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分層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不同學習能力和興趣的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得到發展。立足于傳統文化融合的實際背景,進行小學音樂的科學化分層,應面向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教師既要發揮大單元教學的課程整合應用性,也要依據音樂學科實際進行分層化教學設計,以確保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性、實際性和系統性,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音樂課堂構建。
一、開展大單元趣味活動,激發學生個性發展意識
音樂學科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結合大單元課程教學的優勢,進行音樂學科教學分層設計,應面向學生個性化發展意識的培養。音樂學科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包括審美鑒賞、詞曲創作、音律學習等,而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多以統一性的教學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以填鴨式的方式學習,形成了面廣而不精的局面,嚴重阻礙著音樂核心素養的落實。對此,結合音樂課程實際,教師可設計大單元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圍繞音樂學科不同的素養目標,采用傳統文化融合的方式來讓學生“對號入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意識。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音樂中的故事”單元整體教學中,本單元整體內容涵蓋音樂鑒賞、詩歌表演、音樂知識學習等,在傳統的單元整體課堂教學中教師多以一體化教學為主,雖然能夠拓展學生知識面,但不能幫助學生更加精通某一領域。結合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由學生自由選擇方向,進行個人能力的進一步深化。如果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較強,那么相關活動設計則以音樂鑒賞的課程為主,假如學生的詩歌表演能力較強,那么教師可強調學生詩歌的表演,假如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能力較強,那么在音樂理論知識學習上教師應給予過多的關注。在具體的活動設計上可選擇以下幾類:音樂接力賽: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依次傳遞一段音樂旋律或節拍,要求下一組學生能夠準確地接住并繼續傳遞下去,最快完成的組獲勝。音樂繪畫比賽:讓學生聽一段音樂,然后根據音樂的感覺和表現畫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具創意和表現力的作品獲勝。音樂舞蹈表演:讓學生自由創作舞蹈動作,配合一段音樂進行表演,展現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通過多元化趣味教學活動設計可以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動手能力。另外,教師可進行傳統古典音樂的融合,將我國傳統的音樂作品引人教學,由學生進行音樂典故的分解,通過音樂典故的分解來幫助學生進行關鍵內容的認識,同時在典故的引用中由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各項文本內容,注重強調每個學生的自我認識,以此確保分層化教學的全面實施。
二、立足大單元教學目標,科學分層單元教學內容
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表現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發展”。根據不同年級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音樂大單元教學可進行學生學習能力的精準化分層。在具體應用中,教師可引入傳統文化,將其中的內容進行分解,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傳統文化融合的實際性和有效性。大單元教學指向系統且全面的學習目標,而從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上來看,直接采用大單元課程方案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對此,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大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學生學習內容的科學化分層。
例如,在“我們的田野”單元整體課程中,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筆者開展了單元教學內容的分層化設計,如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包括音樂的基本概念、音樂符號、音高、節奏等基礎知識,可以通過游戲、歌曲等形式進行教學。聲樂技巧訓練,包括嗓音發聲、節奏掌握、音準練習等聲樂技巧的訓練,可以通過唱歌、練耳等形式進行教學。樂器演奏教學,包括樂器的基本演奏技巧、樂器的認識和分類等內容,可以通過樂器演奏、合奏等形式進行教學。音樂欣賞教學,包括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欣賞、音樂家和作曲家的介紹等內容,可以通過聽音樂、觀看音樂視頻等形式進行教學。通過科學分層的單元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講解《我們的田野》的創作背景,介紹中國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農耕文化,如江南水鄉、北方麥田、西部草原等,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歌曲教學部分,注重發音、節奏和情緒表達,帶領學生感受歌曲中流淌的田園詩意。在民族樂器體驗階段,可引入如笛子、古箏等傳統樂器現場演奏,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音色,感受中國音樂的魅力。藝術創作階段,教師可組織繪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歌曲描述的畫面進行水墨畫創作;或是制作剪紙,呈現《我們的田野》里的各種景象。表演環節,可設計舞臺劇,將歌曲、朗誦、舞蹈、樂器伴奏等多種元素融合,讓學生分角色演繹,體驗集體創作的樂趣。
三、設計大單元合作探究,優化學生個性發展路徑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設計大單元合作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將大單元合作探究教學進行科學化設計,能夠有效優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路徑,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音樂課堂教學。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優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結合文本內容對接傳統文化元素,由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確保傳統文化實施的有效性。
實施分層音樂教學,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音樂素養、學習能力、引領作用等,將全班學生區分為優秀、良好、一般、潛力四個層次。首先是學生分層,分層教學的首要步驟是將學生根據其音樂素養、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進行區分,通常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潛力等層次。這種分層有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其次是教學目標分層,教學目標的設定也應該體現出層次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難度的學習目標。例如,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可以設定基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目標;而對于高水平的學生,則可以設定更為復雜和深入的學習目標,如創作或高級演奏技巧等。最后是教學內容與方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需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材料。例如,對于高層次學生,可以引入更多樣的音樂風格和復雜的音樂理論;而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則更多地聚焦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例如,在以季節為主題的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可按照不同的季節進行音樂活動的設計,在春季,可學習春聯創作,結合詩句吟唱,感受春天的氣息。夏季可欣賞夏季相關的民歌,如《采茶歌》,并通過角色扮演體驗農忙時節的熱鬧場景。秋季可圍繞中秋節舉行月光音樂會,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和月餅制作過程,同時,學習中秋主題的歌曲。冬季可組織冬季服裝秀,配以冬日民謠,展示學生的服裝設計才華,營造溫馨的冬日氛圍。教師可以圍繞具體的文本教學進行傳統文化節日的引入,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不僅能讓學生在音樂中游歷中國的文化風景線,還能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四、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拓展分層教學實施路徑
