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現狀,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習慣以西方文化內容為主導。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凸顯英語課程的特點,彰顯英語語言文化的魅力,但卻忽視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利于學生站在多個角度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不符合新時代的人才培育目標。因此,探究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策略仍然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師的重要課題,具有較高的價值。
一、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價值
(一)有利于健全初中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飛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受青春期的影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發展中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另外,初中生一直生活在學校這個象牙塔內,缺乏生活、社會經驗,整體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等行為,無法站在全面、辯證的角度上思考和解決問題,需要教師想辦法健全學生的人格。因此,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首要意義就是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健全初中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有“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也有意境豐富的中國山水畫,還有精妙絕倫的中國書法、各種古書典籍等,這些文化知識不僅彰顯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體現著中華兒女卓越的藝術創造能力和優秀的精神品質。教師通過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將一個民族、社會在長期的歷更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習俗、藝術形式、價值觀念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從中感知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感知整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將其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第二,教師將初中英語教學和傳統文化融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對國家、民族產生較高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更加遠大的志向,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可以做到為了祖國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努力奮斗,指引學生主動承擔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第三,教師滲透傳統文化還可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品格修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逐步成長為新時代下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直以來,教師都習慣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英語教學,即灌輸式教學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學生的持續性發展。教師通過在英語課堂上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解決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豐富英語課堂的內容和組織形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主體性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提高教學效率。
第一,英語和漢語存在本質的區別。縱觀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不難發現部分教師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受到漢語語言習慣的影響,降低學習效率,往往會將英語教學放在脫離漢語文化的語言環境中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顯著的教育優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英語語言習慣,感受英語和漢語的區別,但卻無法構建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之間的聯系,無法調動學生已有的漢語文化經驗,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教師通過在英語課堂中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剛好可以解決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弊端,構建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感受文化之間的交融發展,形成正確的文化發展觀念,發揮漢語文化的正向遷移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第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更加注重考試重點講解,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英語詞匯、句型、語法等知識的學習方面且課堂的知識容量較大,容易讓英語課堂成為教師單方面輸出的課堂,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排斥和畏懼,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教師通過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可以降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陌生感,使學生結合傳統文化理解英語知識,這就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三,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和初中英語的融合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感知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使學生形成求同存異的文化觀念,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觀念,實現拓展學習
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觀念,幫助學生實現拓展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設計英語課堂的內容時,一般側重于英語文化介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展學生的世界觀,但卻缺乏對比性,容易讓學生對英語文化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通過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站在國家,甚至是國際的角度上認識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從而形成清晰的跨文化交流觀念,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可以站在不同的視角學習文化知識,最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傳統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結合英語教材,尋找融合契機
教師要結合英語教材,依據教材主題,尋找傳統文化和英語教學的融合契機,幫助學生了解某一主題背景下的傳統文化知識,逐步健全學生的人格。
以“Hello!”單元的“How do you greet people?”為例,這一課的主題是“你如何問候人”,涉及簡單的問候語,我國作為禮儀之邦,在文明禮儀方面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于是教師抓住契機,決定從文明禮儀入手,為學生科普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教師從日常會話入手,帶領學生認識了我國的禮儀文化。自古以來,我國都被稱為禮儀之邦,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家,在日常會話中存在較多的禮儀用語,比如和某人第一次見面時,古人會說:“久仰”;和某人很久不見時,會說:“久違”;回答別人的問候時,會說:“托福”;表示認人不清時會說:“眼拙”;請人批評時,會說:“指教”;在尋求他人的原諒時會說:“包涵”;請人幫忙時會說“勞駕”等。教師通過講解日常會話中的傳統禮儀文化,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知到了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也感受到了中國人在日常交往中的委婉和克制,產生了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為后續的文化探究做好了準備。
