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已至,暑氣升騰,高溫裹挾著濕氣席卷而來。每當這時,不少人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如食欲下降、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身體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以上都是苦夏的表現。”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注冊營養師、營養學博士徐海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苦夏’亦稱‘疰夏’,并非器質性病變,而是一種由環境引起的短期現象。”
《時病論》早有記載:“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長暴暖,忽然眩暈、頭疼、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是也。”徐海泉表示,應對苦夏,需要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體育活動,但不要過度;平時注意保護脾胃功能、飲食規律;保證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一般來說,苦夏在夏季過去、天氣轉涼后可自行緩解,但對于癥狀較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進行調理。”
“前幾天一直高溫,出汗多、疲勞,覺得身體很不舒服。”程序員陳晨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入夏后又趕上加班,在辦公室一坐就是大半天,每天幾乎都靠冰咖啡“續命”,“實在沒什么食欲,好幾頓都吃涼皮或者涼面。”退休教師張阿姨則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自己是忠實的廣場舞愛好者,最近卻有兩三天沒去跳了,“下午接完孫女、買完菜回來,總感覺四肢發軟,就想在家歇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馬建嶺表示,通過苦夏來減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長期胃口變差,會導致身體進入“ 饑荒狀態”,新陳代謝降低,這樣不僅不容易減重,反而還會導致營養不良。
苦夏雖非疾病,卻像一個隱形的“健康竊賊”,趁高溫侵襲時,偷走人們的精力與胃口。“導致苦夏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徐海泉介紹,首先是氣候因素,夏季天氣炎熱,空氣中濕度較高,人們白天身處烈日之下,夜晚納涼露宿,或吹風扇、開空調過量,冷熱交替,容易得病;其次是生理因素,夏季人體水鹽代謝及消化、循環、神經、泌尿等系統都會發生變化,容易導致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第三是體質因素,如果平時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較虛弱,機體免疫力不足,以致抵抗力減弱,就很容易患苦夏。“還有疾病因素,比如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代謝性疾病患者,因受環境影響,在夏季高溫下不適癥狀更為明顯,也會出現苦夏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苦夏表現因人而異。從中醫角度來看,有的人是濕熱困脾證,表現為身熱、口干欲飲、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有的人是氣虛型,主要表現為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不思飲食;還有的人是氣陰兩虛型,除氣虛表現外,還有陰虛內熱癥狀,如手腳心發熱、潮熱、盜汗、口干、舌質紅等。因此,盲目跟風“祛濕茶”或“涼補方”等方法并不可取,應咨詢醫生辨證施治,才能對癥破局。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會出現苦夏的情況。一般來說,體質虛弱或亞健康人群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等癥狀。“兒童、老年人等人群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應激適應能力相對較弱,適應高溫高濕環境的能力下降,對苦夏也非常敏感。”徐海泉補充,腦力勞動者及壓力大者,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者,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因基礎疾病導致免疫力低下,暑熱易引發并發癥或加重原有癥狀,需要特別注意。
許多人認為,苦夏導致的食欲下降、體感虛弱是天然減脂期,因此信奉“夏天沒胃口,正好減肥”。而在社交媒體上,“夏季暴瘦攻略”也是鋪天蓋地:斷食、高溫瑜伽、每天兩萬步……五花八門、數不勝數。
