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項目學習設計的具體內容
1.微項目學業水平的細化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第七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學習要達成的具體學業水平為:
水平1-2:能夠描述新航路開辟的主要標志,說出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線開辟的時空分布;能夠說出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的內容及其影響;能夠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后世界貿易的變化理解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能夠運用地圖和文獻資料,描述歐洲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能夠使用地圖、數據等相關文獻材料,梳理全球貿易網時空分布。
水平3-4:能夠闡釋西歐社會變化與新航路開辟之間的關系,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出現是西歐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能夠認識新航路開辟使人類歷史進入“大變革時代”的意義;能夠組織和運用材料,闡述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發展變化的內在關聯。
2.微項目學習活動設計思路
以全球航路的開辟促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這一歷史結論為載體,讓學生探究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演變的關系,以15至16世紀全球航路建立過程為思路,利用海陸交通的建立與全球貿易發展的關系構建主線教學。
本節復習課共創設了“全球航路的建立”“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變”三個模塊,并基于情境設計探究活動及問題鏈,幫助學生在解決復雜的歷史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完成關鍵問題結構化的構建,同時以史為鑒,運用歷史結論探究當代經濟全球化問題,體現歷史學科的現實價值,最終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3.微項自學習活動的設置
3.1.微項目學習活動的導入
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幅羅馬圣依納爵堂的圖片,隨后特別放大了穹頂壁畫中的一幅名為《世界的四個角落》的作品。接著,教師對這幅圖片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提出驅動問題:圖片中四個位置分別在哪里?結合古代文明發展歷史對選擇這個地區的原因進行歷史解釋。
3.2.微項目學習活動的實施
活動一:全球航路的建立 手繪路線圖
教師出示世界地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在世界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繪出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俄羅斯等國的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示意圖,并標出出發的國家、途徑路線和到達地點。
教師設問:對比西班牙、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的路線,英國、荷蘭、俄羅斯等國新航路開辟出現哪些新的變化?
學生活動:
任務1:閱讀教材手繪全球航路開辟路線示意圖。
任務2:對比思考其他航路開辟出現的新變化。
任務3:標注這些航路跨越的大洲、大洋地理位置。
難點突破:教師出示地圖,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和新航路開辟示意圖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結論,世界上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建立起了全球范圍的直接聯系。
活動二: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教師布置自主學習問題,學生閱讀教材進行思考。
問題1:全球航路開辟使人對世界地理的認識發生了哪些變化,全球航路開辟的直接后果是什么,運用歷史知識對其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行合理闡釋。
問題2:在世界形成的三個大洋貿易區中,歐洲人起什么作用,中國在太平洋貿易區中處于什么地位?
問題3:海外市場不斷擴展導致歐洲內部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邏輯是什么,如何理解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對全球聯系初步建立的四種表現形式進行梳理。
學生疑惑:能簡單地指出教材中的四種表現形式,即人口遷移、物種交流、商品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但是對這四種表現形式的內在邏輯關系闡述并不能夠很清晰。
重點問題處理:教師首先出示結構示意圖

