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3-0040-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是落實本標準精神和要求的有效手段與途徑”I。為全面提升體育骨干教師綜合素養,高質量落實課程標準理念,高效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培訓中心推出“聚焦核心素養,推進體育教師‘五新’教學能力提升”研修項目,該項目以學習“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新評價、新作業”(以下簡稱“五新”)為主要內容,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研修。筆者深度參加該項目10天線下研修,對研修項目的策劃和實施有了深人思考。結合20余年教師研修工作經歷,筆者從研修的定位、內容和路徑等方面進行闡述,提煉形成體育骨干教師研修新范式,以期能為體育骨干教師研修提供新的思路。
一、“三導”定位:領航教師專業新發展
1.價值導向:基于政策需求,確定研修主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重視總結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形成‘發現問題—明確課題—實踐研究一解決問題一專業提升’的研究路徑,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基于此,研修項目主題確定為“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時代領航師資培訓”,期望對參與研修教師成長為“時代領航”的體育名優教師發揮積極作用。
2.素養導向:立足教師素養,設計研修目標
該項目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方向和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趨勢,設置研修總目標為“培養一批在基礎教育領域起示范引領作用的體育與健康時代領航教師”,并轉化為指向教師素養的3個次級目標:一是轉變教學理念和改進教學技能。幫助教師深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價值和“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新評價、新作業”的理解,認知“五新”知識,掌握新時代教學技能。二是提升教學實踐和反思能力。幫助教師認識和理解大單元教學,能夠自主構建“新課程”下的大單元體系,為其更好構建校本課程提供支撐。三是提升教學研究能力。通過引領教師在理念、教法等方面的轉變,提升教師教學研究力,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3.需求導向:聚焦實踐問題,建構研修內容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面向體育教師,重點開展水平教學設計、學年教學設計、學期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教學實踐、課內外‘學、練、賽'一體化等方面的培訓。”立足教學實踐,參訓教師的學習需求主要是教師對課程標準內容理解不深,希望學習能夠體現課程標準理念的教學方法。從理論視角分析,課程標準理念學習的關鍵在于知識的轉化,即如何將課程標準內容轉化為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并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基于從問題到主題內容的邏輯,基于需求、引領需求,研修項目建構了以學習“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新評價、新作業”為主的研修內容。
二、“四力”聚焦:重塑研修內容新生態
研修課程內容要立足于素養取向、知識取向、能力取向。該項目借鑒培訓“721”法則: 70 % 來自實踐操作、20 % 來自導師指導、 10 % 來自課堂學習,結合學習認知邏輯:理論學習(輸人)一案例研討(調動已有經驗、內化)一實踐應用(輸出、改進)一總結反思(提煉經驗),2建構指向素養的結構化研修內容(表1)。
1.理念引領,指向教學理念轉變力
轉變教學理念要理念先導,更要指向培養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能力。該項目依據課程標準,基于學習視角,設計了“為了什么而學”到“學什么”,再到“怎么學和學得怎么樣”的結構化研修內容,主題內容緊扣課程標準及新的教材,由課程標準修訂組和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授課,有效促進了參訓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和內化(表2)。
2.技能提升,指向教學技能改進力
提升教學技能改進能力、掌握新的教學技能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該項目在橫向上,幾乎涵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所有課程內容。在縱向上,從專題內容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闡述到基于此內容的大單元案例解析,再到大單元中某一具體課例的剖析。縱向的線和橫向的面,交織成提升體育教師的全面、系統、立體的教學技能網(表3)。
3.反思內化,指向課堂教學反思力
教學反思是自己看自己的教學。把自己分離為“現實教學的自我”和“理想教學的自我”,用“理想教學的自我”觀察、判斷和評價“現實教學的自我”。此次研修重視參訓教師課堂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看課實踐研修環節,圍繞觀課、議課縱深設計“如何評課”主題內容,從理念到工具,再到具體評課方法(表4),引領參訓教師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課堂的內化。

