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安全健康”成為2025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5月23日,2025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在深圳舉辦。本刊記者在大會現場觀察到,做無人機管控及低空安全解決方案的參展企業增多,而在大會平行論壇上,低空經濟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與會專家交流的重點。
從2024年到2025年,從“有沒有”“飛起來”到“落得下”“飛得好”“飛得多”,多地發展低空經濟的“主題”悄然轉變,低空新基建成為各地落子的重要發力點。
2025年2月,交通運輸部召開會議提出,加快低空運輸路空協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標準布局,扎實推進智慧交通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建設,助力行業智慧化、數字化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2025年可被稱為“低空基建元年”,低空新基建的影響遠超行業本身。
從馬車時代的平面通行、汽車時代的路網拓展到低空時代的立體分層,每一次交通工具的創新迭代都有可能重塑城市形態。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譚剛毅認為,低空經濟是重塑人居環境的空間變革。低空經濟的價值不在于飛行器,而在于推動城市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轉型。
飛行汽車穿梭于樓宇之間、無人機將咖啡送到自家陽臺——區別于傳統機場,低空機場需要新建或改建,以符合低空飛行器的飛行特點。低空硬件設施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通用機場、無人機起降/充能場地以及導向與監視設備等。
通用機場作為低空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是各類低空飛行器的起降平臺,其不僅為低空飛行器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起降條件,還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產業集聚。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在冊通用機場已達475個,其中取得通用機場使用許可證的111個,通過通用機場信息管理系統完成備案的(B類通用機場和僅供直升機起降的A類通用機場)364個。2024年,全國通用機場數量較2023年、2022年同比增長26個、79個。通用機場的快速發展,為低空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通用機場可以用作發展低空經濟,但低空機場則是“術業有專攻”。當前,我國低空機場建設雖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已在部分地區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在浙江德清等地開展了低空機場試點建設,其跑道長度根據當地低空飛行需求進行設計,相較于傳統機場跑道長度大幅縮短,一般在幾百米到1000多米不等。這是因為低空機場主要服務于小型飛機、直升機以及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這些飛行器對跑道長度要求較低,更注重貼近作業區域的便捷性。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其起降和充能場地的建設不容忽視,各地對無人機起降和充能場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國內不少地方已將無人機專用起降場地和充能設施納入基建規劃。如,內蒙古規劃建設500個以上無人機自動機場、垂直起降場,打造15個低空物流應用場景樣板項目,開通10條常態化低空物流航線。在住宅區、商圈、旅游景區、服務區等末端物流配送點,規劃建設400個無人機自動機場、垂直起降場、快遞接駁柜;在醫院、醫療檢驗中心、交通不便地區,規劃建設100個無人機自動機場、垂直起降場,滿足末端配送需求。
與起降平臺相配合,導向與監視設備用以實時監測飛行器的位置、速度和狀態,保障飛行安全。高精度的線性導向軸,能夠實現精確的線性運動和位置控制,確保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先進的雷達系統和監視技術,能夠對飛行器進行全方位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風險。
這一輪低空新基建是建立在我國多年基建成果,尤其是近幾年新基建成果的基礎上的。朱克力舉例說,新能源充電樁的廣泛布局為低空新基建中的電動飛行器發展帶來了機遇。隨著電動汽車充電樁在城市和交通樞紐的普及,部分低空機場和起降平臺附近也開始配備專門的電動飛行器充電樁。超級充電樁的充電功率最高可達120kW以上,能夠在短時間內為電動無人機或小型電動飛機補足電量,可大幅提高電動飛行器的使用便利性和運營效率,推動低空飛行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在這一輪低空新基建熱潮中,低空起降點的選址與建設被多地視為“第一要務”。
此外,5G網絡建設的大規模推進也為低空新基建提供了重要支撐。5G的高速率、低延遲特性使低空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能與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穩定、高效的數據交互。以無人機物流配送為例,在5G網絡覆蓋的區域,無人機可實時接收最新配送路線規劃和貨物信息,數據傳輸延遲可控制在毫秒級,從而確保配送任務的精準執行。
數據中心的蓬勃發展為低空飛行數據的存儲、分析和管理筑起基座。大量的低空飛行器飛行數據、氣象數據、地理信息數據被集中存儲在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對低空飛行的風險進行評估和預測。例如,通過對歷史氣象數據和飛行事故數據的分析,能夠提前為低空飛行規劃安全路徑,有效降低事故率。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如今低空新基建的大勢。”朱克力說。
在這一輪低空新基建熱潮中,低空起降點的選址與建設被多地視為“第一要務”。
“起降點為何是關鍵?”朱克力解釋說,“以醫療救援為例,只有起降點布局合理,才能構建高效的醫療救援低空起降網絡。當遇到緊急醫療情況,如器官移植運輸或偏遠地區重傷患者救援時,直升機能夠迅速從配備專業醫療設備的起降點起飛,快速抵達目的地。實踐表明,直升機醫療救援可將響應時間縮短至地面救護車的1/3,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文旅方面,科學規劃的低空起降點能夠為景區帶來更多人流,有效促進旅游收入增長。物流方面,電商巨頭和物流企業紛紛加入相關建設,積極利用低空起降點構建快速物流通道。
除了起降點,新基建還有豐富的建設內容。在一座城市中,低空新基建該如何科學布局?
