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全國模范教師,教育部“雙名計劃”新時代中小學教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陜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參與編著2部著作,發表10篇論文。主持或參與研究并結題的項目有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省級課題5項、市級課題3項。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為中心理念為小學音樂教學帶來全新的思路。這一理念始終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為中心、學情為依據、學法為關鍵,將學生推至教學主體地位,不僅突出學生的核心地位,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深入探索學為中心理念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施策略,對于提升音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在音樂教學中倡導學為中心理念的價值
(一)秉持學為中心的理念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秉持學為中心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精準把握學生興趣與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此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音樂知識,鼓勵學生踴躍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踐行這一理念,能為實現音樂課程改革的多元目標注入持續動力。
(二)從教作品向育素養轉變
在課堂活動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從教作品向育素養轉變,運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任務主線\"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角色扮演、歌舞劇創編等音樂實踐活動中,豐富情感體驗,提升藝術表達水平,并將所學知識技能轉化為自身的能力與素養。
二、學為中心理念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現狀與挑戰
(一)學生音樂學習的現狀
目前,音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之間邏輯混亂,“教對學的覆蓋不足、學與評的割裂、評與教的背離”現象屢見不鮮。在學生層面,很多學生對音符、旋律、節奏的學習僅停留在機械記憶層面,課堂參與積極性差,這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的興趣,還導致學生音樂基礎難以夯實。在教學評價環節,部分教師僅憑少數學生的反饋評估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這種以偏概全的評價方式難以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
(二)教師面臨的挑戰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變革,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還要精準把握學情,設計多樣化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活動,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這些對音樂教師是一個新的挑戰。
三、學為中心理念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課前:帶領學生去哪里?即教什么——精準設定學習目標
1.教材內容的系統整合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情,把握教材的縱向發展脈絡和橫向關聯脈絡,對知識進行聯結和整理。以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搖籃曲”為例,該單元圍繞搖籃曲體裁收錄了四首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教師可以情境、情感為主線,將四首作品串聯起來進行對比,在把握“搖籃曲具有寧靜溫柔的風格”這一共性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每首作品的特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知音樂要素。
此外,教師還可以打破學段限制,整合不同學段同類作品,幫助學生了解作品之間的縱向關聯,實現“知識遷移”。以“舞曲”體裁教學為例,學生在人音版二年級上冊《糖果仙子舞曲》和二年級下冊《加伏特舞曲》的學習中,已初步領略舞曲獨特的音樂魅力,感知到舞曲的一些基本特點,四年級下冊的《我們大家跳起來》同樣具有鮮明的舞曲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速度、節奏、韻律及情感編排相應的舞蹈動作,并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舞曲體裁的特征。
2.素養導向的目標前置
在設定學習目標時,教師應遵循“逆向設計”原則,前置學習目標,圍繞藝術課程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設定目標,明確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怎么學”和“學到什么程度”,從預期的學習成果出發,確定用以評估的依據,隨后根據這些依據規劃學習與教學活動,確保\"教一學一評\"的一致性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課中:如何去那里?即怎么去——優化學習活動開展
1.問題導向的表現性任務
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探究為基本活動,以解決問題為基本方向,是學為中心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表現性任務作為一種有效評估學生“理解”程度的證據類型,在學為中心教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以人音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風新韻”中《花非花》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我是國樂傳承人\"的教學情境,并圍繞課程內容設置四大任務。任務一,引導學生聆聽、體驗歌曲《上春山》,借此引出古詩詞與音樂的內在聯系;任務二,組織詩詞吟誦活動,帶領學生探究詩詞的韻律美;任務三,剖析歌曲旋律,通過演唱的方式深挖歌曲內涵;任務四,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方法,探究現代歌曲《別君嘆》的音樂表現特點。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起承轉合”“民族五聲調式”等專業知識,熟練運用演唱技巧,還能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進一步提升審美意識,增強文化理解能力。
2.多元教學方式的運用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多元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具體而言,不同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同的教學成效。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有挑戰性的項目,能夠提升音樂綜合能力;任務式教學則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切入,有針對性地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進而提升音樂素養;跨學科教學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以“民族音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分組探究不同民族音樂的特色,并通過制作手抄報、表演民族歌舞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民族音樂知識,還能夠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及藝術表演能力等。
(三)課后:是否達到?即學習目標達成—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1.持續性的素養評價
針對當前“學評割裂”問題,教師需將評價嵌入學習全過程。例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需提前規劃,借助評價引導學生學習。教學評價并非階段性行為,而應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記錄學生能力發展的軌跡。借助評價反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良性反饋循環系統。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反饋持續提升音樂教學質量,優化音樂教學策略,推動音樂教學高質量發展。以歌曲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學生演唱展示等形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評價結果,靈活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音樂知識與表演技能。
2.標準化的量規評估
評價是檢驗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關鍵。“真評價”旨在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價值與特點,它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最終收獲為原則,確保任務、活動與效果的一致性,在引導學生學習、塑造學生價值觀、培育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新課標學業質量要求設計評價量規,量規須具備兩個特征:一是可操作(如分等級行為描述),二是可量化(如百分比權重)。評價量規應涵蓋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習效果等多個維度,并引人自評、師評、家長評等多元評價主體,構建全面、準確的“真評價\"體系。課前,教師引領學生共同研讀評價量規,使學生明晰學習任務與目標,清楚“將要到哪里去”。課中,學生參照評價量規,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精準把握自身學習進度,知曉“現在在哪里”。課后,教師嚴格依據評價量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在判定“最終到了哪里”的評價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客觀、全面的反饋,確保音樂教學可測可評、有理有據,全方位推動“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達成。
總之,學為中心理念為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教師要深入理解內涵,把握學生需求和特點,將該理念貫穿教學各環節;還要積極完善教學策略,構建音樂教學新樣態,讓音樂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生。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素養導向下小學音樂學業評價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SGH23Y0493)、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案例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SGH24Y039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市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西安市太元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