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下文簡稱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單元整體教學成為專家學者、各級各類教研機構研究的重點對象,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也在教學實踐中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經過筆者近兩年來對所在地區初中歷史教師所撰寫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深入閱讀與對初中歷史課堂的實際觀察后,筆者認為,盡管有所進展,單元整體教學在實踐中仍面臨若干挑戰與困惑。如:概念界定問題,究竟是單元還是大單元?單元整體教學與單課教學的關系如何處理?同時在實踐的課堂觀察中也發現,單元整體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單元教學設計的主題花里胡哨,不具備歷史事物本身的特征,不能起到統領單元的作用;或者是設定了較好的單元教學主題,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單元內的單課教學卻與單元主題并無聯系,仍舊是自說自話,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架構或體系。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新修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下文稱本單元)中的第12課《大一統王朝的鞏固》(下文稱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例,闡述在單元整體統領下初中歷史單課教學的一些策略。
一、解讀單元關聯,建立單元結構
(一)界定好單元整體教學的界限
“單元”是課程內容的基本組織單位,初中統編歷史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呈現,以一個個較長時段為單位,將這個時段內同一朝代或幾個不同朝代的相關史事整合成一個教學單元。而依據學者而言,大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它是“課程單元”,即有目標、有計劃、有指導的學習單元。[或者有學者提出,打破教材自然單元,以重要主題為核心進行重組而形成的單元,叫“重組單元”。[2而在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表述的,“教師在分析教材時,應將教材中的單元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3結合歷史學科的特殊性,教材中依據通史形式整合成的教學單元已經是一個統一知識主題下相對獨立的且自成體系的內容整體,因此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完全可以以教材的單元為單位進行單元整體教學,不必打亂教材的內容體系,就以本單元為例,可以直接以教材第三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
(二)凝煉單元主題統攝單元架構
單元的主題是圍繞某個歷史時期的核心內容或關鍵問題確定的,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情境和學習范圍,為學生具體學習歷史、認識歷史提供了路徑,搭建了平臺。它能引導學生學會從宏觀的、全新的視角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本單元的主要史事包括:秦朝統一及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暴政及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建立及早期統治、西漢中期大一統王朝的鞏固、東漢的建立及興衰、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依據這些史事,結合單元主題的概念表達,我們可以為本單元從宏觀的、關聯的角度設計一個主題,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主題表達與這一歷史階段的特征相符,人們一看便知,這個主題是在講述秦漢時期。
(三)以單元主題引領構建單元內容體系
單元內容的整合,需要將單元中的相關專題內容連為一條教學線索,并明確單元下各課的側重和關聯。課標的這一要求,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角度出發,認為學生的認知總是從整體到部分,通過整體的建構以促進局部的把握。就歷史學科而言,傳統的“課時”教學,更多關注單課內容的教學,而單元整體教學必須首先要關注單元內容體系的建構。其具體策略是,以單元主題為統領,確定每個單課的主題,依據這些主題,確立各單課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形成系統性的內容體系。依據這一思路,將本單元內容體系建構如下:

依據上表內容,一方面保持了教材的單元結構,符合初中師生的教學實情,同時也設計了一個能統領整個單元的主題。在處理單元與單課的關系時,并未打亂教材單課的順序,也未將不同單課的內容進行重組,但是在單元主題的統領下,將單課的教學主題進行了優化,七課內容圍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主題進行設計,從而將本單元的內容實現結構化、系統化。
在對單元進行總體系統化、結構化的分析與建構后,就可以進行單課的教學了,后文以本單元第12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說明單元整體統領下的單課教學策略。
二、《大一統王朝的鞏固》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在單元分析(略),見前文分析。單課教材內容分析,本課內容主要包括四大史事:“削弱地方勢力”“加強經濟管控”“尊崇儒術”“北擊匈奴”。漢武帝在政治上通過推恩令等措施,解決了地方諸侯勢力;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朝乃至后世中央集權體系的穩固提供了思想基礎;鹽鐵專賣的政策使西漢中央政府增強了對經濟的掌控;北擊匈奴及河西走廊四郡的設置,使西北邊境安全得到保障,體現出其宏觀的國家安全戰略。這些措施既是漢朝治國智慧的體現,同時也促使西漢走向大一統王朝的鼎盛時期。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材料閱讀與分析,理解漢武帝統治初期國家面臨的各種危機;通過梳理教材內容,知道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措施,總體上知道這些措施的針對性,感受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政治智慧。2.通過對各類不同圖片材料的閱讀,提升圖片閱讀、提取圖片信息的能力,通過北擊匈奴、河西走廊四郡的地圖閱讀,增強對歷史空間的感知。3.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對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小組討論學習等形式,提升與人合作的能力與語言表達的能力。4.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漢武帝鞏固國家統一的決心,知道西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感受中國自古以來重視邊境建設的傳統。
教學目標設置依據與思路:課標的要求,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前文的教學目標表述中,其實就蘊含著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目標的可檢測與可操作,以學生為表達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操作也可以測評,通過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口頭評價、書面測評等形式,可以對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進行測評。圍繞本課的主題,通過本課學習,知道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體會古代國家治理智慧,理解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傳統,同時也對應著本單元的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教師提供三幅圖片,讓學生辨認,圖片所示是哪幾個皇帝?看到他們你就會想哪些歷史事件和現象?