其次,我國的禮儀文化中包含著很多敬語,體現著中華兒女的素養,教師從敬語人手,繼續滲透傳統文化知識。譬如,“令”在古代有較為深刻的含義,可以用在名詞或者是形容詞之前,用來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同時,“令”還有美好的意思,古人稱呼別人的父母做令尊、靈堂,稱呼別人的兄妹、子女時稱呼令兄、令郎、令愛等,都表達了對別人的尊敬和祝福。再如,“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尊重的含義,在感謝別人到自己這里來時會說:“惠臨”“惠顧”,在保存別人的贈品時會說:“惠存”等。教師通過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感受到了中華兒女對文明禮儀的重視,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學生還對傳統文化做了現代化的延伸,結合日常生活,尋找了文明禮儀用語的傳承和發展,比如商店會循環播放“謝謝惠顧”等,總結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應用水平。
最后,教師結合中華兒女謙虛禮讓的傳統,滲透了特殊字眼代表的禮儀意義,比如“拜”,古人經常用“拜”形容人事往來,表達謙虛尊重,有拜讀,指的是閱讀別人的文章,還有拜訪,指的是上門拜訪他人等。
總之,在此次教學中,教師通過在英語課堂滲透傳統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文明禮儀觀念,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二)感受文化差異,形成文化觀念
教師要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入手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第一,教師要從教材主題入手,探究主題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指引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感知文化差異;第二,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出發開展對比教學,使學生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知識,深人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主動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以“HappyBirthday!”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生日快樂”,而關于生日,中西方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為此,教師決定從文化差異入手,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
1.生日日期方面的差異。在生日日期方面,不同的國家對此有不同的定義。西方的生日日期一般指的是公歷,即幾月幾日,而中國則習慣使用農歷。農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根據農耕文化制定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趁機為學生科普了我國的農耕文化,使學生在感知中西方生日文化差異的同時,形成文化觀念。
2.生日慶祝方式方面的差異。在慶祝生日的方式方面,中西方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從古至今,生日都是每個人重要的日子,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古人慶祝生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在小朋友過生日時,父母會為孩子煮紅雞蛋,而對于高壽的老人則需要大操大辦,表示吉利和祝福。這里有涉及和年齡相關的傳統文化,即古人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說法,不同年齡階段的含義也不同,這些都決定了古人慶祝生日的方式。而在西方,一般會吃生日蛋糕,還要舉辦生日聚會,唱生日歌等。
3.生日禮物方面的差異。西方人比較直接,一般會當著送禮的人的面拆開禮物并表示感謝,而中國人比較委婉,通常會在私下自己拆開禮物,認為當面拆禮物是不禮貌的行為。
教師通過講授中西方生日文化的不同,成功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文化觀念,使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發展趨勢,從而主動承擔時代賦予自己的文化責任,在之后的學習和發展中做到努力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幫助更多的人形成文化自信。
(三)拓展學習內容,開闊文化眼界
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更多的傳統文化,在豐富英語課堂的內容的同時,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第一,教師要尋找和教材主題相關的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文化知識。第二,教師要靈活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上的教育資源,構建網絡文化資源庫,方便學生隨時隨地汲取傳統文化知識,完成拓展學習。第三,教師要充分利用課下時間,指導學生做好課下的拓展學習安排,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性作用,使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自行搜索、整理、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My Favourite Subject”為例,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學習了“MyFavourite.”的句型,教師就此進行延伸,要求學生討論“My favoriteholiday season”(我最喜歡的節日),學習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完成拓展學習。
首先,教師精心選擇了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鼓勵學生任選一個節日,并在班級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組建拓展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搜集、整理節日文化知識,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文化故事等。譬如,有的小組選擇了端午節,利用課上和課下的時間搜集和端午節相關的文化知識,不僅了解了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等文化習俗,還了解了節日文化的起源,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從屈原身上學習到愛國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到了我國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底蘊,樹立了文化自信。
其次,為了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文化眼界,教師精心布置了教室,在教室中營造過節的氛圍。譬如,教師在教室中張貼年畫、剪紙,擺放糖果等,營造出張燈結彩的過年氛圍,成功勾起了學生的過年回憶,使學生紛紛結合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經歷,積極分享自己的過年體驗,討論了過年的文化習俗,有貼對聯、拜年、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等,了解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教師則趁熱打鐵為學生科普了這些文化習俗的由來。比如春節放鞭炮是為了趕走年獸等,活躍了課堂氛圍,促進了學生的文化發展。
最后,教師布置了課下拓展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在課下利用信息技術自行搜集、整理資料,了解更多的節日文化知識。同時,教師還組織了文化交流分享課,以“Myfavoriteholidayseason”為主題,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寫一篇演講稿,并在課堂上以英語演講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使拓展教學在學生的熱情演講中圓滿結束。
綜上所述,基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從教材出發,尋找傳統文化和英語教學融合的契機。同時,教師還要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人手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最后,教師要拓展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文化眼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教師博覽》2023年第36期。
[2]梁新《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措施探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2期。
[3]田淑敏《試論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2期。
[4]張建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究一—以初中英語傳統文化教學為例》,《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1期。
[5]胡金秀《初中英語課堂開展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實踐》,《校園英語》2023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