實現教育現代化就必須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基于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宏觀背景,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教師應進行課程教學方案的多元化重塑。如小學音樂中可以利用電子教材、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等技術工具來輔助分層教學的實施,一方面提高大單元課程教學實施的價值,一方面提高分層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價值。
在具體的課程應用中,教師首先要制定分層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包括基礎、提高和拓展,同時每個層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都應該進一步明確,確保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學習音樂知識。其次,利用電子教材和多媒體教學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分化,如在“山鄉牧童”單元章節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電子教材和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展示音樂知識和技能,通過音視頻軟件的引入為學生營造學習場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分層評估學生學習情況,如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定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不同形式的評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音樂中的故事”單元整體教學中包括“共產兒童團歌、賣報歌、音樂家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歌唱二小放牛郎、音樂實踐”等六個課程,根據本單元核心教學內容“音樂中的故事”,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教師可將每一個故事進行音樂視頻的關聯,如在《共產兒童團歌》中引入《閃閃紅星》電影的橋段,《賣報歌》中可以選擇《報童》的電影橋段,《義勇軍進行曲》選擇《開國大典》電影橋段,《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選擇相應文學報道進行情景的演繹。同時,在電影橋段的選擇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將其中的音樂元素進行提煉,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探索,以充分滿足學生的音樂暢想。另外,針對上述音樂試聽,教師可進行虛擬場景技術的應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增強音樂教育的沉浸感和體驗感。學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參與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闊展視野和學習范圍。
五、創新大單元作業設計,全面落實“雙減”政策
基于大單元課程教學理念進行作業的創新設計,應面向“雙減”政策的落實。作業作為課堂的查漏補缺,在大單元宏觀教育背景下所彰顯的價值越來越突出,因此,在具體的大單元課程設計中,教師應圍繞單元課程內容進行多元化的作業設計,既要追求雙減政策“減負、提質、增效”的核心目標,也要面向音樂學科綜合性強、融合性高的特點。
首先是單元活動作業設計中作業形式的多樣化,結合音樂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在《唱臉譜》相關單元作業設計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音樂感官來進行作業創作,如通過小組討論選擇合適的詞匯來表達歌曲中的情緒。由此,學生感受歌曲所蘊含的不同音樂風格和韻味,同時通過圍繞唱臉譜的不同地區唱法讓學生結合“說、寫、唱、奏、舞”的五大元素來進行作業的自我創新,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其次是在層級化音樂作業設計中,設計靈活多變的作業形式更能夠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如在《男兒當自強》音樂鑒賞中,教師可設計兩個層級的作業內容,第一層級主要以音視頻的音樂知識解讀為主,主要面向基礎知識能力的夯實,第二層級進行知識內容的“轉換”和“遷移”,通過自我創作、團體創作的形式來完成知識學習的遷移應用,如在基于歌曲學習的同時進行歌曲文本的創作,進而實現歌曲知識內容的遷移應用。最后,進行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設計,如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音樂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不同風格、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文化,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唱歌、演奏樂器、聽力訓練、音樂游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學習成果的多元化評價,即音樂教學的評價不應該僅關注學生的演奏技巧,還應該包括對學生音樂理解、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以全面了解學生的音樂素養。
總之,小學音樂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技能水平和音樂興趣愛好的不同程度,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實現科學化小學音樂分層教學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水平的教學環境中學習音樂知識,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提供更合適的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此,筆者認為實現科學化小學音樂分層教學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應利用好這一良劑并加以創新應用,推進音樂核心素養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張穎《新課標背景下有效實施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的路徑研》,《小學生》2024年第3期。
[2]丁莎妮《單元關聯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法探索》,《考試周刊》2024年第8期。
[3]劉曉東《“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課分層教學研究與探索》,《學苑教育》2023年第33期。
[4]劉軍《淺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試題與研究》2023年第19期。
[5]陶俊逸《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音樂古詩詞歌曲教學策略一以“詩韻悠悠”單元為例》,《小學生》2024年第8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音樂分層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FJJKZX2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