,與學生生活實踐脫節。通過引導學生調研江陰地域文化,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歷史與造型,探究地域文化,塑造尊重、理解與包容的文化價值觀。
從“審美弱”轉向“以美育人”。審美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特殊方式。通過“線造型”教學,引領學生觀察與創作地域文化中的鄉土、風景與物品,了解藝術與生活的廣泛聯系,提升審美力,培養熱愛生命的態度。
三、 “線造型”融入地域文化三美實踐的策略
融入地域文化,搭建“線造型”教學與江南文化傳承互通的美育課堂,能夠充分發揮江南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拓展“線造型”教學文化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在文化情境中學習,逐步樹立文化自信。
(一)聚焦“線造型”,具身感悟地域文化“情境美”
1.穿越歷史- 一從時間悟“型”
(1)參觀遺址:“黃山炮臺”中的情境與實踐。構建真實可感、觸動心靈的教學情境,亟須貫通課堂內外、緊密銜接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精心搭建起一座連接知識與生活的堅固橋梁,匠心創設飽含歷史韻味、可觸可感的情境場域,全力提升學生的感悟洞察能力。參觀黃山炮臺遺址活動中,筆者借助《江陰解放一一檔案文獻圖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渡江戰役壯舉。緊密結合學校“紅色教育教學活動”總體規劃,匠心構建具有鮮明“晨光印記”的紅色美術學科體系。組織學生描繪圖冊中的震撼畫面,運用線條疏密、長短、粗細、遮擋變化展現“紅色”圖景。實踐證明,穿越歷史文化情境,助力學生深化對線造型的領悟,以創作者視角獨立思考、創作表達,實現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2)追尋足跡:“渡江戰役”中的場域和創造。新課標倡導“圍繞本學段的學習任務,發掘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素材”。為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設計體驗式學習情境。歷史,是一部鮮活生動、永不落幕的教科書,在實地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沉浸式觀影《渡江戰役》之后,順勢開展一系列“紅色”主題美術線造型創作活動。這些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了豐饒的素材。再如組織開展“優秀連環畫”賞析與臨摹特色活動,借助連環畫作品中剛勁有力、流暢灑脫的線條運用,強烈鮮明、極具張力的黑白對比,以及細密緊湊、引人入勝的本章結尾,讓學生親身領略這一獨具特色繪畫形式的別樣美感。
以上活動,依托實地情境情感積淀,學生創作熱情高漲,以線描勾勒英雄人物、感人場景。通過紅色地域資源,厚植家國情懷,彰顯地域資源歷史情境美,激發學生無限創造潛能。
2.觸摸當下一 一從空間解“型”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需聚焦空間“形態”,倡導運用多元構圖與線條個性化表達。園林藝術作為獨特空間造型,蘊含別致“情境美”。筆者帶領學生走進江陰本地古典園林一適園。適園位于江蘇江陰市區南街,清道光年間畫家陳式金辟池引水、造園布景,園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含境,古樸典雅,極具江南園林韻味,歷經150年風雨仍保存完好,位列全國百座名私家園林。其獨特的園林建造特色與美學風格,具有極高的美術教學應用價值。
為此,筆者設定任務:以“園林一角”為創作主題,引導學生充分展現江南園林的獨特藝術魅力。在實踐過程中,師生步人適園,恰逢藝術家寫生,學生借機交流學習,悉心觀察、揮筆記錄,沉浸現場情境。全程聚焦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內涵”,倡導基于理解感悟的生命化表達,充分運用江南特色文化資源,在真實可感、豐富多元、極具典型性的情境中,全方位拓展“線造型”教學的文化育人功能邊界,引領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情境中茁壯成長、在堅定的文化自信中砥礪前行。
(二)探究“線造型”,全角濡染地域特色“文化美”
1.表象比較,歸類凝練
新課標美術學科學段目標要求第四學段(8\~9年級)學生“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的情感,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為在課堂植人優秀地域傳統文化基因,筆者帶領學生探尋江陰文化名人一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江陰作為劉天華故鄉,民樂傳承發展是不變的主題。以線為弦,師生前往天華文化廣場寫生劉天華塑像;回歸課堂,運用各類線材穿編纏繞,從平面到立體塑造儒雅演奏家形象。以“玲聽”與“描繪”融合激發學生探索欲與創造力,經歸類、比較、凝練,在感悟實踐中提升藝術素養。
2.深層探究,咀嚼領會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既要關注表象美,更要挖掘深層美。探訪本地橋梁文化時,以黃田港大橋、西門橋、夏港萬安橋、月城雙橋等為對象,實地走訪調研,了解文化歷史,丈量橋體尺寸,運用線描勾勒橋型,形成個性理解表達。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從表達方式、組織結構、藝術風格、形式語言等維度反復咀嚼、探究、領會,深化對本土資源的情感,從社會、自然、文化多層面增強對美術作品內涵價值的理解認同。
(三)玩轉“線造型”,多元創造地域文化“表現美”
1.項目學習,系統建構
基于新課標,運用驅動性問題、學習支架等要素重組、拓展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流程,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生成項目成果。如教學“中國青銅藝術”一課時,選取江陰博物館青銅器為研究對象,全班分組探究。項目籌備階段,學生問題頻出,如“找什么”“怎么找”“依據何來”等。為此,設計任務時,明確學生的項目分工和任務要求,從歷史、文獻、紋樣、器型、文字、場館等維度針對性收集“線”元素,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造性解決問題、形成公開成果,實現素養培育。
2.任務驅動,深層理解
問題驅動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全程指向理解實踐。圍繞“青銅器”,依據學生興趣點設計學習單,涵蓋歷史、文字、造型等內容,分類遞進,挖掘同期青銅器分類與作用、不同時期造型紋樣特點與時代特征。學生通過學科實踐把握知識本質,解決真實情境問題,深度交流理解,為個性化創造美搭建支架、夯實基礎。如此,學生深度體驗青銅文化美感底蘊,引發情感共鳴,深化文化理解,提升人文與審美素養。
3.賦能評價,多元呈現
新課標將“體現藝術學習特性,優化評價機制”作為重點,強調“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關鍵手段”,要充分發揮評價診斷、激勵、改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青銅器”項目課程從選題、驅動問題設計、實踐活動開展到成果展示,學生全程深度參與。多樣化分組實踐催生多元化學習成果,涵蓋學習單、研究報告、作品展等。多元化評價激發學習興趣,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從多角度深度激勵學生自我認知與發展,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與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在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線造型”教學中,筆者從三美實踐切入,引領學生沉浸“情境美”、感知“文化美”、主動“表現美”。實踐證明,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線造型”教學作為藝術表現載體,既能提升學生審美體驗,又可拓展美術課程文化育人邊界,貫徹新課標精神,深度挖掘地域資源背后的典故、文化與歷史傳承,助力學生全新認識江陰地區生產生活、歷史遺存、文化社會形態,主動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提升造型、審美鑒賞能力,增強文化自信,培育美術核心素養。
[本文系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審美體驗視域下小學美術‘線造型’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AD/2020/3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華.讓學生創造著長大[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2]王大根.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J].中國美術教育,2019(06):4-10.
[3]孫猛.有效開發和利用地域性美術課程資源的意義和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9(05):154-155.
[4]陳麗群.融合地方資源有效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探討[J].天津教育,2021(18):130-131.
[5]王群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地方美術資源文化[J].教育觀察,2020,9(1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