4.研究深化,指向教育教學研究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使教師深入探究教育現象,把握教育規律,創新教育方法。本項目注重參訓教師研究能力的持續性培養,邀請專業期刊資深編輯引領教師從科研專題到論文范例,再到參訓教師個案論文,一環扣一環,直接走進實踐現場和教學情境。如,“體育與健康科研課題的選題與規范”專題學習中,既有已刊發論文范例研討,也有參訓教師提交論文交流分享。同時,基于15個小組的特長與特點,立項15個研究課題,驅動教師教科研能力持續發展。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參訓教師在后續的研究與實踐中,不僅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研究水平,更是通過研究成果轉化驅動課堂教學的變革。
三、“五階”探索:解鎖學習研修新路徑
《漢堡成人學習宣言》指出,成人學習的自的是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提高業務水平…教師學習應該“聚焦實際問題,注重生成探究;基于工作實踐情景,指向轉化應用”[2]。基于以上理論,筆者依據培訓視角的研修邏輯和參訓教師視角的學習邏輯,歸納了“理論學習、范例呈現、實操演練、凝練反思、成果展示”5個階段的“五階”研修模式(見圖1)。
1.階段一:理論學習,激發教師教 學理念沖突
理論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石,是教師更新教育觀念重要途徑。此階段實施了“思維碰撞式‘三環’研修”,主要有3個專題環節:一是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結合優選實踐案例的“課標解析”;二是教材編寫專家的“教師用書解讀和使用建議”;三是資深教研員的“大單元計劃構建、實施和評價”。一環緊扣一環,激發教師產生理念上沖突和參與學習興趣。




2.階段二:范例呈現,助力教師教學方法形成
范例研修能增強教師的參與感和代人感,促使主動思考和探索,提升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此階段,項目組呈現6個專題范例,均采用“子母式”范例研修。“子母式”范例研修是指通過提供一類運動項目的理論解析和大單元案例作為“母版”,以及此運動項目多個“子課例”的模板范例供教師參考。以“田徑類和體操類運動教材介紹與實施建議”專題為例,流程為集中聽理論性專題講座、分組研討大單元案例、集中觀課例、分組議課、代表評課、專家點評。具體操作是先由特級教師對“田徑類和體操類運動教材介紹與實施建議”專題進行詮釋,再對此專題內容的大單元案例進行分組研討,之后以此大單元的《仰臥推起成橋》(5/18)視頻課作為研究課例深入部析。以理論指導實踐,再以實踐驗證理論,閉環循環。此研修方式能有效幫助教師掌握各類運動項目的教學方法。
3.階段三:實操演練,引發教師教學行為改變
實操演練是體育教師提升教學技能的重要途徑,能激發教師創新思維,為教學帶來新的靈感和活力。項自組安排了觀課議課的理論與實踐,以替代教學實踐與改課演練。設計了“沉浸式‘五全’研修”,即全域視野、全息診斷、全員卷入、全程浸潤、全面提升。
一是,全域視野,是由資深教研員站在“新課標”“新教材”和“新課堂”視野下講授“如何看評課”;二是,全息診斷,組織者帶領教師集中學習“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引導教師從6個維度45個要點全方位診斷課堂;三是,全員卷入,是對議課進行詳細分工,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爭事干的卷入狀態;四是,全程浸潤,在每一節觀課之后,資深教研員運用形象而實用的評課法組織議課。五是全面提升,教師沉浸換位思考,進一步促使他們深度議課和交流,有效引發教學行為改變,達到全面提升之效。
4.階段四:反思凝練,指導教師研究成果提煉
輸出即成長。反思與提煉成果就是輸出,也是教師內化的結果。此階段采用專題研習、范例研讀和個案研討的任務驅動式“三研”研修。其流程是:頭腦風暴(如何選題?)、專題講座(如何撰寫?)、任務驅動(如何研討?)、小組合作(如何協作?)、聚焦文章(如何研讀?)、觀點匯報(如何表達?)、個案分享(如何提煉?)、個案修改(如何優化?)。“一研”是體育科研專題研習,由資深體育期刊編輯引領教師學習。“二研”是優秀論文范例研讀,選用具有代表性的5篇文章供15個小組研讀,聚焦探討文章整體感受、優點和特色、收獲和建議。“三研”是參訓教師論文個案研討,個別教師提供論文,供學習分享、改進優化,提供論文的教師進一步修改優化。以上安排從理論指導到范例研究,再到個案實操,幫助教師凝練了研究成果,也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5.階段五:成果展示,引領區域課 堂教學變革
成果展示環節為教師提供了反思與自我評估的機會,促進了同伴之間的學習與交流。結合教師“成長一人、引領一組、輻射一片、帶動一科”的成長愿景。此項目在線下研修完成后,安排了6個月的“線上互動式‘兩課兩題’研修”,即直播課和錄播課、主題研討和課題研究。研修安排包括直播課和錄播課兩種形式,為教師提供6個月的應用輔導服務,根據教師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設置有針對性的6次主題研討式培訓,指導15個課題有序開展研究。根據“反應評估一學習評估一行為評估一結果評估”柯氏評估模型。此方式可以促進教師學以致用、用之有效、效而仿之。同時把成果展示中問題轉化為學習主題,再次從理論學習開始新一輪“五階”推進,螺旋上升。
綜上,體育骨干教師研修新范式做到“四個轉變”。其一,由“學術邏輯到實踐邏輯”的深化,以理論指引實踐方向,在研討中再修正對理論的理解。其二,從“知識習得”邁向“問題解決”,聚焦教師理論學習中的問題所在,通過系統性研討,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教學難題的“鑰匙”。其三,由“求知驅動”轉為“任務驅動”,明確目標導向,通過精細化分組、任務分解、內部驅動議課及展示互學,激發參訓教師的自主性與創造力。其四,從“以理釋例”到“以例釋理”的轉變,從專題內容到實踐案例、再到研討分析,通過生動的實踐案例引領理論學習,促進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提升,實現從近遷移到遠遷移能力提升。這一系列的轉變,重塑了研修樣態,不斷提升教師研修品質,培養出更多既有深厚理論功底又具卓越實踐能力的骨干教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鋅.張曉.王秀英.等.中小學校本研修的設計與實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教育數字化視角下‘名師網絡工作室’培訓課程化的創新實踐”(課題編號:2024ETD3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