不過,很多人也因此受到了教訓。辦公室職員小林發帖稱,她就是想趁著苦夏來個“完美瘦身”,食譜基本都是以蔬果汁和沙拉為主,有時候還用代餐粉替代正餐,特別饞的時候喜歡喝冰牛奶、涼飲料。最后,人倒是瘦了,但也因為胃痛、噯氣進了醫院,還確診了腸胃炎。“醫生告訴我,冷飲食用過量會抑制消化液分泌,導致脾胃功能‘罷工’。”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馬建嶺表示,通過苦夏來減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長期胃口變差,會導致身體進入“饑荒狀態”,新陳代謝降低,這樣不僅不容易減重,反而還會導致營養不良。尊巴國際官方認證教練馬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盲目節食會導致蛋白質與電解質流失,反而降低代謝率,形成‘越餓越虛’的惡性循環。”
更有甚者,還會選擇餓著肚子在烈日下暴汗奔跑,認為“出汗排毒治苦夏”。“‘出汗等于排毒’根本就是謬論,汗液中99%為水分,剩下1%左右的成分包含尿素、乳酸、脂肪酸、礦物質等,和‘排毒’毫無關聯。”馬彬說,夏季劇烈運動引發的脫水、橫紋肌溶解等情況不在少數,而且高溫下過度運動會導致核心體溫飆升,嚴重的會引發熱射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前后應少量多次補充淡鹽水或電解質飲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稀釋胃液。“電解質是體液中以離子形式存在的各種溶質的總稱,包括無機離子、蛋白質和有機酸三類,主要有鈉離子、氯離子、鉀離子、蛋白質離子等,有助于維持身體的滲透平衡、酸堿平衡和電荷平衡等。”他表示,及時補充流失的電解質,才能避免出現電解質紊亂的情況。
徐海泉建議,夏季運動還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環境因素靈活調整。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以低強度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游泳、八段錦,避免劇烈運動;運動時選擇透氣防曬衣物,運動后避免直接吹冷風或沖冷水澡;規律適度的運動能提升免疫力、緩解苦夏,在促進氣血運行的同時有助于增強體質,但需結合個體耐受度,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原則,避免讓運動成為負擔。
應對苦夏,民間往往還有一些流傳已久的偏方,比如“三伏天吃羊肉”“烈日下蒸桑拿”等。然而對很多人來說,“以熱制熱”不僅逼退不了暑氣,還是對健康的透支。此前,有人迷信在炎熱天氣曬背,還稱其為“免費的‘天灸’”,認為能夠驅走濕氣、補充陽氣,但最后因為連續9天曬背導致了中暑,呼吸困難、雙下肢乏力、全身皮膚潮紅且溫度偏高,最后被緊急送醫。
想要安全舒適地度過苦夏,合理飲食是重中之重。徐海泉介紹,從營養學角度來說,苦夏時,飲食上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類、面條、蔬菜湯等;還要適量增加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水果和蔬菜攝入,有助于補充因出汗丟失的礦物質;同時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雞蛋、魚蝦等,以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應避免過多食用油膩、辛辣、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冰鎮飲料等可能刺激胃腸道的飲品。
針對大多數人食欲下降、營養攝入不足的問題,他建議可以多吃健脾利濕的食物(如冬瓜、薏米、綠豆湯),適當搭配酸味或苦味食材(如醋、苦瓜)刺激胃液分泌,增強食欲;也可少食多餐,飲用開胃飲品(如酸棗仁芹菜湯、山楂麥芽水)或補充鋅以改善味覺。
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更容易丟失部分鉀元素,若不及時補充,就可能導致缺鉀。缺鉀會降低肌肉的興奮性,引起倦怠、無力、胃腸蠕動減慢等癥狀,這和苦夏的表現非常相似。因此,“補鉀”也要提上日程。鉀元素對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它參與細胞內外液的平衡、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維持、心臟正常功能維持等。“補鉀優先選擇食補。蔬菜水果是補鉀的首選,如菌菇類、深綠色葉菜、香蕉、橙子、哈密瓜等,它們不僅鉀含量高,還富含其他營養成分。豆類、全谷物、薯類也是補鉀的良好來源,如黃豆、燕麥、土豆等。”徐海泉表示,如果通過食物補充不能滿足需求,可以考慮液體補充,如補充電解質液;如果特別嚴重,則需要選擇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補充。
在營養充足和適度運動之外,心理調節和保證睡眠也不應忽視。夏季晝長夜短,又高溫悶熱,或多或少會影響人的睡眠。馬彬建議,可以選擇中午小憩一會,用20-30分鐘給身體“充電”,不僅能夠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效率,還可以調節內分泌及激素平衡,但是要注意避免趴睡等錯誤姿勢,別在空調出風口下入睡,以防著涼感冒;晚上不要熬夜,夜間保證7小時深度睡眠,作息規律。“此外,心理調節也有助于安然度過苦夏,可以通過冥想、聽輕音樂等預防‘情緒中暑’。”
與夏和解,方得清涼。苦夏不是敵人,而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與其對抗自然節律,不如順應天時,用科學之道調和身心,織就一張細密的健康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