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聲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情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聲樂技巧,也能夠深化他們對聲樂作品內在情感的理解與表達,進而提升藝術素養。基于此,本文圍繞聲樂教學中作品情感的把握進行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探索,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教學建議:研讀樂譜,奠定情感基礎;剖析作品,體會情感內涵;激發想象,探究情感層次;訓練技巧,提高聲樂素養;支持表演,促進情感傳遞;心理培育,提升情感表達。這些建議旨在探索聲樂教學策略,并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內涵,提升他們的聲樂表現能力。
[關鍵詞]聲樂教學;作品情感;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J6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聲樂不僅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情感的藝術。在欣賞聲樂藝術的過程中,那些在表演中注重情感傳遞并呈現出深情、富有感染力風格的演唱者往往更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獲得觀眾的認可。基于此,在聲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情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情感分析與解讀能力,促使他們在聲樂演唱中準確傳達出作品中的情感內涵,更有利于實現技巧與情感的完美統一。然而,聲樂教育相關調查顯示,目前部分大學生存在情感理解與表達能力的顯著差異,對作品背景與情感深度的挖掘不足,且在技巧與情感的融合中存在困難。針對此類問題,高校教育教研工作者有必要加強創新式聲樂教學研究,深入分析學生在把握聲樂作品情感中存在的問題,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從多個方面展開立體式引導,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水平。
一、研讀樂譜,奠定情感基礎
樂譜中蘊含著作曲家豐富的情感與創作意圖,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特定的情感色彩,深入研讀樂譜是聲樂學習者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風格的重要途徑。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講解、范唱、問題引導等方法引導學生解讀樂譜,促使他們一方面關注樂譜的曲式、調式、調性等因素,并從宏觀層面感知作品的情感走向和整體氛圍;另一方面重視細節處理,從力度記號、速度變化等符號中解讀作曲家對情感表達作出的指示,進而體會作品背后的情感,也為聲樂演唱奠定基礎。
例如,《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一首經典作品。在聲樂指導中,教師以古詩詞導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依依惜別的情感基調,然后通過講授、解讀樂譜,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三疊”之間旋律節奏的變化以及層層遞進的情感發展。其中,在“一疊”主歌部分,引導學生根據樂譜理解第一句旋律上行級進的走向,體會其中強烈的情感推動力,講解五聲商調式,通過演奏呈現羽調式的穿插變化,以體會作品中憂傷的氣氛;在“一疊”副歌部分,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大幅度的八度跳躍轉折、切分節奏,以及在小字二組的f音上出現的重音記號,然后通過演奏讓學生體會情感中飽滿的爆發力與吸引力,同時提示觀察歌詞“歷苦辛”的旋律,并與主歌旋律對比,體會作品中離別的傷感和無奈之情。在二疊主歌部分,引導學生對比一疊旋律尋找節奏的變化,并在4/4拍與3/4拍的對比中理解作者對友人的不舍;在“二疊”副歌部分,重點講解“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八度跳躍的旋律,促使學生通過聽覺感知作品中激動的情緒以及如訴如泣的思念。在“三疊”主歌部分,引導學生繼續回顧“前兩疊”內容,尋找彼此之間的異同,思考音和節奏變化所引發的情感變化,同時配合歌詞理解作者憤懣傷感、酒未入腸心已醉的情感;在“三疊”副歌部分,通過范唱引導學生體會“旨酒”和“載馳骃”這兩句中節奏的變化,并與之前抑揚頓挫的節奏進行對比,從更深層次理解故友離別的難舍之情。通過這樣的細致分析與講解,學生能夠對作品的旋律、節奏、結構、調式等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并從整體上把握樂譜在情感上承轉起合的變化,深入理解情感細節并真正實現與曲共情。
二、剖析作品,體會情感內涵
音樂是創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深入剖析作品不僅要理解作品的樂譜,還要探究其背后的創作故事,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音樂所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并在表演中準確地將其傳達出來。基于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采取情境教學、互動教學等方法,促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等,進而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并與創作者之間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橋梁。