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0692(2025)01-0073-08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出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1]。科學家精神的提出不僅點燃了學術界的熱情,還營造了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風尚,提振了以科學家精神涵養民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信心。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同時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2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3J39。因此,培養具備科學家精神的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不僅是當今時代所需,更是教育的目標所指。目前,有關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科學家精神融入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及基礎教育的思政教育,以達成思政教育的目標,實現鑄魂育人的效果[4-6]。教材作為體現國家意志的物化課程,肩負著為國家下一代傳承知識和價值觀的使命,是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依托,在繼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關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因此,如何使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教材,培養一大批具有科學家潛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已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題。
一、立德樹人: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邏輯起點
人類社會形態的每一次演進都與科學技術的升級轉換有著革命性關聯,而這背后都離不開精神的支撐。科學家精神伴隨科學產生而產生,隨時代發展而豐富,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精神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我國的科學家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內憂外患的特殊歷史時期孕育而生,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豐富發展,形成了與西方科學家精神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質。我國的科學家精神是中華民族千年發展的能量光譜和時代標記,是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立社會主義之德及樹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能量源。科學家精神進教材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內容。
(一)目標價值:指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精髓要義
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家群體內化的精神成果。“每一種精神都有豐富的內涵和呈現方式,雖然概括出由幾個特定概念所構成的具體表達,但都不是隨意添加的結果,而是從大量人物事件中具體抽象的結晶。”7縱觀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黨領導的幾代科學家們在“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技強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科學家秉持用科學挽救國家危亡的宏大志向和理想信念,在黨的帶領下開展自然科學活動,為解決人民生活困境,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號召下,以錢學森、鄧稼先、黃旭華等為代表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攻堅克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跡,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科學家精神。進入新時代,以“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廣大科學家的畢生追求。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的于敏、孫家棟、袁隆平等民族脊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黃大年、南仁東、朱有勇等“時代楷模”,他們豐富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治學修養、視野格局、眼光學識。“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等,都是科學家精神的源泉和生動體現。科學家精神是基于社會發展和時代特征而建立起來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與具體性,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黨的初心使命和實踐擔當,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愛國愛民、心懷天下、守正創新、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質與實踐品格。青年一代是國家希望之所在,國家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講好紅色故事,加強精神教育,保證紅色基因、革命精神賡續相傳。科學家精神進教材就是黨和國家通過教材這一載體,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筑牢鮮明的紅色根基。
(二)內容體系: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巨大優勢和光明前景
科學家精神是實踐與價值的辯證統一。科學家精神不僅是一座精神豐碑,更是一座科學成就的豐碑,體現在科學實踐之中,外化為人的精神特質與價值取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帶領中國科學家創造了現代中國科學史從無到有的新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此后,一個個第一在中國誕生。這些第一為新生的中國帶去了立于世界的底氣和信心,集中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熱愛祖國、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勇于攀登的崇高品質。改革開放時期,全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被提出。“1995年5月,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創新被視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中國科學家精神中的地位愈發凸顯。\"[8]\"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導航定位系統\"“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等一系列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生機與活力,展示了中國科學家矢志報國、求真唯實、自主創新、無私奉獻的偉大品格。新時代,科技事業始終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科技創新成果。例如:2019 年6月,5G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中國的科技成果既惠及自身,也為世界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科學家精神以豐富的科學成果具體化地展示了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實踐的豐富多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先進性。堅定“四個自信”是新時代教師教育和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立德樹人的基本內容。“教材要全面反映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發展經驗,以及在此基礎上提煉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相關理論。”9科學家精神進教材是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路徑,是新時代立德樹人政治建設的應有之義。
(三)動力機制:指向全體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勇氣
