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初中物理新版教材全面啟用。面對教材章節體系與內容編排的調整,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困惑,尤其在如何提升課堂實效性與教學質量方面缺乏明確的方向。實際上,教師只需緊扣《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這一“綱”,以提質增效的具體策略與方法為“目”,做到“綱舉目張”,便能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優化教學實踐。
一、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
物理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精選教學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目標。
(一)倡導情境化教學
情境化教學是踐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理念的重要途徑。物理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目的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歸納、概括事物的共同屬性,抽象出本質特征,從而完成從經驗到概念的升華,最終培養學生親近自然、崇尚科學的物理素養。
1.情境化走進教材的章首
教師可以根據詩畫意境和科學現象創設單元導人情境:以毛澤東《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的意境,自然切入《物態及其變化》一課;通過\"地球繞日、明月懸空、飛鳥游魚\"等運動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機械運動》的物理本質;借助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壯麗星云圖,激發學生探索《透鏡及其應用》的光學奧秘。這種情境化的章首導入方式,既能彰顯物理學的人文之美,又能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框架。
2.情境化引入課題
教師可通過真實情境串聯教學內容:以“中國高鐵這張國家名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長度與時間測量》的實際應用;用\"劉翔雅典奧運會12.91秒奪冠”的經典案例引出《平均速度的測量》;結合“色彩心理學”開展《舞臺燈光秀設計》跨學科實踐。這種導入方式,既能展現物理學的應用價值,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境化揭示實質、認識概念
在探討“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活動。
(1)學生看本節教材插圖,小組內討論、分析三幅圖并回答:這三幅圖是生活中使用機械的過程再現,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逐圖分析并作答,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對物體施加了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距離”。
(2)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插圖中物體的受力及做功情況。隨后在小組間進行“情景描述\"和\"分析做功\"的問答活動。
4.情境化加深對知識的應用和鞏固
“白氣”是初學者容易誤解的現象,教師可通過生活實例進行啟發:當水壺中的水沸騰時,為什么壺嘴附近看不到“白氣”,而在稍遠處卻能觀察到;用火焰加熱“白氣\"的某一段,觀察加熱處是否仍有“白氣”存在。教師可以分析現象,引導學生得出:“白氣”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懸浮小液滴。
(二)突出問題式教學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主線,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發現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并提升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杠桿平衡條件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何測量杠桿的力臂”\"杠桿的力臂和物體的重力有什么關系”等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做法,并通過實驗探究:為什么杠桿需調節至水平平衡?如何調節?平衡后,若左右兩側各增加(或減少)一個等質量鉤碼,杠桿能否保持平衡?
(三)讓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
在物理測量教學中,教師應設計系列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參與知識建構過程。例如,在“測量身體部位長度”的活動中,可以設計以下活動:測量\"一柞”“一度”\"一步\"等,利用已測數據,估測課桌的長度、黑板的寬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還學會了估讀技巧,在小組協作中逐漸養成了“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助力教學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課堂效率與趣味性。例如,在教學大氣壓強時,由于托里拆利實驗需要使用水銀來完成,而水銀蒸氣存在安全隱患,教師可選用Flash動畫演示輔助教學;在演示托盤天平的使用時,可以利用手機投屏功能呈現天平調平、調節、測量及記錄的全過程;在講解電學習題時,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軟件,為學生呈現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電源和導線等元件連接電路,閉合開關后的現象及測量數值;在課堂提問環節,可以采用隨機抽取姓名工具,讓更多的學生回答或分享成果;對于學生完成的隨堂練習,可以使用交互工具快速批改并統計結果。這些技術的應用,使物理課堂更加生動、高效。
二、提高物理實踐活動教學質量
(一)規范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在開展演示實驗時,需確保學生能清晰觀察實驗現象,并引導其積極思考與交流;在分組實驗中,應讓學生在合作中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在測量類實驗中,需幫助學生理解測量原理,掌握規范操作,如實記錄數據,以培養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新課標明確規定了21個必做實驗(包括9個測量類實驗和12個探究類實驗),這些實驗既相互關聯,又側重不同能力的培養。
(二)準確把握跨學科實踐教學的定位
跨學科實踐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融合。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日常生活中與物理學相關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踐操作。通過查閱資料、咨詢專家和實地考察,學生可以分析自行車中的物理知識,探索家庭用電的安全問題,了解機動車的尾氣排放情況,并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可以了解古代“水車”“冶鐵”的工作原理,研究趙州橋建筑技術與力學的應用,或了解古今信息記錄或傳播過程中的技術應用等;可以了解“南水北調”“綠水青山工程”“風能發電\"項目對新能源利用、環境保護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可以了解我國“兩彈一星”\"九天攬月”\"深海探測”“北斗導航”等科技發展的成就,從而增強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認識半導體、超導材料、納米芯片等技術的主要特點,以及這些新材料、新技術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三、圍繞核心素養發展來設計教學目標
教師要及時把握各章節教學目標中蘊含的素養要求,深入理解每一個學習主題對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和價值,制定操作性強的核心素養目標。例如,在教學“升華和凝華”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物理觀念:通過分析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概念,使學生初步形成物態變化的物質觀念。
科學思維:通過觀察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的現象得出結論,培養初步的科學推理能力;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和創新意識。
科學探究:通過在碘的狀態改變實驗中開展小組交流討論,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問能力,以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學習升華和凝華現象,感受事物間相互聯系、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體驗戰勝困難和解決問題的喜悅,理解人工增雨中的物理原理,體會科技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四、切實發揮過程評價的育人功能
(一)做好課堂評價
在課堂評價環節,教師需圍繞核心素養內涵與學業質量標準,重點關注學生在問題解決、交流討論、動手操作等方面的表現。針對探究式學習,教師可以從發現與提出問題、形成猜想與假設、實驗方案設計、信息獲取與處理,以及結論得出與解釋等多個維度展開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肯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以“密度的測量與應用\"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10道隨堂練習題,每題10分。學生作答后,教師公布答案并統計成績,公開表揚成績優異的學生。針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教師要詳細講解;對于單位換算、計算較為復雜的題目,教師應集中講解。
(二)做實作業評價
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診斷功能,需要設計層次分明、類型多樣,兼顧基礎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作業。同時,要合理調控作業數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例如,在講授重力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將課后“自我檢測”習題作為書面作業,將測量1千克、50克(1兩)物體所受重力,以及計算超市常見商品的重量作為實踐性作業。此外,在講授家庭電路知識后,教師可以“用試電筆識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并畫出家庭電路簡圖”作為實踐性作業。
總之,隨著新課標的深入貫徹落實,以及新修訂教材的廣泛使用,教師要緊扣課程理念、聚焦核心素養培養與重難點突破等關鍵環節,反思教學實踐,努力構建“生本課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注重實驗探究,強化育人功能。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養將逐步提升,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洋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