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長期存在諸多問題:教師精心設計講評教案,學生卻往往被動接受、機械模仿,導致寫作興趣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提出要增強學生寫作自主性,重視其寫作過程中的體驗與反思。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學生從“要我寫”轉向“我要寫”。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多關注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教學理念衍生出的深層次問題,比如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特點。在教學實踐中,眾多教師積極探索,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教學行動,河北省衡水中學語文教師劉海艷的作文公開課,就是極具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劉老師在《向議論更深處漫溯——議論文邏輯思維探究》一文中通過四個活動設計,充分踐行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理念。劉海艷老師提出:“邏輯源自生活,也應服務于生活實踐?!毕旅?,筆者以劉老師的作文公開課為例,具體剖析如何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
一、明辨是非:邏輯錯誤的辨識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活動設計:判斷以下邏輯錯誤(解析略)。
1.玉石經過精雕細琢,方能成為一塊璞玉。
2.馬云不苛求自己的外貌,通過自身努力,造就了阿里巴巴的神話,正是因為過度追求完美,才造就了他的成功。
3.富翁的人生只是表面的,他們的內容是空虛的,心靈是寂寞的,愛情是虛偽的,親情是虛假的,他們每天生活在爭名奪利的爭斗中。
4.注重細節,墻壁上騰飛的祥龍如能獲得那最后一道點睛之筆,它就會搖電升天;注重細節,砸向牛頓的蘋果就會引發對自然的思考,提出力學之經典。
在該活動環節中,劉老師創設了學科認知情境,要求學生系統運用高二語文選修上《邏輯的力量》單元所學知識,判斷上述材料是否存在邏輯錯誤,并分析問題所在。從學生的反饋中,劉老師可以精準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為后續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議論文寫作的邏輯問題做好鋪墊。
二、知行合一:高考評分標準的內化與應用實踐
活動設計:引入一個具體情境。
(一)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一代有一代之生活,一代有一代之風度。先秦時講君子風范,有所為有所不為;魏晉時講風骨,追求任性放誕,清俊通脫;漢唐時講氣象,以開放包容著稱;宋明時講風韻,追求趣味與性情…在現代風度上,大家發生了分歧,有的說是創新,有的說是奉獻,有的說是競爭,有的說是自信,還有的說是休閑、旅游、健康…你覺得現代風度是什么?
請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的看法。要求:文章不少于800字,自選角度,自擬標題,特征鮮明,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二)作文評價標準
1.文風端正,思想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結構嚴謹,文脈清晰,文氣順暢。3.觀點明確,內容契合題意。4.邏輯嚴密,論證充分,思考具有獨立性。5.表達流暢,合理運用詞語、修辭手法、句式變化等。
劉老師將王同學的作文《秉奉獻之燭,燃時代之魂》展示在大屏幕上,并附上作文評價標準,邀請全班學生以閱卷人的身份打分并闡釋理由。在該活動中,劉老師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借助閱讀與鑒賞活動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以此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豐富其閱讀體驗。此外,劉老師還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構建認知體系,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集思廣益:議論文寫作的協作建構與思維碰撞
活動設計:以“奉獻,是現代風度”為題,多維度展開思考,剖析為什么“奉獻”是“現代風度”。要求學生四人一組,確定一個角度進行討論,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個議論段,派代表朗讀,展示小組成果(概念特點、內涵變化、民族性格、傳統觀念、心理學效應、文化傳承、人性本質、歷史成因、自然規律、社會環境、審美追求等),以下為各組展示的段落。
組1:從本質特點而言,奉獻就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推動個體從“利己”走向“利他”的社會化過程,既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引領時代風尚。
組2:就文化傳承來講,奉獻精神與儒家“仁義忠恕”思想一脈相承,它不僅是中國歷朝歷代一以貫之的民族品格,還是構成現代社會文明風度的關鍵要素。