科學家精神是理性實證與人文精神的辯證統一。科學家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學文化話語中,有著不同的價值解讀,是具有豐富內涵的精神實體。科學精神源起于古希臘,主要表現在古希臘人為科學而科學、為知識而知識的人性理想中[10]102,強調求真唯理、真理至上,為現代科學家精神的求真、求實精神奠定了基礎。隨著近代科學的興起,自然科學中的實驗、實證成為除理性以外科學家探求自然、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家精神求真、求實的本質愈發凸顯。正如我國學者所言:“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1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遷和工業革命的到來,科學革命成果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越發明顯,現代國家開始要求科學家關注國家和自然、增進人類福祉。也就是說,科學家除了要有理性思維、追求科學本質外,還需要承擔社會責任、遵循職業道德規范。“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融滲透,既反映了二者之間的互相需求,同時表明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一種歷史必然。\"[2基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形態、文化環境、使命責任,我國形成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13]中國科學家作為科學家精神的人格化身,他們開拓新領域、攀登新高峰,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推動科技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集體智慧。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說具體了,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需求的人。\"[1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方向目標。科學家精神作為科學家偉大實踐的精神豐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科學層面的豐富發展,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凝聚了磅礴力量。科學家精神進教材就是運用精神的力量激發全體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與信心,為新時代立德樹人提供思想支撐和前進動力。
二、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價值意蘊
2023年,中國科協與教育部聯合印發的《“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將價值引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用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15也就是說,國家要把科學家精神融入國民教育,助力科學教育,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技創新人才,為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教材作為文明繼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科學文化的更迭、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認同,是實現教育鑄魂育人、啟智增慧的重要依托。將科學家精神融入教材,探究中國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傳承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科學知識技能,既為培養青少年核心素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提供了新指向,也為弘揚科學家精神、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開辟了新路徑。
(一)科學家精神進教材底色鮮明,確保人才培養的價值向度
教材不僅具有育人價值,還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是國家意志的重要體現。教材是伴隨教育而生的文化產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材在教育政策、理論依據、主題內容等方面各有側重,但教材作為人類精神文明最為濃縮的體現,以及一個國家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必然受國家行政權力的限制。任何知識都不是完全客觀中立的,不同程度地暗含著某種價值追求,并由國家公共權力進行價值審核,進人教材知識體系之中,通過教學作用于人傳達主流階級意識形態來維護國家主導權力的統治地位。我國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教材建設權力來源于人民,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體現黨和國家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是我國教材政治建設的根本。
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能夠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彰顯了中國科學家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鮮明特征。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不求名利、以身報國,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民族獨立、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默默地做著驚天動地的偉業,樹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通過跨越時空的永恒意義,激勵著當代科學家們以科技報國,以創新增進人民福祉。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下的科學家精神深刻回答了科學何為、教育何為。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教材,充分發揮教材鑄魂育人、啟智增慧的正向作用,將價值觀教育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在一個又一個科學敘事中,能夠促使廣大青年繼承與發揚科學家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主動承擔歷史重任,將自身追求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
(二)科學家精神進教材凝結著中華民族氣質,確保中華精神代代相傳
教材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心理意識的深刻體現。教材作為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發展過程的重要敘事載體,是傳承與弘揚本民族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精神核心、價值理想的微觀縮影的過程再現,對民族文化基因的傳承、核心價值理念的傳遞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智慧凝結,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與價值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為教材建設提供了厚重的力量和文化的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科學家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孕育了許多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精神特質,構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價值信念。“科學家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體現,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16]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價值追求、文化品質等都對科學家精神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的家國情懷;敢為人先、勇挑重擔的擔當魄力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大科學家肩負著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使命和任務,秉持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與忠誠,對國家的熱愛和奉獻,創建了我國科學事業從無到有的繁榮景象,孕育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可以說,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具有鮮明的民族氣質和時代特征。科學家精神有機融人教材,能夠使學生深刻認識與理解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引領學生養成愛國愛民、科學求實的精神品質,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確保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理性主義與人文精神相融的科學家精神與教材建設的內在機理相契合。“高質量教材是合科學性與合道德性、合工具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17教材建設的各個環節需要科學把控,以科學性貫穿教材建設的全過程,從而保證教材的高質量。教材的倫理性引領教材建設的思想方向,使教材通過科學的知識來傳遞教育的道德理想與倫理精神。除此之外,教材內容的編寫和設計要服務于教學,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工具理性,應注重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等
科學家精神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對國家綜合實力的影響日益突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已成為各國教育的重要目標。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是無限的,但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強調客觀、理性的科學精神,更要關注科學實踐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研究的社會屬性\"[18]。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不但傳承了科學精神要素,同時也豐富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其中,創新、求實是對科學理性精神的延續,愛國、奉獻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底色與價值導向,育人、協同是對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延展和豐富。科學家精神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為培植學生的愛國精神、創新意識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豐富的精神養料。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堅持正確的育人觀念,以科學的方式精選教材內容,根據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做好教材內容的編排和設計。只有關注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才能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科學思維、提升科學素養。正因如此,國家在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發展科學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教材育人的強大功能,將科學家精神有機融入教材,使科學家精神包含的豐富育人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培養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立志為黨成才、為國奉獻的科技創新人才。
