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陰微雨,圖書館里的人不多。我窩在靠窗的位置,沒心思寫作業,就隨手抽出一本封面已經泛黃的舊書。書脊上的字跡有些模糊,我隨手翻開一頁。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熟悉的《赤壁賦》,讀來依然澄明如月。蘇東坡在赤壁之下泛舟夜游、飲酒高歌,我靜靜地看著,仿佛也隨著他的船,漂進了千年前的明月清風里。
準備合上書時,我意外發現背面的一頁竟然被密密麻麻的鉛筆字覆蓋了。我有點不悅,心想怎么會有人在圖書館的書上胡涂亂畫,但仔細一看卻忍不住笑出了聲——這竟是一個小學生留下的批注。
他的字寫得歪歪扭扭,語氣卻極認真。開頭寫著:
“我也想像蘇東坡一樣去夜游!于是我找了小李和小胡,我們拿了一大塊泡沫板,偷偷溜到村口那條小溪邊。”
他繼續寫道:
“那天晚上沒有月亮,我們三個人誰都沒有帶手電筒,只能摸黑把泡沫板推下水。我第一個跳上去,結果沒站穩,我的褲子全濕了。小李也差點踩空。小胡笑得停不下來。我們撲騰了半天也沒能讓泡沫板浮起來,像船一樣帶著我們順流而下。最后,我們被小李他爸抓了個正著。每個人被罰抄課文十遍!”
字里行間充滿童趣,處處透露出“東坡精神”。雖然他們的夜游以失敗告終,但那股異想天開的勁頭卻讓人忍俊不禁。
這段文字讓我久久不能忘記。小學生因為讀到蘇東坡的一篇文章,就真的去夜游了。雖然方式幼稚,結局烏龍,卻自有一種純真而質樸的生命力。
小時候,我曾因看了電視劇《西游記》而暗下決心要去取經,頂著烈日走了幾公里,只為找到一塊像五行山一樣的石頭;也曾因為看了《徐霞客游記》,纏著爸爸媽媽非要去山里露營一次。那時的我,沒想過做這些有什么意義,只是覺得好玩。但現在回過頭看,那些日子比任何時候都鮮活。
今天,在圖書館與蘇東坡和那位小學生偶遇后,我突然有個強烈的愿望:我想像蘇東坡一樣,重新撿起那些無用但好玩的事情。比如,畫一幅只屬于自己的插圖,在月光下走走,聽聽風的聲音,甚至哪怕只是發發呆。我想做一些事,不為成果,不為考試,只為心中的某種召喚。
也許哪一天,我也能像那位小學生一樣,留下屬于我自己的批注——不管字跡多潦草,表達多幼稚,只要是真誠的、自由的,就很好。
幾天后,我又回到圖書館,想再看看那段批注,卻發現那一頁已經被人擦干凈了。圖書館里的老師說,書上不能亂寫。
我點點頭表示理解,心里卻有點小小的遺憾。幸好,那夜的野游,已經藏在了我心里。
(本刊原創稿件,視覺中國供圖)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時段,一定要將防溺水安全知識牢記于心。文中小朋友的行為不可取哦!
1.不要在無家長或監護人帶領的情況下私自下水游泳;
2.不要在沒有安全保障或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3.不要擅自與同學結伴外出游泳;
4.不要下溪、河、湖、圳、溝、水庫、水坑、山圍塘等危險水域游泳或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