組3:從社會意義層面分析,奉獻精神是維系民族團結的堅固紐帶,是支撐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特別是在疫情洶洶、國際爭端白熱化的當下,其價值愈發凸顯。
組4:從內涵變化看,在這個多元開放、包容競爭的時代,奉獻不再局限于“犧牲”與“舍棄”,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創造集體價值,同樣也能詮釋奉獻的新內涵。因此,作為一種具有導向性的價值觀,奉獻理應成為時代風尚
劉老師讓王同學根據各小組的展示,談一談如何把議論文寫得深刻。① 透過現象看本質:借助話題的內涵,深入事物的內部和深層,揭示事物的內在特征、本質、規律。 ② 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反復思考,多角度、多維度挖掘話題之間的關系,深入探究原因。 ③ 觀點具有啟發作用:探求真諦,觀照現實,有見有識,有情有理。此活動設計非常巧妙,王同學拋出困惑后,劉老師順勢組織學生探討解決方案,并讓王同學進行總結。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還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鑒往知來:學術概念的生活遷移與深度闡釋
活動設計:給學生三分鐘時間寫一個議論段,運用《鄉土中國》里面的一個\"專業淺概念”分析下面時評文《讓不守規矩的人后悔一生》所列現象產生的原因。
近日,一名女乘客在列車上的霸座行為,可謂囂張至極,迅速成為與論焦點,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相關部門在介入調查后,對其作出罰款200元的處罰。但在我看來,這種處罰力度遠遠不夠,難以起到震懾與警示作用?;蛟S有人會不以為然,覺得不過是霸占一次座位,沒必要大動干戈。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要知道,在高鐵霸座女之前,高鐵霸座哥、霸座老大爺等類似事件屢屢引發社會關注。這些案例表明,高鐵霸座絕非偶然的孤立事件,而是一種屢見不鮮的社會頑疾。
劉海艷老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想要讓作文分數跨越46分,關鍵在于實現思維上的突破,進行理論層面的升華。寫好作文,不能僅靠“眼睛”記錄“見聞”,更要憑借\"眼光\"凝練\"見識”。這不僅要求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更要對所舉事例深入思考,進而展現思想深度。那么,“理論\"“見識”與“思想\"究竟從何而來?以《鄉土中國》為例,書中“鄉土本色”\"熟人社會\"\"文字邊緣性”“差序格局”\"阿波羅式秩序”“無訟\"等專業淺概念,都能幫助學生從全新的視角分析問題。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專門剖析了中國人行為模式背后蘊藏的緣由,為理解國人守規現狀提供了獨特視角。中國傳統社會是鄉土社會,即\"熟人社會”。在這種格局下,人們基于親疏遠近的關系網絡行事,試圖讓自身利益最大化,規則的執行往往依據親疏關系靈活變通。久而久之,在這種規則執行因親疏關系靈活變通的情況下,不按規則行事卻獲利的現象逐漸增多,進而演變成國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如今高鐵上屢屢出現的霸座現象表面上看是個別人的素質問題,但從深層次講,正是這種“潛規則\"在現代社會的極端表現。
劉老師在這堂作文課中精心設計了四個教學活動:借助邏輯錯誤分析,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開展同伴互評活動,深化學生對評分標準的認知與運用;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優化學生寫作思路;運用《鄉土中國》理論,引導學生解析現實社會問題,整堂課的活動設計嚴格遵循“發現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一拓展應用\"的教學邏輯。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適時提問、引導思考,學生積極朗讀、討論、總結、分享。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活動并非劉老師單方面剖析文本,而是為學生搭建學習情境與交流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些活動設計既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路徑,又是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
總之,在新時代教學改革的浪潮中,以學習者為中心絕非浮于表面的理念革新,而是直指語文教學核心,推動教學模式全方位重塑的重要理念。就拿劉老師精心設計的四個作文教學活動來說,她的教學設計將邏輯思維訓練與生活現象緊密結合,實現了“從生活到課堂,再回歸生活\"的閉環。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在語言建構與思維的激烈碰撞中,寫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劉老師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賦予學習者思想和表達的主導權,讓他們成為創作的主角。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兼具理性思維和人文情懷的時代書寫者。
作者單位 河北省衡水滏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