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語文作為主要學科,承擔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新修教材的應用進一步凸顯了這一要求,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和經典名著,旨在夯實文化根基,提升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七年級上冊教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通過多樣化的篇章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元素,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教育不僅關注經典傳承,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形成民族自信與文化自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思想基礎。
一、初中新修語文教材的新要求
隨著2024年秋季學期的啟動,初中語文部編版新教材正式啟用,并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在教學順序上,教材調整了學習步驟;在內容方面,新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詩文的比例,達到了約 3 0 % ,相較舊教材的比例有顯著提升。這一變化體現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意在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這種設計意圖強調了傳統文化在學生成長中的核心作用,旨在通過經典作品的學習深化學生的價值認同。此外,教材在閱讀方面的設計上新增了課外閱讀的部分,提供了系統的書目推薦,幫助學生拓寬閱讀范圍,提升理解力與鑒賞力。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與目標
1.文化根基的穩固與傳承
通過古詩文、經典著作的學習,學生在語言表達、思想認識上形成深層次的文化積淀,從而理解漢字背后的歷史和情感意蘊。這種文化傳承有助于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和精神內涵,培養文化認同感。同時,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哲學思想、倫理規范和生活智慧,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使他們逐步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性與持久力。
2.人文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通過接觸經典文學、哲理詩詞和傳統美學元素,學生在言語交流、思維表達中逐步形成獨特的文化品位與情感觸覺。這種教育過程既塑造了學生的價值觀,也使其在人際交往中能夠運用語言表達出對他人、社會的理解與關懷。人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深層次的內化過程,是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熏陶中自然生發的結果。
3.民族精神的弘揚與發展
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引導學生尊重并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精神符號,使其從文化中汲取力量與智慧。經典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堅韌、奮斗、寬容與責任等精神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這種民族精神的弘揚不是簡單的傳遞,而是通過文化教育喚起學生的內在認同,幫助他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三、初中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
1.教材資源整合難度加大
現有教材雖包含古詩文、經典名著,但這些內容在難度、體裁、主題上存在較大差異,增加了教學設計的復雜性。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有效銜接這些內容,使學生既能掌握各類文化素材的核心思想,又不至于陷入繁雜的知識碎片中。同時,教學資源的局限性使得一些文化知識難以得到深人探討,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全面理解。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統籌資源,使課堂呈現出系統性和連貫性,成為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2.學生興趣與參與度不足
傳統文化內容相對抽象,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建立興趣,導致課堂參與度較低。古詩文和文言文語言晦澀,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差異明顯,學生理解起來存在障礙,容易產生距離感。此外,傳統文化教育多側重知識傳授,而缺少情感聯結和趣味性,這使得學生難以在課堂中體驗到文化的內在魅力,學習動機不足。在缺乏深刻體驗的情況下,傳統文化教育常被學生視為單純的知識背誦任務,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3.教學方法迫切需要創新
單一的講授方式已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的創新需求愈加緊迫。課堂講解過多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機會,傳統文化的深刻性與趣味性無法有效呈現,學生難以產生深層次的理解。當前的教學方法中,課堂活動的設計與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聯系不足,學生在文化學習中缺乏實際應用的機會。此外,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新的教學工具和資源不斷涌現,但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還未得到充分利用。
4.評價體系構建尚待完善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評價體系偏重知識記憶的考查,而對于學生在文化理解、思維發展和情感認同方面的成長則缺乏有效的衡量手段。以分數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傳統文化中的個性化體驗與綜合素養的培養,無法反映其對文化內涵的深層理解。此外,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缺少多維度的評價視角,使學生難以全面認識自己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進步與不足。
四、初中語文課堂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1.精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內容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接觸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通過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情感需求的內容,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文學欣賞中體驗到文化之美、情感之真和自然之妙。
在《濟南的冬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特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冬景的描寫中,帶領學生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課堂開始,教師通過設景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冬日白雪覆蓋的濟南小山,紅日映照,營造溫暖的冬日氛圍。這種視覺上的溫馨,與老舍筆下的濟南冬景產生共鳴,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感官體驗中進入情境,感受冬日的美好。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指導他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去觸摸文字背后那份溫暖的情感。學生在品讀老舍細膩的描寫時,逐漸體會到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境。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讓學生感受到濟南的冬天不再是寒冷的代名詞,而是蘊含了溫情的象征。在講解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觀察文中運用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幫助他們理解這些語言表達技巧如何將濟南冬天的溫暖與可愛呈現出來。通過對“水墨畫般的山巒”“白花頂枝頭”等細節的描繪,教師將景物之美與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獨特的審美意境。同時,教師通過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對冬天的感受,引發他們的文化聯想,促使他們從個人情感出發,更深刻地理解老舍的寫景意圖。