例如,《小河淌水》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云南彌渡山歌,作品用詩一般的語言,把聽眾帶到明月高照、微風輕拂、溪水潺潺的動人情景之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查找資料、互動交流,了解作品背后那個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通過學習,師生共同分享作品故事:一個美麗的姑娘阿妹遇到了馬幫隊的阿哥,他們對唱山歌一見鐘情,阿哥在馬幫出發之前表達了自己想與阿妹成婚的想法,并讓阿妹等他回來,但是阿哥卻在路上遇難,阿妹再也等不到她思念的兒郎。此后,阿妹便日日在兩人相遇的河邊唱著山歌,以表相思之情。在了解了這個故事后,學生對于作品所表達出的“相思”這一主題形成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并在故事發展中進一步理解了作品所展現出的至純至真的人情人性。再如,《曙色》這首作品是電視劇《走向共和》的主題曲。該作品十分契合電視劇的主題,展現了中華兒女在民族存亡之際不斷求索革命真理,朝著偉大勝利邁進的歷程;體現了中華民族雖歷經“風吹雨打”,但不畏艱辛、勇于開拓、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在剖析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融合歷史知識、借助影視片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真切體會作品中的濃厚民族情感。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剖析作品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情感,進而為聲樂表達提供有力支持。
三、激發想象,探究情感層次
藝術想象可以引發藝術表現和審美體驗,而這可以讓聲樂演唱時的感情和情緒表達更加準確、鮮明,同時在情緒的形成、轉折、發展等方面也更加合乎情理。基于此,教師在聲樂指導中應當立足作品、鼓勵想象,以探究作品的情感層次,并提高藝術的情感理解能力,從而奠定聲樂表現基礎。
例如,《梅花引》是以古典傳統詞牌為名,以“梅花”為象征,集古典意蘊與現代風格于一體的新時代藝術歌曲。作者在歌詞中運用擬人的創作手法,贊美了梅花的嬌艷,并賦予其少女般的情懷,以此來抒發以梅花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渴望知己、在困難面前堅守自己、甘心為理想及所愛的人犧牲奉獻的寶貴精神。梅花傲雪高潔的品質是古今藝術創作之重要題材,樂曲完全遵循了“以形寫神”“氣韻生動”這一美學原理和藝術原則,體現了人的內在精神氣質和格調風度。基于此,教師應在聲樂教學中緊緊抓住“梅花”這一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來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古人偏愛梅花,回憶一下關于梅花的古典詩詞,這些詩詞中梅花通常都是怎樣的形象?學生通過古詩鑒賞,回顧了梅花不畏嚴寒、傲然而立的不屈形象。接下來,繼續提問:《梅花引》中唱道“一枝梅花踏雪來,懸崖上獨自開……”,根據歌詞你能想到什么?學生展開形象并描繪作品中梅花的形象:仿佛看到一個純潔無瑕、踏雪而來的“雪姑娘”,正屹立在懸崖之巔,面對險惡卻從容堅定、鐵骨錚錚。教師繼續追問:“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盡,紅顏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這一句展現出了梅花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這一句既展現了梅花不趨榮利、不媚時俗,又有內心渴望知己的形象。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對于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形成了更加準確的認識,進而深刻理解了作品豐富的情感層次。
四、訓練技巧,提高聲樂素養
扎實的聲樂技巧是聲樂情感表達的基本前提。其中,呼吸是發聲的動力源泉,更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根據作品情感的起伏變化來調整呼吸的深度、速度和節奏,能夠實現聲音與情感的完美融合;不同的發聲位置則與音色變化密切相關,進而影響作品的情感表達效果。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技巧與情感的關系,并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促使其以更加扎實的基礎來理解和表現作品的情感內涵。
例如,在《梅花引》第二句的演唱指導中,教師將技巧與情感相融合,通過示范講解、一對一訓練等方法促使學生精準把握每一個細節的表現技巧,并提高通過技巧傳遞情感的能力。在指導這一句中的“自”時,教師示范“嘆著唱”,重點訓練胸腔共鳴的技巧,幫助學生將聲音打磨得更加自然樸實,以展現出梅花孤芳自賞、傲雪欺霜的堅毅性格。在“開”的指導中,利用多媒體清晰呈現聲母“k”發音部位,并要求學生將舌根接觸軟腭,理解舌根送氣清塞音的發音技巧,即加大發聲著力部位的力度,形成阻力和噴口,從裝飾音前倚音入手,將字頭唱長一點,慢慢滑向主音,吐出韻母,結束時收聲歸韻,如此則可以形成充滿古典韻味的詠唱,更為形象地表現出梅花凌寒獨立的品格。此外,在演唱高潮部分時,圍繞兩個“誰是我知音”的“誰”來訓練高音“g2”的起音,并強調咬字發音時盡量將喉嚨打開,避免發出過擠、過窄的扁平聲音,用飽滿松弛的聲音來展現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傲骨;同時,教師還通過反面案例展示“過分渲染”對作品情感表達的影響,提醒學生要準確理解技巧與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而在聲樂表達中實現二者的平衡。
這樣的教學設計實現了聲樂技巧訓練和情感表達的有機融合,促使學生學會了根據情感變化調整呼吸、發聲、咬字等技巧,進而提高了其聲樂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