三、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實現路徑
科學家精神進教材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只有將隱匿于科學發展歷史記憶背后的“決定性力量\"呈現出來,對具有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進行深入的闡發,才能正確發揮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的功效,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勇擔歷史責任的時代新人。因此,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堅持價值導向、思想建設、科學育人、統籌協調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和認同科學家精神,實現科學素養與自我行為的統一。
(一)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提升科學家精神教育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教材鮮明的政治屬性表明,教材的“科學性\"\"規范性\"不僅來源于學科知識的科學組織與編排,還取決于其背后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無論什么課本,廣義地說有兩點是相同的:一是所有的課本都是政治課本,一是所有的課本都是語文課本說都是政治課本,因為各種課本都要體現教育方針、體現政策、培育新人。\"1978-709教材不能以簡單地傳授人知識、培養人技能為主要遵循和目的,而是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與政策,引導人們認同特定文化和價值觀念。當今社會文化思潮與意識形態日益多樣,“什么知識”“什么文化”“什么價值”可以進入教材,以及“如何進入\"是必須探討的問題。因此,科學家精神進教材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
首先,要解決“進什么\"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動實踐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講好科學故事、傳遞科學家精神內核,是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重要指向。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深入挖掘科學家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的內在關聯,詮釋科學家精神的性質,彰顯其政治本色。同時,依托歷史背景,梳理不同時期的科學家事跡,展現科學研究成果,深人闡發其所蘊含的內在精神力量,映現中國科學家強大的人格力量,彰顯中國實踐的多姿多彩。此外,還要結合時代語境論述科學家精神的新動向、新發展,保持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鮮活性、時代性。其次,要解決“怎么進”的問題。教材編寫要堅持整體性思維,做到統籌規劃、科學編排,保證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具體而言,教材編寫要做好提前的調查研究,制定各科教材編寫規劃要求和實施細則,保證科學家精神進教材任務的有效達成。教材編寫要立足各學科課程標準對教材編寫的要求,明確科學家精神在課程教材中的教育切入點。在教材編寫后,相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對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呈現方式、語言符號、教育素材、典型事件等內容的思想性、精確性、科學性進行研判和審查,引領學校使用高質量的教材培養人才。最后,作為教材知識和價值觀念落實的關鍵,教材編審人員的素質和認知水平直接影響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效果。教材編審人員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重要作用,準確把握好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厘清科學家精神形成的相關理論問題,使學生將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結合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將科學家精神的有關內容反映到教材中。
(二)堅持思想建設和理論建設,提升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從文化育人角度而言,教育的本源和根基就是要通過文化來熏染人的思想、道德、行為,形成人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人們的文明素養,進而促進社會的文明發展。\"[20作為人類知識內容的載體,教材有著自身的學科歸屬、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通過提供相關概念、理論、知識及技能,來傳遞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科學家精神進教材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念,培養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兼備人文精神的科技創新人才,發揮精神鑄魂育人的作用。精神教育以期望行為的形成為最終指向,科學家精神進教材不僅要用理論來說服人,還要運用實踐的理性使人信服,實現知行合一。
首先,要堅持知識體系與育人體系的有機結合,深入挖掘科學家精神蘊含的豐富內涵、思想方法和獨特的育人價值。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基于教材的文化屬性,構建完整、精煉、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感受文本所蘊藏的科學精神內涵,最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以致用,以科學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科學認知回饋生活、優化生活、發展生活。例如:語文教材可以發揮自身的人文屬性,將中華民族科學史上重要的人物、史實、經驗成果等內容作為敘事主體和學習對象,使學生通過文本的語言表達,理解科學家求真務實、篤志報國的精神追求,涵養人文情懷;物理、數學等理科教材可以依托數據處理、問題探究、論證推理、實踐演練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態度。其次,堅持理論高度與實踐厚度并重,加強對科學家精神理論體系的實踐檢驗,推進科學家精神話語體系與學生經驗世界的互動。一方面,教材可以運用符號、圖像等具體鮮活的物質載體,借助現代裝幀技術和可視化媒介,將科學家精神還原至學生的生活世界,使學生可感、可知科學家們的學術成長過程和中國科學發展歷程;另一方面,作為學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師要秉持整體性思維,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這個宏觀視域去解讀科學家精神蘊含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把握科學家精神背后的國家政策走向,增加自身的學術厚度,拓寬自身的思想維度,提升自身的政策水平,引領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塑造自我意識。
(三)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科學編排教材內容,提升科學家精神教育的實效性
“人類的自然屬性決定了科學教育要符合人類的成長規律,才可能激發青少年持久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進而產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21]教材編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科學設置教材目標,合理選擇教材內容,運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增強教材的連貫性和銜接性。為此,科學家精神融入教材,要關注學生認知水平的橫向差異與縱向發展,統籌設計和規劃各個學段中科學家精神教育的內容,有序呈現相關內容,提高科學家精神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要關注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與潛在認知水平的橫向差距,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合理選擇教材內容,為學生的精神生成構建真實的情景空間。科學家精神教材元素的選取和組織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點,利用非結構化知識構建真實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在從科學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積極探索、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理性思維方式。其次,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堅持分層融入、層層推進的原則,實現科學家精神教育元素在各階段教材中的有機銜接。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具體形象的認知水平階段,依賴于自我經驗認識世界。科學家精神融人小學教材要去抽象化、宏觀化,以自我、家庭、社會、國家為知識空間融人范圍,以生動具體的科學敘事為精神載體,以學校科學實踐活動為精神行為輸出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事例、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科學家精神的內在要義,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對民族的認同感。中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可以進行演繹推理。科學家精神進中學教材要以嚴謹的學科知識體系為依托,充分發揮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現代信息技術等課程在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方面的天然優勢,采用探究式、啟發式、任務式等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圍繞教材所學內容的核心概念,開展如科學家成長經歷、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關聯、科學的邊界等具有人文性綜合議題的討論,使學生在實踐討論中明晰科學的起點和最終指向,樹立科技創新、科技惠民、科技向善的科技發展價值觀。大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更強,具有批判反思能力。教材編寫應在專業知識理論的學習和實踐中融入科學家精神的思考視角,引發學生對社會發展的深度思考,使其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感。