這種文化融入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描寫方法和修辭技巧,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為他們日后的文學學習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2.創新方法,提升教學活力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創新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體驗到文化的魅力。在古詩文教學中,傳統的講授模式往往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而通過情境體驗、合作學習等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涵,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在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曹操的《觀滄海》作為古典詩歌的典范,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傳統文化和審美意境的窗口。通過這一篇古詩文的教學,教師不僅能夠展示中華詩歌的韻味,更可引導學生體會曹操胸懷天下的豪情,激發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思索。在《觀滄海》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大海的波瀾壯闊形象呈現于課堂,使學生直接進入曹操筆下的廣闊意境。通過播放展示大海壯麗景觀的視頻,并配以音樂渲染氛圍,學生可從視覺和聽覺中感受到詩中描繪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之景。這種情境體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初步進入詩意境界,更能夠促使他們通過真實的感官體驗建立對詩文情感的認知。在詩歌講解環節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誦讀全詩,并細致解析其中關鍵意象,例如“東臨碣石”“水何澹澹”“山島竦崎”。這些意象所傳達的情感和詩人宏大的視野為學生提供了理解曹操豪邁性格的切入點。教師適時結合《觀滄海》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思考曹操為何選擇滄海作為書寫對象,以及他對天地自然的感懷,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人情感表達背后的文化底蘊。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自然環境中的體驗,借助這些個人經歷來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宏大意境。
3.強化實踐,深化文化體驗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強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深化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實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生活體驗,還能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更直觀的情感體驗,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精髓。通過設計富有深度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真正感受到先哲的智慧,獲得心靈的滋養。
以新修教材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十二章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之中。首先,教師簡要介紹《論語》的背景和孔子的生平,使學生認識到這部經典不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誦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感受韻律之美和言辭的簡潔嚴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逐句掌握文章的內容,還能逐步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為深化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日行一善”的實踐活動。學生在一周內,每天記錄自己所做的一件善事,如幫助同學、尊敬長輩、愛護環境等,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論語》中的教誨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體會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每位同學談談自己對《論語》某一章的理解,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教誨。通過討論,學生將孔子的思想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文化體驗。教師可以布置一項“經典伴我行”的實踐作業,鼓勵學生在家中開展一項與《論語》相關的活動,如抄寫經典名句、制作書簽、創作書法作品等,并記錄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感受。
4.多元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他們在傳統文化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多元評價不僅關注知識掌握的準確性,還強調學生的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特別是在涉及傳統文化的文本時,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將個人的感受和想象融入其中。
以《小圣施威降大圣(2024)》一課為例,教師應采用多元評價來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傳統文化的融入。首先,在課堂中,教師通過默讀和故事情節的梳理,引導學生了解孫悟空與二郎神的對戰情節,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生動的畫面。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自己代入到孫悟空或二郎神的角色中,通過模擬這兩位人物的神態和動作,加深對他們性格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以鼓勵和引導為主,根據學生在表現中所展現出的理解深度和表達力給予評價。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西游記》的浪漫色彩,還幫助他們融入傳統文化的氛圍中。隨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幽默風趣的語言,幫助他們體會作品的語言魅力。在小組討論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孫悟空幽默調皮、二郎神英武嚴厲的個性分析。每個小組從不同角度出發,談談自己理解的角色特征及其文化寓意,通過分享不同的視角,學生的認知得到拓展,課堂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教師通過記錄小組討論的亮點,對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思維深度進行評價,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文學作品的獨特風格。在課后作業中,教師布置創意改編任務,鼓勵學生根據《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節,自行改編或續寫一個小段落,可以改編成現代故事或繪制成漫畫。這項作業評價關注學生對情節的理解、文字表現力及創新思維的展現,給予他們發揮空間,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表達自己對孫悟空形象的理解。通過這種創意化的評價方式,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課文內容,還能體驗到改編與創作的樂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個人表達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學生心靈的滋養與情感的塑造。通過精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體驗以及多元評價的應用,學生得以在語言學習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傳統文化的融入,使學生在文學中找到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引導者,更是學生文化之根的守護者。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語文素養的提升,更是對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劉晶晶《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年第18期。
[2]彭灝《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與融合》,《試題與研究》2024年第25期。
[3]安偉宏《談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