五、支持表演,促進情感傳遞
在聲樂藝術的舞臺表演中,情感傳遞與互動是連接演唱者與觀眾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有效的情感傳遞不僅要求演唱者具備深厚的情感理解能力,還需要通過精湛的演唱技巧和舞臺表現力,將作品內在的情感精準地傳達給每一位觀眾。基于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積極組織各類表演活動,讓學生跳出“紙上談兵”的限制,在舞臺上展示自己對聲樂作品的情感理解和表達;同時根據學生在舞臺表演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指導他們以更加良好的狀態實現情感傳遞。
例如,為了加強對學生藝術專業技能的全面檢驗,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健”的教育改革目標,某高校組織了聲樂比賽活動,以重點考查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音樂創造力等專業素養。在比賽準備階段,教師根據學生所選擇的《小河淌水》《梅花引》等聲樂作品進行指導,促使他們將課堂所學技巧與情感表達相結合,確保在比賽中展現最佳狀態。對于學生的舞臺表現,教師既要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又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比如有學生在演唱《小河淌水》時喉頭不穩定,發聲受阻,沒有展現出作品細膩、流暢的情感變化。對此,教師應通過一對一示范加強技巧指導,即要求學生抬上顎、舌頭保持自然放松狀態,在完成口腔內部空間搭建后,應保持喉頭穩定、下巴放松,以自然地說話狀態來呈現輕盈、動聽的聲音,傳遞出細膩、真摯的情感。
通過這樣的實踐訓練與反思指導,師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聲樂技巧運用與作品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不斷積累聲樂演唱經驗,切實增強教學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心理培育,提升情感表達
在聲樂藝術中,表演者不僅需要借助呼吸、發聲、咬字等技巧來展現聲音的美妙,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狀態來穩定聲音,進而實現情感的傳遞與交流。從聲樂表演實踐層面來看,表演者的聲樂技術能力越強、心理素質越高,其在舞臺上的作品呈現就會越完整、情感表達就會越自如;反之,則會破壞聲音效果,影響情感的傳達。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技巧訓練,還應重視心理培育,幫助他們克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為聲樂表演中的情感呈現做好充分準備。例如,通過觀察與了解發現,大部分學生在當眾表演時都會出現緊張情緒。對此,教師可結合聲樂比賽活動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提醒學生在上臺前穩定自己的心情,體會自己的練聲、練唱時的感覺,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并盡力保持一定程度的平靜,不要過分夸大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平常心”對待演唱;做好“熱身”,讓發聲器官處于自由的狀態中,不因緊張造成僵化、呆滯的狀態,保證聲音自然流暢;欣賞歌唱家的演唱視頻,在榜樣的激勵下調整心態,體會作品中真切的思想情感;在安靜的環境中欣賞所要表現的作品,通過聲音直觀感受作品中傳遞出的情緒,做好情感上的“熱身”等等。通過多元化的舉措,學生不僅在心理層面得到了鍛煉,也對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形成了更為準確和有深度的理解,進而為舞臺表演上的情感呈現和表達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 語
綜上所述,在聲樂教學中指導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聲樂技巧水平、聲樂表演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基于上述研究,筆者認為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作品情感把握的教學與訓練,通過研讀樂譜、剖析作品、激發想象、技巧訓練、表演訓練、心理教育等方法,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準確表達作品的情感,切實提升藝術素養和聲樂演唱技能。隨著藝術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音樂教育教研工作者還應進一步深化理論和實踐研究,創新式提高教學質量,確保學生能夠獲得系統聲樂訓練,提升音樂綜合素養,從而為行業發展輸送高素質、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 丁菊.談聲樂表演中對情感的處理與把握[J].藝術大觀,2023(10):37-39.
[2] 鐘玉長.基于聲樂演唱實踐的聲音塑造路徑與情感詮釋層次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0(7):101-106.
[3] 李婷婷.鋼琴伴奏在聲樂表演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音樂,2022(11):51-53.
[4] 左代楠.聲樂表演中運用情感表達的策略分析[J].黃河之聲,2024(12):114-117.
[5] 劉文靜.談聲樂演唱情感表達中激情與理智的關系—以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為例[J].戲劇之家,2021(25):47-48.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