引導學生以馬鈴薯的傳播過程為例,對上述結構示意圖進行合理解釋。物種、疾病通過人口的流動和遷徙而實現交換、傳播;商品的流動則是市場需求的結果。
教師繼續出示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印度洋貿易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分別繪制出以下內容:
大西洋貿易中“三角貿易”去程、中程、回程路線圖,并分別標識販賣的物品;印度洋貿易中葡萄牙占領的主要殖民據點和商戰,幾個重要的貿易樞紐(印度果阿、中國澳門、日本長崎);太平洋貿易中馬尼拉大帆船、日本銀絲對流的路線圖;畫出教皇子午線的位置。
重點闡述:教師出示結構示意圖,學生對示意圖進行歷史解讀,從中國事實上在這一時期參與全球貿易網絡的過程這一視角進行合理闡釋。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貿易區 太平洋貿易區
歐洲 經、瓷印度絲、瓷澳門 絲、瓷 中國 絲、瓷、棉 、資、美洲
各國 (果阿)銀(葡) (明清) 自銀 4 (墨西哥)葡萄牙 明 國 西班牙
活動三:世界格局的演變
教師設置問題鏈
問題1: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的表現?
問題2: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梳理商業革命的四個表現,白銀與價格革命的關系。
學生困惑:通過閱讀材料和閱讀教材,學生能夠認識到商業革命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品種類與流通量的增長、近代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及商業格局的變化。但是對于價格革命帶來的影響深度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教師解惑:教師從西歐莊園到13世紀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發展歷史進行專項梳理,重點闡述封建領主和農業資本家的關系。具體見下圖
貨幣關系土地所有者 契約關系 租地農場主 雇傭關系 雇傭工人
教師結合上述示意圖進行詳細闡述,土地所有者通過和租地農場主建立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租地農場主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固定貨幣地租,土地所有者不再參與農業實際生產,而租地農場主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土地進行經營,雇傭勞動工人從事勞動并發放工資,雇傭工人沒有了生產資料,并且脫離了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而到了新航路開辟后,由于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帶來的結果就是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甚至瀕臨解體,在這個過程中,從事商業活動的租地農場主(也被視為農業資本家)以及手工工場主通過他們的經營活動賺取了大量財富,這不僅顯著增強了商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勢力,同時也為后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醞釀了重要的社會與經濟因素。

3.3.微項目學習活動的成果
學生小結:從新航路的開辟到全球航路的開辟,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全球貿易網的初步形成。后續18世紀工業革命所需要的資金就是從海外殖民掠奪及貿易中積累起來的。

教師出示史料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
一—節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學生閱讀材料,從世界市場視角對15至18世紀全球航路開辟及影響進行歷史小論文撰寫。教師提供部分思路,如商品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聯系;世界市場與世界歷史形成的關系;從全球航路的開辟到早期殖民擴張這一過程中世界市場擴大的表現及影響等。
3.4.微項目學習活動的評價
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實現教、學、評一致性體現了課程思維的本質要求。”微項目學習既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也包括學習評價設計,這個評價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水平制定。三個微項目學習活動的評價量表制定如表1。
二、微項目學習反思
在微項目學習過程中,針對一個特定的時空框架下的歷史發展關鍵事件,預先設計探究活動和問題鏈,從微項目導入、設計、實施、成果展示到評價與拓展,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教師提供的史料學習任務中蘊含的必備知識,通過課堂學習能夠掌握課程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正做到學科核心素養的相互貫穿與融通,促進學生高質量發展。
此外,基于選必融通的高中歷史教學,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水平出發,堅持教學評一致性,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評價量表設計融合建構,相對直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符合“三新”背景下育人方式變革的新要求。在微項目學習視角下,教師設計學習活動時,既要考慮學業要求,更要注意到學業質量水平及核心素養水平劃分,力求知識結構化、問題情境化、任務精準化、活動實效化。
(上接P13)到了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發揮出的偉大歷史作用。這對把中國歷史等同于中原王朝歷史的狹隘、錯誤觀念也是一次最為直觀、最為生動地解釋與辯駁。正是隨著契丹、黨項等族“中國”認同的產生及深化,并隨著其與中原王朝之間互動程度的不斷加深,才進一步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偉大的各族人民彼此間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共同開拓我們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我們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我們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才最終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從崇尚結論到追尋過程,歷史思維和歷史認識的培養與發展即在每一個學生質疑、思考乃至探究的瞬間生成。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5頁。[2]趙博洋:《馬在遼朝社會中的作用與地位》,《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102—107頁。[3]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里的古代中國(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64頁。[4]嘉藝:《銅鏡在墓葬空間中的方位與功能探討》,《中原文物》2023年第1期,第122—129頁。[5]張鵬:《遼墓壁畫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6]袁琮蕊、于涌泉:《論遼宋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第69—77頁。