以安徽合肥為例,2024年11月,合肥發布《城市空中交通低空基礎設施和場景應用規劃》,計劃在三年內,圍繞“五圈五線”構建城市空中交通載人運輸網絡,建設超30個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起降點,形成對城市主中心“一核四心”(駱崗公園、天鵝湖中心、老城中心、東部新中心、濱湖中心)及若干城市副中心的覆蓋,持續滿足在觀光旅游、多式聯運空中接駁、應急救援、網紅拍攝、城郊通行、巡查處突、低空物流等多場景應用需求。
“一直以來,合肥市堅持‘小投入、多試驗’,積極推進低空經濟軟硬件設施建設,在駱崗公園試驗建設‘樞紐、基地、點位’三級起降基礎設施。”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執行主任程羽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載客、載貨的“樞紐、基地、點位”三類起降設施是如何分布的?
以載客起降設施為例:起降樞紐主要服務城市主中心、主要樞紐接駁等飛行,兼顧遠郊、市域、城際等飛行,規劃包括機庫、候機區、調度中心、展示中心、商業區等建筑配套;起降基地主要服務城市副中心、主要景區中心飛行,兼顧樞紐和起降點長距離間集散,包括機庫、候機區、調度中心等建筑配套;起降點主要服務片區中心、主要景點等飛行,設置中小型eVTOL機位,主要規劃候機區。
據程羽介紹,合肥將分期建設地面設施,先期以主城區為主,后續拓展至長豐、肥東、肥西、廬江4縣和巢湖市。
2024年4月,位于駱崗公園的合肥駱崗空中交通運營中心(以下簡稱“駱崗中心”)正式落成。不久的未來,市民可以在這里購票登機,乘坐“飛的”。
作為全國首個城市空中交通運營中心,這里集觀光旅游、形象展示、城市會客、低空通勤等多功能于一體,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不含起降坪),設有購票大廳、安檢區、候機區、乘機區、智慧指揮調度中心、翼life空間、充電維護區等,可運營10臺eVTOL航空器,可存儲50臺eVTOL航空器。
駱崗中心的運營方是合翼航空,該公司由合肥市國資平臺聯合低空經濟頭部企業億航智能于2024年3月29日合資成立。2025年3月28日合翼航空獲批由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全球首張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具備了無人駕駛載人eVTOL商業運營資質。
在駱崗中心建設過程中,合翼航空做了一系列創新性探索。“硬件基礎設施方面,合翼航空突破傳統基建模式,以低成本改造為核心策略,利用閑置的半地下停車場,通過科學規劃與高效施工,建成駱崗中心,大幅降低了建設成本,縮短了建設周期,還為城市空間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展現出低空新基建的高效與環保。”億航智能副總裁、合翼航空總經理李曉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起降點項目在低空基建中發揮引領作用,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一、二、三級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通過對設施功能、安全保障、服務能力等多維度的分級規范,為后續全國乃至全球的低空基建提供了可參考、可復制的模板。”
在飛行保障建設中,合肥通過系統化部署通信運營基站、雷達系統、氣象監測、飛行監視等智能設備,規范化提供eVTOL航空器常態化起降維護與功能保障,以穩定的通信鏈路支持、可靠的調度管理為飛行服務提供體系化應用及管理服務等支持。
依托于這些低空基礎設施,合肥計劃于2025-2027年在駱崗公園、天鵝湖、科大硅谷核心區、巢湖中廟、包河磨灘建設5個“3分鐘飛行圈”,可直達華為華東區域總部、安糧大廈等企業總部CBD,合肥市科技館、合柴1972等都市商圈以及大圩生態園、巢湖姥山島的旅游休憩地,同時建設高鐵南站-新橋機場、駱崗公園-三河古鎮、新站高新區-空港新區芯屏專線等5條“15分鐘聯運線”,加快形成“安全、高效、便捷、規模化”的城市空中交通試驗試點“合肥樣板”。
低空經濟不僅能帶動建筑、交通、能源等產業鏈重構,催生家庭停機坪、無人機快遞接收裝置等新需求,還能以“空中通勤”“即時物流”等新體驗重構社會生活方式。要實現低空經濟大發展,除了硬件基礎設施,還需要不斷升級的雷達、通信網絡、空域管理系統等。
在國內一些特定區域,基于5G的低空通信網絡已經在進行試驗性部署,如在深圳大鵬新區的低空經濟示范區,5G基站覆蓋低空飛行區域后,數據傳輸速率比傳統通信方式提升了數十倍,能夠實現低空飛行器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高清圖像、大量飛行數據的實時傳輸,極大增強了飛行安全性和作業精準性。
導航系統也在逐步升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定位服務在低空飛行中得到應用,定位精度可達亞米級,有效提升了飛行導航精度。
飛行安全離不開監視和氣象監測設備,在一些重要的低空飛行區域,如低空旅游航線周邊,安裝先進的雷達監視設備和氣象傳感器,就能夠實時監測低空氣象變化和飛行器動態。
無論是通信、導航還是安全監控,都需要有一個全域數字化管理的“低空大腦”把它們串聯起來并進行“統一指揮”。