生: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想起漢朝建立,文景之治。
師:文景之治只是使西漢走向了初步的繁榮,并未使漢代走向鼎盛時期,文景之后的一位帝王,是真正的大漢王朝的天之驕子,他北拒匈奴、南逐百越、西越蔥嶺、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與榮耀,奠定了一個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與豪情,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世界級王朝。他是誰?他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生:漢武帝
設計意圖:初一學生,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不足,通過三幅圖片的辨認,增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對第11課的內容進行回顧,溫故而知新;建立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培養時序思維能力;通過教師有激情的講解,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新課教學:
師:公元前141年,年僅16歲的漢武帝登基,他面臨的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呢?
生:文景之治后的盛世局面。
師:同學們說得對,文景之治確實確立了一個盛世的局面,但是在盛世祥和的局面下,實則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設計意圖:制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興趣。
任務一、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史料,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1)按一定的邏輯對下面的史料進行重新關聯、分類。(提示:按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填序號)
遺跡組

文獻組
④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董仲舒《舉賢良對策》⑤ (文帝)匈奴連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
《史記》地圖組
不同朝代的相應地圖 (局部)

(2)在對上述材料進行分組后,分別簡析它們反映了漢武帝初年面臨什么統治危機?
經濟組(序號): 思想組(序號):危機: 危機:政治組(序號): 軍事組(序號):危機: 危機:
(3)你從中得出什么認識:
生1:政治危機:郡國并存威脅中央。經濟危機:私人鑄幣鹽鐵私營。思想危機:百家學說思想混亂。軍事危機:匈奴犯境威脅疆土。
生2:從中得到的認識一一文景之治社會繁榮,繁榮背后卻隱藏危機,因此,需要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大一統。
師:大一統概念一一中央加強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統一,形成中央高度集權的局面,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理解漢武帝推進大一統各種措施的初衷,就必須讓學生認識到他登基之時漢朝面臨的各類問題,理解當時繁榮與危機并存的局面。本環節運用多元史料呈現漢武帝初年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危機,增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同時多元史料的運用也可以強化史料實證意識,提高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這些信息理解推進大一統是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

師: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下面同學們分成不同的小組,代表不同的團隊,包括主父偃團隊、桑弘羊團隊、董仲舒團隊、衛青團隊,請不同團隊的同學閱讀不同組別的材料,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并完成下列任務。
任務二、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源包,結合秦皇創制、文景之治與漢武初年的隱藏危機,發揮團隊的智慧,為漢武帝推進大一統出謀劃策。(要求:小組合作,代表發言,闡述主張,觀點鮮明)
設計意圖:通過對多元史料(地圖、遺跡、文獻等)分析,知道加強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措施,感受漢武帝時期治理國家的政治智慧;感受漢武帝鞏固國家統一的決心。圍繞本節課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當然,這里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是小組合作學習之時,防止出現“各掃門前雪”的現象,要求學生在其他小組展示學習成果之時,也必須積極參與思考或進行補充發言等。
師:同學們,根據上述內容的學習之后,我們感受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國家面臨危機之際,勇于改革,積極進取,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大一統國家,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這種維護國家統一、積極進取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最后,我們依據最近幾節課的學習內容,共同完成任務三。
任務三、據視頻《何以中國》(部分),并結合最近所學知識,任選下面三個角度中的一個,進行自主或小組合作,形成一份100字左右的感悟。(要求:結合單元所學,史論結合,邏輯合理)
角度一:秦掃六合 漢開疆土角度二:漢承秦制 治國智慧角度三:秦漢榮光 華夏認同
設計意圖:聯系秦漢單元知識,感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過程,回應單元整體教學與單課教學的內在聯系。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小組感悟,提高團隊協作精神。感受秦掃六合、漢開疆土的恢宏歷史,感受漢承秦制的治國智慧,知道秦漢時期是華夏族發展和壯大及認同的重要時期,堅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尤其是新課教學中,依據學情、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凝煉單元主題、建立單元架構,并以此為統領,做好單元內每個單課的教學設計,與單元主題相呼應,形成一條完整的教學線索,呈現單元整體教學的結構性,發揮整體教學的教育效果。
【注釋】
[1]崔允:《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2期,第10—15頁。
[2]陳新民:《高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內涵、必要性與實踐策略》,《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年第5期,第51頁。
[3][4]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