(四)堅持系統性原則,注重各學科課程教材之間的協調配合,提升科學家精神育人統整性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包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個要素,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構成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作為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的重要內容,科學家精神或隱或顯地呈現在多個學科中,甚至同一類型的科學教育元素會重復出現在不同學科教材中,造成科學家精神培養內容的結構不全。科學家精神融入教材鑄魂育人,既要不斷強化各學段教材的縱向銜接,又要以系統化的思維關注各學科教材的橫向協同,增強科學家精神的整體育人合力。為此,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著眼各學科教材的橫向關聯,運用“大單元\"整合各學科教材中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元素,進行跨學科合作,增強科學家精神育人合力。
首先,在內容結構編排上,教材應基于學科屬性知識結構的支持,結合義務教育的課程設計要求,將各學科中科學家精神的零散知識進行整合,以單元主題進行劃分。例如,歷史學科教材的內容設計以“科學家精神”為大概念,整合從中國到世界近現代史中有關科學家、科學精神、科技革命、科技創新等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設立相關的單元主題(如“科學發展的歷程\"“科技革命對社會形態變革的重要意義”“科學家精神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等)。對這些單元主題的探究與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刻具體地感知科學家精神的重要作用、科學創新的重要意義、新時代青年承擔的重大使命。其次,突破科際阻隔,進行跨學科知識聯動,實現各學科在內容編排上的互融互促、與時俱進。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要素為核心支點,打造以科學家精神為主線的跨學科知識學習網絡。例如:語文教材應呈現贊揚科學家們為國無私奉獻、攻堅克難的文學作品;思政教材應側重反映科學家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學術道德風范;歷史教材應重點呈現科學家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歷程等。總之,科學家精神進教材,要注重運用新的課程教材理念,在充分發揮各學科融入特點的基礎上,加強學科聯動、協同配合,使學生全面感受新時代科學家的偉大精神,進而緊緊跟隨先輩步伐,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2019-06-11)[2024-08-2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402.htm.
[2]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12(2).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張銳,張彥.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視位、要義與賦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5):59-62.
[5]潘建紅,趙萍.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09-112.
[6]孔曉娟,劉社欣.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三重邏輯[J].高教探索,2023(6):86-90.[7]王易.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百年流變、精髓要義及賡續發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5):23-33.
[8]李斌.百年復興與科學家精神的形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6):692-697.[9]田慧生,雒義凡.關于當前教材研究應高度關注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24(3):4-7.
[10]吳國盛.科學的歷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11]任鴻雋.科學精神論[J].科學,2015(6):13-14.
[12]李建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域中科學家精神的價值意蘊和踐行路徑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22(4):46-52.[13]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J].新華月報,2021(13):14-19.
[1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15]中國科協教育部印發《\"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J].科學中國人,2023(11):71.[16]劉德林,鄒瞳.科學家精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J].決策與信息,2021(11):88-96.
[17]陳煌,楊兆山.“教以善成”:教材建設的倫理路向及其有效治理[J].課程·教材·教法,2023(7):40-47.
[18]李維,郭昕瑤,邢紅軍.科學家精神:中學物理學科育人新視域[J].課程·教材·教法,2023(5):131-137.
[19]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駱郁廷,余晚霞.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芻議[J].思想理論教育,2021(1):98-102.[21]張超.科學家精神如何融入科學教育[J].人民教育,2024(1):70-7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the scientist spirit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guide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moral integrity,and rationalism and humanistic spirit run through it.To developthe spirit education of scientists withthe times and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spirit of Chinese Communis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train the builders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o have the potential of scientists.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bacon casting soul,enlightening wisdom and enhancing wisdom,school textbookson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realizing moral cultivation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the spirit of scientists.To promote the scientist spirit in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we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strengthe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paya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of students,focus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ourse materials of various disciplines,maximize the powerful role of the scientist spirit in shaping the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with rational spirit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Key words: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school textbooks; cultivate people with moral integ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