在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星圖”)基于衛星數據的三維地圖上,藍色建筑模型鱗次櫛比,網格狀的無人機航線在樓宇上空密集環繞,一座城市從地面到空中的空間場景一覽無遺。通過“星圖低空云”飛行服務平臺,無人機可以避開有沖突的飛行活動,“一舉一動”盡在掌握。
1月18日,中科星圖發布了低空新戰略和星圖低空云V1.0版本新產品。公司表示,將加快低空能力體系構建,持續豐富“低空+”創新應用場景。
“中科星圖空天信息技術與服務能力積累深厚,我們將構建一朵‘星圖低空云’,重點布局‘1朵低空云+2 個低空試驗場+N 個區域示范+M 個行業應用場景’,加速低空應用規模化拓展,構筑低空經濟新基建。”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邵宗有表示。
星圖低空云應用場景廣泛,其中城市級應用場景可對城市上空飛行空域進行管控,監視飛行態勢,管理飛行計劃,讓飛行器“看得見、飛得穩、管得住”。
“目前,該平臺能同時接入無人機100萬架,同時規劃1萬條航線,或者為10萬架無人機進行沖突檢測,網絡延遲小于100毫秒。飛行服務平臺可以掌握無人機的飛行位置、速度和軌跡,當其他飛行器靠近時自動播報預警。”中科星圖低空云研究院院長孫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相較于覆蓋范圍有限且存在監測死角的地面雷達,衛星能夠實現數千平方公里的廣域觀測,因此天基衛星能力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天基領域的“國家隊”,從2020年起,中科星圖就將自身算力與天基衛星優勢延伸至低空領域。
“目前,中科星圖低空云已在全國數十個城市為客戶開通‘在線樣板間’。城市接入后可快速啟用,通過‘樣板間’逐步部署基礎設施,提升空域對無人機的容納能力。基于這一模式,中科星圖還在持續優化應用場景。我們以小城市小規模場景建設為切入點,同步在大城市開展技術測試,目標是逐步構建完整的低空互聯網體系,形成成熟的飛行服務平臺。”邵宗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當關停的老機場迎來低空新基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1982年,海軍流亭機場開通民航業務。流亭機場位于山東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距青島市中心約23公里,為4E級國際機場,青島市第一代國際機場。2021年8月,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正式關閉,整體轉場至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2025年3月,中科星圖與城陽區簽約共建數字仿真低空試驗場,通過開展低空飛行模擬驗證、預測評估、迭代優化以及對比分析,形成低空飛行監管、空域網格化等領域的“青島標準”,為全國低空基建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范式。
青島低空空域復雜,有山有海,地形豐富,對于設置測試場景很有價值。中科星圖早在2018年就開始在流亭機場反復驗證。該試驗場致力成為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的“算法工廠”和“規則孵化器”,推動行業從“單一場景試點”邁向“系統性標準共建”。
“我們希望用青島在全國打個樣,用了兩周時間把青島‘樣板間’開起來,驗證成熟后可以形成區級樣品,復制出去。”中科星圖高級副總裁陳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青島流亭機場本身有跑道,也保留了一些通導監設備,可以支持做低空規劃和運行仿真實驗。我們在距離流亭機場附近10公里范圍內,又打造了兩個垂直起降場。這樣就覆蓋了90%的無人機測試需求,可以做適航認證和模擬環境測試,可以充分解決科研院所、企業低空試驗試飛需求問題,同時具備支持中大型無人機測試飛行的條件。未來,我們將持續開發開放更多測試場景。”
“未來的空中會有民航通航和無人機的融合飛行。我們通過在試驗場做測試、用星圖低空云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在協同平臺上做一體化驗證,來打造未來融合飛行的新場景。”中科星圖副總裁、低空經濟戰略部總經理林喬木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除了技術與場景突破,中科星圖還在與青島共同探索低空經濟發展新模式,包括與流亭機場共享無人機飛行服務數據收益、與地方政府共建低空經濟產業基金,探索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分稅收”,盤活關停的流亭機場,等等。
對青島市而言,借助流亭機場完善的低空基礎設施,滿足各類航空器的起降和停放需求,已實現流亭機場盤活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業內人士分析,上述“青島模式”將有力助推低空經濟從“政府補貼試點”轉向“市場化自循環”模式,在全國帶動形成3至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低空產業“飛起來-用起來-賺起來”的產業正循環。
(作者系《瞭望東方周刊》低空經濟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